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老舍先生推出短篇小说《不是问题的问题》,故事以战时重庆的小农场为舞台,对人性与经营之间的多重复杂关系进行了深刻剖析。该作品经过电影改编后,名声大噪,成为了公认的文学经典。
卓越的杰作常常能够跨越时代的界限,影片中的丁主任——由范伟扮演——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极高的应变能力,精通权力策略,充分体现了职业经理人在职场中的生存之道。
这个故事与当今财险行业的人、事、情息息相关,例如:
一、收成虽好,利润却无的困境
农场收获颇丰,但持续出现亏损。起初,大股东并无意更换丁主任,因为丁主任是他亲自挑选的得力干将,而且丁主任还频繁为股东带来利益,诸如与股东的三姨太共赌麻将、为股东之子操办庆生宴会,甚至负担了股东家厨房的开销。这恰恰是三姨太尽管对亏损有所不满,却仍旧力挺丁主任的缘由。
随后,小股东们密谋了一场人事变动,丁主任被调离原职。然而,三姨太想方设法使丁主任转任为副主任,为他提供了重新崛起的机会。在大股东的鼎力支持下,丁主任果然依仗势力,进行物资“倒卖”、克扣员工薪水、挪用公款等行为,最终实现了个人与利益相关方的互利共赢。然而,这一切却使得农场陷入了收支不平衡的困境。
二、上级监督机制的失效
为了达到权力平衡的目的,大股东指派了农场的管理者,而小股东则挑选了一位财务专家。但现实中的权力关系往往更为复杂,内部监督机制在利益的诱惑下显得格外薄弱。在影片中,尽管会计在发现问题后向丁主任提出了疑问,但丁主任凭借着出色的社交手腕迅速赢得了会计的信赖,甚至在会计前往重庆时,他还慷慨解囊,资助他购买美食。
三、专业主义者的困境
小股东随后选定了尤主任来接替丁主任的职位。尤主任,一位留学归来的博士,其专业背景与农场需求高度契合。初到农场,他着手整顿纪律,对不称职的员工进行了开除,并打算堵塞员工窃取农场物资的途径。然而,他的开除员工之举遭到了暗算,有人向新主任的妻子送去了满满一筐鸡蛋,并以此为由逼迫他辞职。尽管这个消息并不足以让他离职,毕竟他是受上级委派而来,然而他最终还是决定主动提出辞职。原因在于,这一类专业人才常常追求完美,不愿意为了生计而牺牲自己的尊严。在离开之际,他对妻子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不愿与那些平庸的人为伍,这一决定恰好帮助丁主任顺利恢复了职位。
四、基层员工的管理挑战
丁主任通过削减农场员工的薪酬,同时以高额价格销售其倒手的商品,从理论上讲,并非一位杰出的领导者。相比之下,尤主任则亲自处理每一件事,奖罚分明,并且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增强员工的技艺。尽管如此,在政治的角力中,一线员工依旧毫不犹豫地站在了丁主任的一边。
这揭示了人性中较为阴暗的一面。丁主任并未严格强调纪律,导致员工工作态度不端正,反观尤主任,他重视纪律,并开始淘汰那些懒散的员工;丁主任对员工偷盗农场物品的行为置若罔闻,而尤主任却不断强调职业道德,并努力切断他们除工资之外的额外收入来源……有时,对下属的善意可能只是个人的幻想,最终,那些看似善良的员工却成为了农场权力斗争的牺牲者。
五、职场高手必定是宫斗好手
范伟将丁主任这一角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剧中,他擅长与上级周旋,对下属则工于心计,堪称宫廷斗争的行家里手。在权力角逐中,尽管表面上看似未露锋芒,实则对其中门道了如指掌。面对新任官员的强硬立场,他选择暂时退避三舍,却巧妙地播下了关键的权谋种子,最终成功击败了尤主任。功成名就之际,他随即命宪兵将那位助他复职的得力助手带走,整个过程悄无声息,手法高明。丁主任的生存之道,便是“乱世之中保全自身”,这一点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他对人性深刻的理解。
这部电影对当前财险行业有三方面的启示:
一是用人机制,究竟是选择专业人才还是权谋高手?
二是改革受阻,该如何突破一线员工的安逸圈层?
三是考核导向,怎样解决利益输送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
四是内部监督,怎么确保监督的有效性,避免派系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