吴穹
提及花市,许多市民朋友都对枣苑社区内那株历经八百年风雨的一级古树——酸枣王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枣苑社区8至9号楼之间的地下空间,竟藏有一座花市社区博物馆。今天,我们就将前往探访这座北京市首个社区博物馆,并详述花市的历史渊源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
花市:
最早并非因“花”而得名
探究历史渊源,我们发现花市的起源实际上与“花”并无直接关联。在元朝定都大都之际,现在的花市周边地区,尤其是崇文门附近,风景宜人,水草茂盛,是权贵们建造私家园林的理想之地。其中,一些知名的园林如万柳堂、玩芳亭以及水木清华亭等,更是当时的佼佼者。
明成祖朱棣迁都至北京并着手建设都城之际,崇文门外设立了神木厂,该厂专门用于存放建筑所需的木材。因此,花市区域被命名为神木厂大街。
自清朝统治权移至关内,花市周边陆续建起了二十多座庙宇,节日期间尤为繁华,尤其是东北角的蟠桃宫庙会声名远扬。与此同时,周边地区也吸引了众多摊贩和手工艺者,他们以制作和销售绢花为生,因此这个地方一直被称为花市。
踏入花市社区博物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那些精美的绢花展品。这些看似普通的绢花,实则凝聚了民间工匠艺人的智慧。在清代,受到旗人习俗的影响,无论是北京的宫廷还是民间,亦或是老妇与少女,都习惯在发髻或衣襟上佩戴几朵绢花。花市,绢花之发源地,生产的绢花不仅以丝绢为材料,还涵盖纸花与绒花,且凭借“京花”这一美誉,声名远播,享誉四海。
张宝善老先生是近代花市绢花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承者,他的祖辈曾专门为清朝皇室制作“宫花”。自13岁起,张宝善便跟随父亲学习这门手艺,并且后来又拜在了绒花技艺大师高老太太的门下。在高老太太的指导下,他掌握了“麒麟送子”、“福禄寿三星”等独特的技艺。凭借这些技艺,张宝善在花市中以“绒鸟张”的美誉而著称。新中国成立之际,在党和国家的关照和支持下,张宝善致力于传承和提升绢花制作技艺,其作品远销至多个国家,因而荣获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老艺人”荣誉头衔。
除了广为人知的绢花,花市中的绢人亦色彩丰富。谈及绢人的来历,在我国现存的有关文物中,年代最为久远的要数1973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发掘出的绢木俑,这一发现经研究确定为唐朝贞观七年(公元633年)的制品,有力地证明了丝绸之路沿线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使得绢人技艺得以逐步传播,最终走进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进入清朝光绪时期,花市中的绢人已经和绢花一样享有盛誉。诗人李虹若在《绫美人》一诗中对其栩栩如生和巧夺天工赞不绝口:“宛如佳人着绮罗,巫山云雨梦中春。夜深恐唤真真下,令人不敢呼其名。”
葡萄常:
传女不传男的花市手工绝活
花市社区博物馆的一隅,摆放着一架“葡萄架”,若非细看,还真让人心生摘取一串来细细品味的冲动。实际上,这架“葡萄架”乃享誉海内外的“葡萄常”大师的杰作,可谓是传女不传男的花市手工技艺中的瑰宝。
那是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年),为了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寿辰,朝廷将各式寿礼集中运送至颐和园,其中便有一座制作精良的仿真葡萄架。一日,慈禧太后在观赏戏曲之际,忽然注意到德和园大戏楼旁摆放着的那株果实累累的葡萄架,于是立刻下令太监前去采摘。然而,太监回禀说那些并非真葡萄,而是由蒙古正蓝旗的韩其哈日布用玻璃精心烧制而成的。慈禧太后听闻此事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遂即刻传召韩其哈日布进宫。她封韩其哈日布的妻子为“富贵常在”,并亲自题写了“天义常”匾额赐予。自此,韩其哈日布改姓常,更名为常在,于花市高挂“天义常”招牌,以烧制玻璃葡萄为业,世人遂称其为“葡萄常”。
1915年,葡萄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了最高荣誉,从此名声远扬海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常家男性成员未能承担起复兴家族手工艺的重任。最终,常氏家族的姑侄姐妹五人接过了这一重任,并确立了传女不传男的传承规矩。
为了维护葡萄常家族的产业,常家五姐妹决定终身不嫁。随着“葡萄常五姑娘”这一代人的相继去世,葡萄常的技艺一度面临失传的危机。到了2004年,常家的后人常弘与常燕姐妹在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支持下,成功恢复了葡萄常的传统工艺。她们精心制作的葡萄艺术品参展于新中国55周年民间艺术展,这一技艺的复兴得以见证。
蟠桃宫庙会:
老北京民俗佳节的绝唱
花市之所以在老北京享有盛名,特别是众多精湛的手工艺得以延续,这得益于昔日的蟠桃宫庙会。它不仅给予了手工艺人展示的平台,更在老北京的民俗佳节中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印记。
蟠桃宫原本坐落于花市至崇文门东大街东端区域,其全称是护国太平蟠桃宫,建造于明代,并在清代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进行了修缮,该宫供奉着王母娘娘。
蟠桃宫在鼎盛时期由三座宏伟的殿宇构成,其山门前伫立着一对石狮和旗杆石,山门之上悬挂着“护国太平蟠桃宫”的石匾。踏入山门,依次映入眼帘的是钟楼、鼓楼、灵官殿和王母殿,王母殿四周的墙壁上装饰着一座壮观的鳌山,其上雕刻着众多为庆祝王母娘娘寿辰而来的群仙,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堪称清代泥塑艺术的珍品。
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蟠桃宫举办为期三天的盛大庙会,称之为“蟠桃盛会”。为了迎接这一盛会,从花市至崇文门,一路上商贩云集,手工艺者穿梭,民间杂耍和绝活表演此起彼伏,热闹非凡。皇室贵族、文人骚客以及普通百姓,纷纷汇聚于这场“蟠桃盛宴”,有人品尝着各式美味,有人虔诚地烧香跪拜,也有人选择郊外踏青游玩,更有那些祈求早得贵子的虔诚妇女,特地前往蟠桃宫。而“蟠桃宫内香火鼎盛,河边嬉戏笑声不断,孩童们天未黑便已归家,大通桥上眺望漕粮的景象”正是描绘了昔日老北京“蟠桃盛会”的民俗风情。
1987年,为了建造东便门立交桥,蟠桃宫的主体建筑不得不被拆除。然而,位于其中的“护国太平蟠桃宫”碑却得以保留,并被迁移至立交桥南侧的绿地。这块碑成为了蟠桃宫庙会的最终见证。
游览了花市社区博物馆之后,不妨再去探访那颗名扬四海的酸枣树。自金代栽植以来,它高达15米,冠径11米,胸围达到393厘米,尽管历经雷电、冰雪、风霜的考验却依然屹立不倒,从金中都城一路走来,直至今日,它已成为国家一级古树。这棵树不仅是花市历史的“活化石”,更是见证并守护着花市今日繁荣的忠诚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