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长子县坐落于山西省东南端,紧邻上党盆地的西部边缘,占地面积达1029平方公里。该县与太原市相隔230公里,与北京市相距670公里。下辖有7个镇和5个乡,具体包括丹朱镇、鲍店镇、石哲镇、大堡头镇、慈林镇、色头镇、南漳镇、岚水乡、碾张乡、常张乡、南陈乡以及宋村乡。
自然条件
全县地域辽阔,总面积达到1029平方公里。该区域蕴藏着12种矿产资源。境内主要河流共有6条,其中浊漳河最为壮观,河流在该县内的长度达到42公里。
长子县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变化明显,气候条件十分宜人。冬季不会出现严寒,夏季也不会有酷暑困扰。该地区的年平均气温约为9.3摄氏度,年日照时长平均达到2565小时,无霜期在143至196天之间,而且全县范围内环境清洁,没有任何污染。
长子县历史悠久,远在五千年前,华夏民族始祖神农氏炎帝便在此地尝试种植五谷,传授农耕技艺。在尧舜时期,尧帝的长子丹朱被封于此地,从而使得县名由此而来。历经秦汉四百年,长子城始终是上党郡的郡治所在地。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慕容永在此地称帝,将长子城定为西燕国的国都。北魏时期,长子县依旧存在,但到了北齐时期被废除。隋朝开皇九年长子县为啥叫长子,寄氏县在此设立治所,到了开皇十八年,又恢复为长子县。此后,县名历代不改。
矿产资源相当丰富,地下蕴藏着大量的煤炭、锰铁矿、矿电石、重晶石、铁矿、耐火粘土、石灰石以及矿泉水等,种类多达十余种。煤炭储量高达37亿吨。境内的矿床属于沁水煤田,煤质以高热量的“无烟煤”为主,“3号煤”层的埋深为100米,“15号煤”层的埋深则为232米,可采年限在1至6年之间。
长子地区历史悠久,拥有众多著名的历史遗迹。其中,法兴寺和崇庆寺这两座千年古刹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珍藏的唐宋时期的彩塑艺术、唐代建造的石制舍利塔以及燃灯塔等,均被誉为国家的瑰宝。仙翁山木化石群,历经二亿五千万年,其历史之悠久与群落之庞大,在亚洲乃至全球都极为少见;因《山海经》中“精卫填海”的动人传说而广为人知的发鸠山,正位于该县西部。该县境内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多达七十八处,收藏有石器、铜器等珍贵文物超过一千件。
长子县盛产党参,这是当地的主要土特产。同时,该县的理发技艺源远流长,属于民间传统,拥有数百年历史。而“长子炒饼”以其鲜艳的色彩和诱人的味道著称长子县为啥叫长子,同样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成为该县独具特色的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