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起初并未意识到那并非酸奶饮品,直至她买回家后品尝时发现味道与预期不符,这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
对此,许多人或许会想,既然商家已在产品外包装上明确标注了风味饮品字样,若顾客未能仔细查看,那责任恐怕在顾客一方。而且,当前许多网络交易平台上的商家普遍采用这种做法,多数消费者对此也显得不以为意。
然而,这种看法实际上是不正确的;依据我国食品安全的相关规定,若饮料或含乳饮料的包装仅突出“酸奶”这一名称。
将饮品或饮料等相关信息故意或无意地未予以明确展示,或采取隐匿等手段,均被视为违规举动;此类行为直接关联到虚假信息的传播,欺骗消费者;在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直接触犯欺诈罪。
在记者的实地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他们所检测的七种“酸奶”产品中,仅有三款产品的蛋白质含量达到了《含乳饮料》的相关标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剩余的四款产品均未达标。此外,即便是在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等其他指标上,也没有任何一款产品能够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
食品行业的专业人士也提出了他们的观点,指出这类产品的营养含量极低,其本质不过是利用食品添加剂调配出的“简易甜饮”,每瓶的成本甚至不足一元。因此,一旦这类产品被禁售,商家便能够迅速更换包装,继续进行销售。
报道发布后,国内众多地区的市场监督管理机构立即展开了调查。据相关从业者透露,这类边缘化的酸奶产品主要锁定在偏远地区的四至五线城市、县城以及部分批发市场进行销售,而网络店铺的销量则相对较小。
这七款酸奶在媒体报道后,有六款迅速宣布下架,其中甚至有店铺彻底清空了所有商品。然而,当面对记者的采访和询问时,这些店铺却都给出了“缺货”、“活动已结束”或“店铺正在升级”等理由。
除了那些已经公开报道的擦边酸奶之外,还有许多未被官方揭露的“冒牌酸奶”仍在市场上销售,这不禁让人心生疑问,究竟是什么样的巨大利益,驱使这些人不断投身于制造并销售这种冒牌酸奶?
酸奶背后的成本
与那种将“科技与粗活”混合而成的伪酸奶不同,我国市场上正宗的常规酸奶其实并未广泛销售,特别是在近年,酸奶的需求持续减少,低温酸奶的价格也在持续走低,这使得原本依靠高价策略谋利的酸奶经销商们感到十分苦恼。
据相关报道,市面上大部分两位数以上的酸奶产品,其生产成本实际上并未超过五至六元。而且,即便是高端酸奶与普通酸奶,在营养成分上也没有显著差异,二者在市场营销策略上存在一定差异。
一些专家进一步推断,酸奶的纯利润比率或许介于三成至六成,这一数字几乎等同于普通牛奶的两倍,由此可见酸奶市场的盈利潜力之巨大。
随着高端酸奶市场的衰退,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逐渐从高价转向低价。特别是对于低价位的酸奶产品,它们很容易成为众多普通家庭的热门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奶制品相比,酸奶的制作成本并不算低廉;从牧场到工厂,每个环节都需遵循严格的标准;这就像是一场与时间的竞赛,直接导致了酸奶成本的显著上升。
原本售价高昂尚能保证利润,然而,随着酸奶市场的衰退和盈利水平的下滑,这多少对一些常规酸奶经销商的生意产生了影响,他们不得不开始调整策略,寻求其他途径以实现盈利。
对于那些利用科技手段和恶劣手段制作“假冒酸奶”的商家,他们只需使用少量添加剂和乳制品进行混合,便能轻易地制作出以“xx酸奶”为名的酸奶饮品。这样的产品以极低的成本,却能带来数倍的利润。尤其是在一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城市,这种现象也鲜有人关注。
经过一番发展,现如今的“假酸奶”市场已相当庞大,加之平台和其他相关部门在监管方面存在不足,使得各种处罚措施和监管措施难以得到有效执行,众多不法商家得以轻易通过更换链接和店铺等手段,以零成本的方式重新开始经营活动。
可以预见到,在将来要想将这些冒牌酸奶问题彻底根除,相关部门必须采取严厉措施,对违法行为者实施最大程度的惩处,并且加大监管范围,对违规产品实施撤架、罚款、吊销许可证等一连串的惩戒手段,最终确保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更加放心的购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