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微短剧爆发式增长!制播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前三?

在郑州市金水区的大志影视基地,剧组正夜以继日地忙碌于拍摄工作。画面由受访者提供。

微短剧演员海选现场。 本报记者 孔昊 摄

各地剧组奔赴中原,将镜头对准“竖店”。 本报记者 孔昊 摄

郑州市中牟新区的鲲鹏小镇已经成为众多剧组聚集拍摄的热门地点。本报记者聂冬晗进行了拍摄。

本报记者 宋敏 王歌

“充值破亿!开机大吉!”

七月的高温如火般烘烤着中原的土地,然而,比这烈日还要炽热的,是众多影视基地里不分昼夜此起彼伏的开机声。在镜头前,演员们生动地诠释着豪门之间的爱恨情仇;而在监视器背后,导演们则全神贯注,屏息以待。

河南微短剧的迅猛发展有数据为证:我省的微短剧制作与播出量已连续两年稳居全国前三,占据全国总产能的四成左右;进入2024年,全省备案的微短剧数量超过5000部,其中557部作品共计1465次荣登全国短剧热度排行榜。郑州致力于成为“微短剧之都”的愿景,正逐步变为现实。

郑州怎样成为全国微短剧制作的中心?这股风潮给河南带来了怎样的强大活力?这一新兴领域又具备怎样的持久生命力?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近期走访了河南的多家影视基地,与一线从业者进行了交流,试图揭开中原地区微短剧发展的“热度之谜”。

“俊男靓女”奔赴中原

7月5日,在郑州航空港区的聚美空港竖屏电影基地,导演的指挥声接连不断:“切换镜头,给女主角一个特写”“进行下一个场景”……一部短剧从开机到结束,时长从2至3天不等,最长可达5至7天,这里的拍摄进度之快,让人目不暇接。

周春序制片人一早便接到频繁的电话,她正为两部新剧寻找合适的场地而感到焦虑。“场地还有空余时间吗?能否进行一番调整,我们希望拍摄时长为四个小时。”她说道。在郑州,场地面积和演员人数虽然都有所增加,但仍然无法满足剧组的激增需求。周春序直言,在每部短剧的筹备阶段,各剧组之间“争抢场地、争夺人手”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聚美基地的现状,完美诠释了那番言论。工作人员透露:“预约已安排至十天之后,每日接待的剧组数量在8至9个之间。”自这座由废弃产业园区改造而成的基地落成以来,不到一年时间便制作了近500部微短剧,现已成为河南省内产量最高、场景布置最出色的拍摄中心之一。

郑州,作为微短剧领域的后起之秀,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我国“竖屏之都”。这股源自中原的力量,正以强大的吸引力,将全国影视产业的众多资源汇聚一堂。

踏入郑州市中牟新区鲲鹏小镇的一处摄影棚,眼前便出现了正在现场高声指挥的重庆导演天浩。他,这位曾在横店片场辗转、在北京电影节上崭露头角的新锐导演,敏锐地察觉到影视行业正经历着一场“剧”烈的变革。于是,今年他毅然决然地改变航向,投身于竖屏快节奏的战场。在同行的大力推荐下,天浩前往郑州进行了考察,随后便带领核心团队“挥师”中原,将镜头聚焦在郑州的“竖店”。

若在其他地方拍摄富贵家族的剧集,往往需要跨区域租赁场地,转场成本高昂。这里又是如何呢?天浩回想起不久前在郑州进行场地勘查的经历,那些“遍地都是剧组”和“每天都有新作品问世”的景象让他深感震撼。楼下是“庄园宴会厅”,隔壁则是“ICU病房”,电梯直通“总裁办公室”,而且还能提供设备器材租赁服务,还有配套的盒饭、群演以及住宿——整个产业链竟然都被压缩进了一个园区之中。他在郑州拍摄的第一部短片作品,比原定的计划提前了两天完成了拍摄工作,节省下来的资金全部投入到了后期特效的制作中。

这并非单一现象。众多人士看好郑州的发展前景和河南的巨大潜力,纷纷选择中原地区作为自己的归宿。以“95后”演员陈金溪为例——在郑州,主演日薪可达2000至1万元不等,具备一定表演水平的配角也能获得800至1500元的报酬。此外,这里的拍摄机会丰富,且离家较近,这些都是极具吸引力的因素。这位从北京归来、在洛阳长大的女孩,在郑州参与拍摄了数部影视作品之后,便打算与一家演艺机构签订合约,立志在河南这片土地上长期发展。

河南为何成为众多影视从业者“迁徙”的焦点?据业内专家分析,这背后反映了产业发展的重大转变——微短剧的轻量化生产、快速迭代、以及高效流量变现的特点,与郑州优越的地理位置、低廉的生产成本、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多样化的场景资源完美对接。本地团队迅速崛起,外来势力加大投资力度,双方合力在这片土地上掀起了空前的产业活力。

