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标志着“伏天”季度的正式开启,今年的三伏天被安排在7月20日至8月18日之间,总时长为30天,这一时长在近十年中被称为“最短”。这一现象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为此,《文汇报》记者对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施韡进行了专访。
“三伏”定义揭秘
三伏,又称初伏、中伏和末伏,这一时间段是根据我国传统历法中的干支纪日法来划分的。初伏的起始日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末伏的起始日则是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介于两者之间的则是中伏。《史记》中提到,“伏”字蕴含着隐藏和躲避暑热的含义,这描绘了在炎热的夏季,阳气充沛而阴气被彻底抑制的情景,此时万物皆深藏于地下。鉴于此,人们将夏季的高温时期称为“三伏”。今年的三伏天被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伏从7月20日开始,持续到7月29日;随后进入第二阶段中伏,始于7月30日,持续至8月8日;最后是第三阶段末伏,自8月9日起,直至8月18日结束。
近十年时长对比
数据表明,从2015年到2024年,连续十年,三伏节气时长均为40天。然而,今年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三伏时长缩短至30天,这一现象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专家施韡指出,这种变化与中国传统历法对三伏时间划分的方法密切相关。
“三伏”天数算法
专家提出,三伏季节的持续时间存在两种可能性,即30天或40天。这一时间段的划分源自我国传统的历法。在古代,我国采用“干支”体系来记录日期,该体系包括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近期,天干与地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循环搭配,每经过60天,便形成一个完整的周期,这一周期被称作“六十甲子”。其中,“庚日”专指与天干“庚”相对应的那一天,这一特定日期每隔10天便会重复出现。
时长变化原因
干支纪日法与节气的融合对三伏天的时长产生了明显的作用。初伏和末伏的时长固定,都是10天。但中伏的时长则会有所不同。具体来看,当夏至至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的时长为10天,整个三伏的周期为30天;如果庚日数量达到5个,中伏的时长将增至20天,三伏的周期也会相应地延长至40天。以当前年度为基准,在夏至至立秋这一时间段内,仅观察到四个庚日,因此三伏天的总时长扩展至30天。
“三伏”与气象关系
三伏期间,民间常称之为“最难耐之季”,此段时间通常从每年的七月中旬开始,一直持续到八月中下旬,涵盖小暑、大暑、立秋等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段。然而,施韡强调,三伏天的确立并非依据实际气象数据,而是依据历法规定,故而它与实际天气状况并无直接关联。这表明气候已步入盛夏阶段,然而,它并不能精确地预知在此期间,天气状况将呈现晴朗炎热、干旱少雨,还是凉爽多雨的特点。
应对建议提醒
在伏天到来之前,我国多个地区已经多次发布了高温预警信息。施韡提示公众应当密切关注气象部门的预报,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应对高温天气,保障个人降温与防暑。
三伏时节,时长有所缩短。对于今年夏季的气温状况,究竟是更为炎热还是相对凉爽,这一问题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观点。此外,还请您记得为这篇文章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