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13
致谢 14
长子县响铜乐器特色研究
摘要
长子县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并且是我国最早生产本地响铜乐器的地区之一。那微小的炉火,其价值无可替代,匠人们的心血和汗水凝结成了宝贵的经验;经过千锤百炼,每一锤都恰到好处,定音之锤声传四方,为手工艺人精心制作的响铜乐器增色不少。早在贞观元年,这些乐器就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传。近年来,时代不断进步,我们面临诸多挑战,诸如如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抉择,如何平衡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以及如何让手工艺得以延续。本文旨在通过实地走访和深入调查,详细记录响铜乐器制作的每一个环节,挖掘其历久弥新的核心价值,探索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便为响铜乐器的时代适应和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响铜乐器;制作工艺;传承;发展
PAGE13
PAGE14
一、长子县响铜乐器的概述
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市,坐落着中华民族的摇篮之地——长子县,该县地理位置上位于上党盆地的西南方位。该地区承载着深厚久远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长子县自昔以来享有诸多美名,诸如“北方响铜乐器之胜地”。查阅历史文献资料,我们发现《长子县金石志略》中记载,长子县南漳镇西南的呈村在贞观元年便因手工制作响铜乐器而声名远播于全国,其手工制作的乐器更是远销至全国各地。此外,尽管长子县位于太行山区,但其交通条件却十分便捷,这一优势极大地促进了长子县响铜乐器的对外销售,进而推动了响铜乐器的持续发展,使其日益繁荣。
作为我国传统手工技艺中的佼佼者,响铜乐器在制作上既复杂又讲究。其主要成分为铜和锡,制作步骤包括熔炼和制坯,以及多次的锻造。这种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师傅传授给徒弟以及家族内部传承,然而,要精通此道,不仅需要极高的悟性,还需积累长期而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中,最为关键且难以掌握的技艺精髓在于“千锤百炼,一锤定音”。这些技艺蕴含着工匠们在辛勤劳作中提炼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堪称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长子县响铜乐器的特色
(一)长子县响铜乐器的发展史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技艺”,其历史源远流长,广为人知。根据现有史料记载,这一技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贞观元年,至今已有1400年的传承历史。截至目前,长治市长子县及邻近的长治县地区,民间手工制作的响铜乐器享有极高的声誉。在这些技艺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技艺”,它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长子县南漳镇西南呈村的“玖兴炉”响铜乐器尤为著名,它是我国最早生产此类乐器的地点之一。
明代沈思孝在其著作《晋录》中提及“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这表明潞泽商帮在山西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以生产、销售及使用铜制响乐器著称的长子铜商,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经济实体。据史料记载,长子地区早在战国时期便开始制造青铜器,至秦汉时期,这里已成为一个关键的制造基地。关于长子铜商的兴起时间,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
