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晚的上海夏季音乐节中,指挥大师萨洛宁带领纽约爱乐乐团献上了本次音乐节的第二场演出。在这场音乐会中,观众们有幸欣赏到了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以及《第四钢琴协奏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钢琴协奏曲的独奏部分由2019年柴可夫斯基国际比赛的金奖获得者亚历山大·康托罗夫倾情演绎。
近期,康托罗夫在全球舞台上频繁亮相,势头迅猛。2024年,他在巴黎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因雨中即兴演奏而迅速走红。去年,他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本届上海夏季音乐节上,他演绎的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再次展现了他对艺术道路的持续探索与深厚积累。
康托罗夫泰然自若地坐下,指尖轻轻触碰琴键——那著名的G大调和弦,彻底革新了协奏曲的创作手法。自那时起,他富有表现力的演奏手法便奠定了美妙的基调:音色饱满,乐句精致,与乐团的默契配合中流露出无尽的灵气。
人们通常将贝多芬的这部协奏曲第二乐章比喻为俄耳甫斯驯服野兽的过程,音乐中的交流仿佛是来自不同角度的对话,平静之下暗藏着强烈的张力。康托罗夫在音色的处理上表现得尤为出色,他弹奏出的音符如同瓷器般清脆,细腻地展现了他在力度和音色上的微妙变化。在音乐中强弱交替的部分,他又能迅速转换到清晰透明的强音,音色虽然跳跃,却依然保持着流畅的连贯性。观察乐句的构思,康托罗夫善于在连续的旋律中巧妙地预设呼吸和停顿的线索,确保每句旋律都显得自然流畅,并蕴含着深刻的逻辑性。这种句法结构与音色的协调,使得乐章得以展现为一部完整而内涵丰富的艺术故事。
第三乐章充分展现了康托罗夫卓越的演奏技艺,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指尖的灵活舞动,尤其是在演奏音阶时,他所展现的法国学派的“珍珠般”连奏,音色纯净且富有颗粒感。总体来说,他在演绎“贝四”时,更偏向于呈现出一种清新、优雅的风格。此外,他还额外演奏了一首瓦格纳·李斯特的《爱之死》。
下半场音乐会的压轴之作,由萨洛宁指挥演绎的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备受瞩目。尽管这部作品依旧沿袭了古典时期的四乐章布局——包括快板、慢板、诙谐曲以及终曲,然而贝多芬在此作品中,首次将交响曲的规模与构造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新境界。这部作品的篇幅大大超越了海顿和莫扎特经典交响曲的长度,其发展部尤为宽广,在配器技巧上展现了创新与大胆的尝试,特别是将法国号的数量从传统的两支增至四支,从而使得胜利时刻的音响效果变得更加宏伟与响亮。
萨洛宁在整体阐释方面展现出了清晰有力、结构清晰且极具感染力的风格。他在节奏掌控上表现得尤为出色,既细腻入微又充满弹性,使得音乐中的重复与变化如同万花筒般绚烂多彩。每个转折都蕴含着新的情感,让听众始终保持期待。他对“每次呈现略有差异”的处理恰到好处,既为作品注入了新意,又没有显得刻意,使得经典作品重焕生机。
在第一乐章里,萨洛宁采纳了较快的节奏来保持动力,并在音量变化上精心打磨。进入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的节奏显得庄重,当其似乎显露出疲惫之态时,他在中段插入C大调的段落,为音乐注入了一抹清新,紧接着圆号引领了一场璀璨的浪潮,为乐章注入了新的活力。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第四乐章的表现尤为出色,萨洛宁巧妙地以顺其自然的方式推动各个变奏层次的进展,逐步揭示主题的内涵,并最终汇聚成气势磅礴的终章。在这个过程中,他让听众能够清晰地体会到变奏与赋格结构之间的逻辑联系和情感联系。这种处理手法不仅彰显了作品的丰富层次,还充分展现了终曲所蕴含的戏剧性张力。
萨洛宁为音乐会挑选了两首加演曲目,其精心策划可见一斑。他起初演绎了克伦佩勒改编的巴赫作品《你若在我身边》,以此向那位德奥指挥界的杰出大师表示敬意。紧接着,他又选奏了贝多芬的《普罗米修斯的生灵》终曲,此曲与《第三交响曲“英雄”》在主题与精神层面形成了一种遥相呼应的关联。这两首加演曲目不仅在情感上,也在结构上为整场音乐会留下了令人深思的余韵。萨洛宁已是第三次踏入上海的这片土地,然而,他在MISA的初次亮相,依旧给众人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