在行业普遍寻求新动力的背景下,郑州的“竖店”贡献了至关重要的动力源。郑州光速引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导演陈朦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直击要害,“众人所追求的,是一个能够激发‘光速引擎’并蕴藏着无限潜能的产业新天地。”

产业“重生” 买卖更旺

微短剧中的“重生”与“穿越”成为了主角逆袭的标志性情节。在现实世界里,河南的创业者们正以相同的思维逻辑,记录下了一部“产业复兴的真实记录”——激活那些未被利用的资源、完善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重新构建经济生态系统。

踏入郑州市高新区内的郑州天桥电子商务公司,映入眼帘的是会议室中正在进行的“职场风云”与“商战对决”等精彩剧目。这里不仅是日常办公的区域,同时还是短剧拍摄的现场。而在负一楼层,更藏有占地4000平方米的庞大道具库。刘梦琛,该企业负责人,向我们透露,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公司经历了从依赖网络文学订阅维生的阶段,成功转型为每月生产80部短剧,频繁登上行业排行榜。目前,公司已实现从IP开发到制作发行的全程把控,年产值突破10亿元。旗下“心动短剧”播出平台的用户数量已超过200万,而且公司正在筹备进军海外市场。

河南火宅__河南火夕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河南微短剧产业的繁荣景象,在天桥短剧的“重生”历程中得到了生动体现。记者观察到,众多微短剧公司的管理者原本活跃于广告、婚庆、摄影等多个不同行业。镜头下,废弃的厂房摇身一变,成为奢华的豪门客厅;而偏远的乡镇,也因为剧组的聚集而焕发出新的活力。中原大地上,正逐渐形成一条充满活力的影视产业新脉络。

在新郑市郭店镇,木马微短剧拍摄基地的管理者、河南芊娱芊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领导手持预约表,不禁感叹道:“往昔此地尘土堆积至半寸之深,而现今即便日租金高达3000元,仍有人争相预约!”

基地的灯光照亮了夜空,随之而来的是经济活力的流动,周边的村庄也因此受益——在紧邻的张辛庄村,72岁的李大爷将锄头放下,变成了“专业群演”,每天能赚得150元;王阿姨带领的保洁团队专注于片场清洁,每月平均能增加收入4000元;更有居民在家门前挂起了“剧组民宿”的招牌……“一旦摄影机启动,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餐饮、住宿、运输等行业都焕发了生机!”周春序如此说道。

河南微短剧“产业重生”绝非偶然——

源于性价比考量。本省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租赁场地及人力成本较低。郑州及其周边城市拥有丰富的都市题材拍摄场景,设施齐全。此外,人才储备丰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网络文学资源亦十分丰富。这些优势相互叠加,吸引了众多从业者自发聚集,企业纷纷入驻。良好的口碑得以迅速传播,市场影响力持续增强。

在规模化的推动下,全省拥有超过一千家微短剧公司、十四个规模化的拍摄场所,以及日均近百个剧组在高效运作,吸纳了超过五万名固定从业人员。这一集群效应显著,例如,仅需十分钟就能找到灯光组,一小时即可调配上百套戏服。此外,产业中涌动的“青春活力”尤为引人瞩目:超过七成的从业者年龄在三十岁以下,且核心工种的月薪普遍超过万元。

在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截至目前,河南微短剧已经形成了涵盖剧本创作、现场录制,以及后期剪辑、上线推广、海外发行等全流程的产业链,形成了一个闭环的生态系统。这使得原本的个体作战模式转变为集体协同作战。这一转变不仅显著提高了制作效率,还极大地促进了内容品质的飞跃。在各个阶段,从业者间紧密合作,创意与技术不断碰撞,孕育出了众多高质量的短剧作品。

这种集群化发展的优势,正是政策引导与市场积极反馈相互作用所产生。在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支持郑州成为微短剧创作中心”,省委宣传部亦将“推行‘微短剧+’发展计划”纳入当年的工作重点。作为行业管理的核心部门,省广播电视局全面负责统筹推进,并指导各地主动争取相关政策扶持。在此情形下,郑州市作为先锋,推出了相关政策,全面支持剧本编写、场景选取、优质项目奖励以及人才培养等多个环节,为新兴业态的迅猛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今年四月,登封市也发布了相应的计划,利用“天地之中”和“少林功夫”等知名品牌的影响力,建立了激励机制,以扩大产业规模。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在吸引企业入驻、举办各类活动以及选取拍摄地点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奖励和补贴政策,以促进微短剧产业的繁荣发展。

短剧不会是一阵风

河南微短剧产业的发展势头引人注目。与此同时,同质化、荒诞的剧情不断受到批评,各大资本巨头纷纷加入竞争,消费模式也从以充值为主转变为“免费+付费”,今年的微短剧市场呈现出激烈竞争的态势。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河南又该如何应对呢?