李隆基私下探访长子,唐玄宗下旨赐予铜锣。唐玄宗李隆基在长治市逗留期间,常深入民间走访。某日,他游览至长子县西南的呈村,忽闻铜锣声响起,随即召集了一众百姓。李隆基触景生情,心想:若能让各级官员利用此物来传达事务、通报军情、召集民众,岂不更为便捷?因此,李隆基继位之后,将这种小型铜锣普及至全国范围,随后正式将其命名为“大唐公锣”,简称之曰唐锣。
2.崔三聪南下汉口,装哑学习手艺。传闻在元朝末期,西南地区的呈村中,住着一个姓崔的少年,他年仅十五岁,却聪慧异常,对民间音乐情有独钟。然而,那些铜制乐器运往南方,价格高昂,难以购买。因此,他心生自制铜乐器的念头。经过数月的深思熟虑,崔山聪来到汉口,找到了名为“明兴炉”的铜乐器手工坊。然而,“明兴炉”规定技艺不得外传,他无奈之下,便假装聋哑,通过手势比划混入了这家铜乐器手工坊。崔三聪踏入手工纺领域后,尽管表面上装聋作哑,内心却另有打算。他日以继夜地沉浸在工坊之中,为师傅擦拭汗水、打水时,暗中摸索着如何精准下料。如此往复,一晃十年过去长子县特产店,他掌握了配料比例、下料技巧、定音等所有工序。技艺娴熟之后,他回到故乡西南呈村,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后来人们尊称他为“崔掌柜”或“崔东家”。
长子县响铜乐器的演变历程缺乏明确的发展线索,仅依靠民间口头传说和散落的零星记录流传至今。
地方文献记载,1940年,西南地区崔氏家族的产业从一盘增至三盘,分别是崔丑孩的“同兴炉”、崔保玉的“福兴炉”以及谢玉盛的“太兴炉”,它们共同打破了个体经营的传统模式。
1946年,在当地政府的激励下,三家单位共同筹集资金,设立了“民众”、“大众”等品牌的十二座烘炉,专门生产铜制乐器。随着规模的逐步扩大,工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他们不断优化经营模式,革新生产技术,从而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此外,乐器的品种也在不断丰富,销售量实现了显著增长。
1956年,为了响应国家推行的“一化三改”政策,当地政府设立了“长子县西南呈铜乐器厂”,崔发盛被任命为厂长,并将西南呈铜炉转变为公私合营的形式。
1970年,随着规模的持续扩大、铜乐器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交通不便等因素,铜乐器厂搬迁至长子县宋村村西公路南侧,选址于此。客户数量随之增加。九十年代后,工厂得以解放,恢复了之前的个体经营模式。随后,从事个体经营的作坊数量逐渐增多,然而,真正能够稳固发展的仅有十几家。
2005年,闫改好这位传承人眼见传统响铜乐器制造业的势头逐渐减弱,为了克服眼前的困境,他决定整合西南呈村的九家家庭作坊,进而创立了玖兴炉铜乐器有限责任公司。截至目前,我国拥有“玖兴炉”、“威风”、“国红”、“奥祥”四家知名的响铜乐器生产企业,它们生产了包括虎音锣、苏锣、中音手锣、云罗、大头锣、大中小京镲、铙、钹等在内的十八大类超过一百五十种响铜乐器。这些产品的工艺制作精湛,品质优良,赢得了国内外市场的广泛好评,并且在全国各地均有销售。
长子制铜业的兴起促进了西南呈村的经济繁荣,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经济和教育等领域的进步。该地由此发展成为一方商业重镇,享有“上党地区的小型商业中心”的美誉。
(二)长子县响铜乐器的形制和制作工艺
“长子县响铜乐器制作”是汉族传统手工技艺的杰出代表,其制作所用的主要材料是铜和锡。然而,这一工艺流程无法被现代的量化标准所取代,学徒要想熟练掌握制作技巧,必须经过上千次的实际操作。尤其是“一锤定音”这一技艺,更是难以用言语传授,只能通过实践来领会。其制作流程包括:
首先,挑选合适的配比。我们选取合金铜和锡(含量为23%,如图1所示,通常来源于回收的废铜、电缆等),按照既定比例进行混合。铜锡混合时,追求均匀度,以确保配比精确。完成配比后,将装有铜锡合金的石墨锅放置于地炉中,随后在其上方覆盖上薄瓦片(如图2所示)。
图SEQ图\*ARABIC1
图SEQ图\*ARABIC2
在第二步中,进行熔炼(如图3所示)。观察火候,仔细观察火焰的颜色变化,当其呈现青色、或透明状时,温度已升至1400度。再经过两小时的加热,铜料完全熔化,此时便可取出。
图SEQ图\*ARABIC3
