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位居二十四节气之列的第十一位,同时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7月6日至8日这段时间内。今年的小暑恰逢7月7日,标志着酷暑季节的正式开启。尽管气温持续攀升,但尚未达到最高点,真正的炎热高峰期还要等到大暑时节。
今年的小暑节气非同寻常,热浪滚滚,仿佛能冒出烟来。民间对此有“早小暑”和“晚小暑”的区分,前者指的是农历五月末至六月初的小暑;后者则是指农历6月中旬左右的小暑。今年的小暑节气恰逢农历6月13日,相较于往年,时间上略有推迟,按照时间分布来看,它属于“晚小暑”的范畴。古语有云,“小暑过后,酷热难耐,牛亦难活”,此言虽显夸张,却也透露出今年小暑节令之后气温将异常高升。
在往昔岁月,小暑时节总伴有诸多传统风习,而今年的小暑却别具一格,只需谨记“五个”习俗,便能保持心神宁静,度过一个平稳舒适的夏日!
一、晒书画和衣服
小暑时节来临,人们晾晒衣裳,龙也晾晒其袍。此时,气温攀升,日照时间延长,阳光辐射更为强烈。因此,古时便有在小暑时晾晒书画与衣物的传统,这一习俗亦被称作“晒伏”。衣物与书画在阳光的照耀下,高温既能杀菌又能防潮,有效防止虫蛀或霉变。
二、吃面条和饺子
北方流传着“头伏饺子二伏面”的俗语,头伏来临之际,正值小暑过后不久,天气酷热难当,人们常常感到精神不振、食欲不振。恰逢小麦刚刚收割完毕,家家户户粮仓充实,麦粒堆积如山,这些粮食正好用来制作饺子和面条,这在过去无疑是开胃解馋的佳肴。
挑选饺子馅时,不妨选用当季时令蔬菜,比如角瓜、黄瓜、茄子等,而面条则可以制作成凉拌面,这样既能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又能有效消暑降温。
三、游伏
某些地方保留着小暑时节“游伏”的风俗,当地居民会在三伏天选择前往适宜避暑的地点游玩,以放松心情,同时,这种适度的运动也有助于消暑并增强体质。
四、吃黄鳝
自古以来,民间流传着“小暑时节黄鳝胜过人参”的说法,这一说法既反映了人们在小暑期间食用黄鳝的习俗,也表达了他们对黄鳝营养价值的高度认同。小暑前后,黄鳝最为肥美,此时正值它们产卵之际,肉质鲜美,营养含量丰富。在中医看来,黄鳝具有强筋骨、补气血的作用,非常适合在炎热的夏季补充能量。
五、喝绿豆汤和莲子羹
小暑时节,气温攀升,湿度也随之增大。此时,绿豆汤和莲子羹便成为了理想的消暑食品。人们普遍认为,在这段时间饮用绿豆汤和莲子羹,不仅能有效驱散暑气,还能预防中暑。这两种食品既简单又经济,无疑是消暑的优选佳品。
绿豆汤性质偏凉,深受众人喜爱,是夏日里不可或缺的养生甜品。面对酷暑,若不知该饮用何物,绿豆汤便是最佳选择!此汤不仅美味可口,富含营养,更具备利水消肿、清热降温的功效。在炎炎夏日,来上一碗冰镇绿豆汤,既可消暑,又能解渴。
要煮出美味的绿豆汤,关键在于让绿豆充分煮开花,而这其中的关键技巧,就是先将绿豆浸泡,然后冷冻成冰块,最后放入沸水中烹煮,如此操作,绿豆便容易开花。在煮制过程中,还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红枣、百合、薏米和冰糖,这不仅能够丰富口感,还能进一步提升绿豆汤的清凉爽口之感。
莲子羹以莲子为核心原料,辅以银耳、百合、冰糖等配料精心烹制而成,这款甜品口感清甜且绵密。它不仅能够清心宁神、健脾养胃,还具有补水润燥的作用。作为一款温和的滋补佳品,莲子羹特别适合夏季食用,尤其是那些容易感到烦躁、消化功能不佳以及需要补充水分和润燥的人群。
小暑时节的降临,警示着炎热的夏日即将到来,我们既要采取措施预防中暑并降低体温,同时在饮食上也需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季节变化,保持心境平和,安稳地度过这个炎热的夏季。
我是晓峰,如果您喜欢晓峰的分享,不要忘记关注吃货峰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