从“流量狂欢”转向“价值沉淀”——

微短剧源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对“碎片化消费”的迎合。然而,这种“15秒剧情必转折,结尾必须留下悬念”的模式,导致用户在享受“流量狂欢”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爽疲劳”。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真正蕴含文化内涵,跨越这一道难关。

令人感到高兴的是,政策的引导与市场的自我规范正促使行业发生转变。在业内经验丰富的专家眼中,微短剧同样肩负着以艺术滋养心灵、以文化塑造精神的作用,追求精品化成为了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经之路。自2024年起,得益于行业主管部门的积极治理与指导,我省的精品微短剧产业实现了从零起步到逐步成熟,从初步尝试到精品迭出的快速发展。诸如《又见鸾鸟起舞时》和《“洛”花如有意》等众多微短剧作品,荣幸地被国家广电总局纳入“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推荐剧目名单之中。

从“野蛮生长”迈向“可持续赛道”——

微短剧的商业价值巨大,其盈利途径亦日益丰富。在河南地区,制作方已摒弃了追求短期利益的观念,转而采纳了专业化和工业化的成熟制作路径,助力微短剧从一时的热点风向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赛道。

李玉龙,作为一夜成名影视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正计划在河南的中原地区建立一个古装影视基地。此举旨在完善河南微短剧产业链,填补其中的关键环节。古装题材依旧具有巨大的流量潜力,而关键在于运用产业化的思维方式来激活历史资源。李玉龙表示,若以洛阳作为古装文化的中心节点,将其与开封的宋文化景观相连接,并融入郑州、西安两地的高校影视人才资源——在120分钟的高铁通勤范围内,有望形成一个“古装短剧拍摄的金字塔”。

河南省内的高等学府正同步推进“专业改造升级”和“增加实践教学学期”两项举措,深入参与到这一新兴产业链中。以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为例,该校已先行一步,打造了“产业导师常驻校园+实际项目引入课堂+企业规范融入课程”的完整培养模式,一条将课堂与影视制作现场直接连接的人才快速通道,正在中原大地上逐渐成形。

告别“恶性竞争”呼吁“总部基地”——

产业规模虽大,但郑州缺乏一个规模宏大、集约化程度高、标准化的微短剧总部基地,这导致了资源的分散和效率的降低,同时也引发了恶性竞争和价格战,使得其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难以得到进一步的稳固。矛盾愈发明显:众多创作者、投资者和技术人才从横店、北京、成都等地涌来;同时,北京、杭州、成都等地纷纷推出政策,积极支持微短剧行业的发展,并积极向河南争夺优秀企业和人才资源,展现出后来者居上的强劲势头。

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以及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面前,郑州乃至整个河南省,迫切需要在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国有城投平台的核心领导作用,与各类市场主体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微短剧总部基地,以抢占行业发展的先机。周健,河南发展改革研究院的院长,他提出,只有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能级的显著提升,促进多种业态的融合以及国际化进程,才能使行业摆脱无序竞争的状态,步入健康发展的道路。这样,微短剧才能真正成为推动文化消费的新动力,以及助力城市品牌升级和文旅产业融合的坚实支柱。

受访者普遍认同,短剧并非一时的潮流:“竖店”的发展关键在于打造一个更加健全、更具持续性的生态系统——通过精准的政策支持培育优质内容,借助科技力量推动创新,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独特的知识产权,以及通过完善的产业链吸引顶尖人才。

“人人皆演员,处处是场景”的生机勃勃,若与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对规则的尊重相融合,郑州这座被誉为“竖屏之都”的城市,才能实现从“快速奔跑”到“稳健前行”的转变,让“河南故事”不仅刷爆屏幕,更能触及人心、收获好评、打造持久价值。

小贴士

微短剧,这类网络文艺形式,其单集时长介于几十秒至十五分钟之间,内容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故事情节连贯且完整。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所有文章图片内容,由AI一键生成,根据关键词和其他参数进行文章自动采集、加工、发布。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www.zzc-media.com XML地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证号:1412020002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证号:104420004 备案号:晋ICP备19004532号-1
友情链接 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 永川行政服务中心 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 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

关于站点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是长子县的一个重要媒体机构,主要负责新闻宣传和媒体融合工作。由原‌长子县广播电视台和‌长子县新闻中心合并组建,成立于2018年12月,标志着长子县新闻宣传工作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长子县融媒体中心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会堂四楼,是长子县新闻发布和宣传活动的主要枢纽‌。

搜索Search

搜索一下,你就知道。

温馨提示

裁剪旋转.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