在制坯阶段,为确保锅体表面无任何皮层残留,需在铁砣碗的内侧均匀涂抹一层食用油(详见图4)。涂抹完毕后,需将盖子盖上,该盖子上留有孔洞,便于浇注融化的合金液。此举不仅能够防止风干,还能减缓收缩速度,使锅体表面保持平整光滑。使用耐火钳从土炉中取出已经熔化好的合金水石锅(如图5所示),通过锅盖上的小孔进行注入(如图6所示)。这一操作过程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节奏,注入时动作要轻柔缓慢,以免溅出,当合金水流至铁砣网时,需迅速注入,而在收尾阶段则应适当减慢速度。这项任务通常由经验丰富的师傅指导,由手脚敏捷的年轻人来完成,既保证了工作质量,也为年轻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注入完成,等待合金水凝固出坯(见图7)。
图SEQ图\*ARABIC4
图SEQ图\*ARABIC5
图SEQ图\*ARABIC6
图SEQ图\*ARABIC7
第四步,观察火候进行锻造。需将铜胚置于土制火炉内,逐步提升温度至600摄氏度,利用燃烧产生的热量来加热。务必精确掌握温度,因为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铜坯变得脆弱,从而无法进行有效的锻造。在此过程中,切记不可直接将火焰对准铜坯进行加热。
第五步:进行锻造(见图8)。首先,将铜制乐器取出,采用机械进行锻造,但铜器的精细调整仍需手工完成。每次锻造增加2至3厘米的厚度后,需加热至600摄氏度,再进行锻造。如此反复大约十一次至十二次,直至达到所需铜器厚度。由于不同乐器形状各异,因此需对锻造后的铜坯进行进一步锻造,直至形成所需乐器的初步形状(见图9)。
图SEQ图\*ARABIC8
图SEQ图\*ARABIC9
第六步:进行退火处理。将经过修正的雏形浸入含有盐分的水中(可选用工业盐或粗盐,如图10所示),水温需适中,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雏形的形状造成不良影响。
图SEQ图\*ARABIC10
第七步:修整(见图11)。对经过退火处理的铜制乐器,使用铁锤和铁砧子进行再次锻造,使其铜质部分竖立,用板锤的方形平头锤击打边缘,确保铜边既圆润又挺直。同时,调整乐器的高度,使其表面平整统一,并制作出锣面的弧度、修剪边缘、规整轮廓。然而,鉴于各类乐器在大小和形状上存在差异,其音阶也随之不同,因此必须不断调整,以确定各类乐器的基础音调和音色。
图SEQ图\*ARABIC11
第八步:进行调音。以锤子敲击乐器各部分,调节材料厚度,随后用锤子分别“拉紧”与“放松”分子间的结构,细心聆听,精准找到微小的音准差异,最终一锤定音,使乐器达到理想的音质。
第九步:进行抛光处理(如图12所示)。运用传统的刮刀对乐器的正面和反面进行铲平与打磨长子县特产店,以使表面光滑亮泽。同时,对锻造过程中产生的铜皮进行铲除,确保不会对响铜乐器的音质产生影响。
图SEQ图\*ARABIC12
第十步:再次进行音准调整——抛光工序结束后,由于抛光及锻造阶段的影响,使得响铜乐器的厚度分布不均、音质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必须对音色、音质及音调进行二次调整,以确保其达到与同类乐器相匹配的音效。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乐器其音响效果各有特色。
第十一步:出货完成(见图13)。
图SEQ图\*ARABIC13
科技的进步带来了现代工艺电炉和冲击锤制片等新技术,然而,铜器的关键锻造和音准设定依旧依赖人工操作。过去,这种传统的锻造工作需要四人协作完成,而现在虽然已经转变为机械锻造,但铜器的调整工作仍需手工进行。定音作为收尾环节,同时也是一项挑战,定音师傅必须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并且对各地戏曲、曲艺的旋律了如指掌,这样才能迎合不同地区观众对锣声、钹声音质和音高的偏好。这项技艺的掌握离不开长时间的实践经验和音乐的浸润。闫改之所以技艺精湛,是因为他自幼便与这一技艺结缘,出身于铜器世家,他对“锤击轻重有技巧,音高音低在于敲击”的道理深有体会,仅凭一锤敲击铜锣,便能准确判断其音质。闫改好的得意门生郭岩峰曾言,若想熟练掌握响响铜乐器的技艺,若天赋异禀,仅需两三个月便可初见成效,然而,若要真正精通,大概需时两至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