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老哥”与县长“兄弟”的故事》——本刊记者 关学瑞 今年9月6日,我在《山西农业》杂志社驻临汾记者站再次遇到了苗根生。老苗年近六旬,身材瘦削却精神抖擞,性格直爽。他一踏入门就兴奋地高声喊道:“我又去拜访陈纲了。”他不在场,我拨通了电话,对方表示之前已与大宁时期的县长助理沟通,答应为我贷款三万元,以便我修建猪圈。此外,他还委托朋友让我在唐尧大酒店过夜,并给了我五百元。我婉言谢绝,觉得他过于关心,无需金钱,但他回应说:“待你日后富贵,我便不再如此担忧。”老苗感慨万分,“陈纲真是够意思,他不以农民身份为由而轻视我们。”苗根生,大宁县三多乡上合堡村的普通农民,与陈纲——临汾霍州市市长,相隔数百公里,本应是八竿子打不着的陌生人。然而,他却称呼陈纲为老哥,这其中缘由,得从一件上访官司讲起。苗根生觉得,直呼陈纲的名字才更像是兄弟间的称呼,于是便不再称他为陈县长,而是改口叫陈纲。他说:“听着别扭,你是老哥,哪有哥哥称呼弟弟官衔的?直接叫陈纲才像个老哥。”苗根生所居住的上合堡村,原本拥有530亩耕地。在1958年进行人民公社化改革之际,该村与上东堡、下东堡等五个自然村落合并,构成了一个新的行政村。到了1962年,随着农村改革的实施,经济核算单位得以缩小,实行三级所有、以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根据当时的相关政策,在分配土地时年长子县县长,上合堡村的120亩耕地被划拨给了上东堡村。1974年,苗根生,年方33,担任了上合堡生产小队长的职务。他对此感到难以接受,于是亲自前往人民公社,寻求公道,索要土地。这片土地,是祖辈们留下的,为何要让他人随意占用?在担任小队长六年间,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与村里人一同进行了六年的“抢地”斗争。然而年长子县县长,这种持续的摩擦让领导层感到疲惫不堪,最终不得不“咔嚓”一声,剥夺了他的职位。然而,1998年,苗根生却意外地再次被选为上合堡村的村民小组长。这位组长重提旧事,竟然再次提出要地。他甚至言语粗鲁,将前来村里征收农业税的乡政府女领导驱逐出村。他如此固执己见,结果不出所料,仅仅一年后,他的小组长职位就被撤销。原本心中就存有不满,这次再次被撤职更是让他怒火中烧,不仅激怒了耿直的苗根生,也引起了众乡亲的不满。众人一致决定联名签字按指印,推举老苗为代言人,浩浩荡荡地前往政府投诉。1999年,他递交了一份诉讼文书,使得那座县政府堂而皇之地站在了人民法院的被告席上。2000年12月29日和2001年3月21日,《临汾日报》的晚报版分别在头版头条位置报道了这起“村民起诉县政府”的事件,引起了临汾市的广泛关注。十年间,他走遍了从村到乡,从乡到县,从县到市,从市到省,再到首都北京的路途,频繁地上访申诉,成为了全县闻名的“上访达人”。面对家破人亡的痛苦经历,老苗并非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全村人的利益,他打官司时始终理直气壮。然而,赢得诉讼并不必然意味着能够实现胜诉的结果;尽管合堡村在六次诉讼中均取得了胜利,但执行起来却始终无法落实。当年土地的划拨,依据的是中央政策和国家规定,而时至今日,已过去几十年,事情变得复杂且难以理清。苗根生性格刚强,执着于自己的原则,就像是骑在老虎背上,手不敢放松,人也难以下来。十年间,苗根生上访走了多少路?他列举了一组数字:北京去了13次,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