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乌鲁木齐 摄影报道
尽管苏东坡未曾踏足新疆这片土地,然而在他离世924年后的今天,川剧《梦回东坡》携带着东坡的精神风貌,已抵达相距三苏祠2800余公里的乌鲁木齐。这出川剧大幕戏的演出,更是新疆地区首次迎来此类剧目。
演出照
2025年7月9日晚上九点钟,乌鲁木齐的大剧院中,锣鼓声此起彼伏。随着舞台灯光的逐渐亮起,身着白色戏服的雷云登场,在“打杂师”张浩的协助下,他换上了青色的纱质外衣,并戴上了白色的三绺胡须。完成这些后,他转身面向观众,扮演的“苏东坡”形象正式亮相。
在乌鲁木齐举办的第三届“丝路戏韵 亮相天山”戏曲艺术周中,四川省川剧院倾力打造的川剧《梦回东坡》登台亮相。该剧台上,四川地方特色的诙谐方言、风趣的川味俚语与川剧的“帮、打、唱”艺术形式巧妙融合,使得现场观众得以近距离感受巴蜀文化的独到魅力,同时也领略了苏东坡那宽广豁达的人生境界。
演出照
120箱道具
撑起舞台、美学
《梦回东坡》这部川剧,由四川省文联主席兼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亲自担任艺术总监,编剧是杨椽,导演是查丽芳,作曲由李天鑫负责,舞美设计由叶建担当,服装指导则是潘健华。主演包括雷云、刘咏涵等人。该剧采用了散文化的戏剧结构,并通过打破时空界限的叙述手法,通过惠州造桥、黄州悟道、学堂修建、赤壁壮赋、儋州化民等章节,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乐观且充满活力的苏东坡形象。
《梦回东坡》的舞台设计在传统戏曲“一桌二椅”的简约风格之上,巧妙地融入了古典与现当代的审美元素。在“众建雪堂”这一幕中,红色门框的巧妙设计展现了话剧的创新精神,通过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了东坡的形象。
演出照
这份作品的精巧背后,凝聚着幕后团队的辛勤努力。追溯至演出前的三个小时,省川剧院舞美团团长任高龙正与团队成员一道,细致地查验舞台上的舞美布置以及与灯光的协调效果。舞台的一侧,120个空道具箱排列得井井有条。“这些道具箱子主要用于装载服装、道具、软景、灯光和音响设备等精细物品,而对于那些体积较大或形状不规则的物品,虽然不必装箱,但仍需精心布置。”因为这些东西淋不得雨,都得用箱子装起保护起来。”
每次演出前,任高龙和他的舞美团都会提前两三天带着道具一同到达剧场。“《梦回东坡》的舞台布景并不复杂,但需要两辆长达9.6米、宽3米、高5米的大货车来运输,总重量约五六吨。”从卸车、搭建舞台到调试设备,整个过程至少需要十三四个小时,而熬夜搭建舞台则成了常态。
舞美团团长任高龙检查设备
任高龙用“螺丝钉”这一比喻,揭示了幕后团队坚守初心的精神。从对120多个道具箱的清点和搬运,到数千个零件的组装与调试,甚至一颗螺丝的摆放位置,都直接影响到演出的最终效果。他说:“你看那些吊杆上的灯光,每一盏都是我们亲手安装上去的。”任高龙身边总有一位老搭档——手持小电筒(激光指示器),无论灯光装得是否歪斜、过高或过低,只需一指,便能迅速调整到位。我认为东坡的精神与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无论剧场环境如何,诸如调度困难、搭建时间紧迫,甚至需要整夜不眠等情况,我们都应效仿苏东坡,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应对。既然选择了投身其中,那就必须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40个声音通道
护航听觉之美
在舞台正前方的观众席末端,省川剧院的一级音响师江一铁正忙碌地操作着。他全神贯注于演出之中,同时目光紧锁在调音台上,手指在各个按钮之间自如穿梭,力求将每一句唱词、每一声锣鼓都完美无误地传递给台下的观众。
这台调音设备自2016年更换以来,至今已有十年历史。它需要两人合力才能搬动。作为伴随《梦回东坡》走过了50多场演出的“声音守护者”,江一铁与这台“老伙计”一同领略了苏东坡的乐观精神与豁达情怀,同时也见证了川剧艺术的代代相传。众多剧目在此舞台上演过,诸如《草鞋县令》、《变脸》和《梦回东坡》,还有诸多传统经典剧目和折子戏,它们都曾在这里响起过。
音响师江一铁在调音
江一铁表示,《梦回东坡》在调音方面下足了功夫,调音台线路多达40余条,包括了演员的录音、乐队的伴奏以及和声等众多声部。“这无疑对戏曲而言是一项复杂的任务。”他进一步阐释道,“乐队成员有二十余人,再加上舞台上众多角色同时发声,必须精确调整每个声部的音量,以确保观众能够清晰地捕捉到每一个细节。”
江一铁及其团队在每次巡演前都至少需提前一日抵达现场进行设备调试,以确保所有线路畅通无阻。“音响师需对剧情了如指掌,这是其基本功。”他对剧情的掌握程度可以称作“活剧本”——“无论是哪段锣鼓声响起,哪个角色的音量需要加强,这些早已深印于心。”而将每一个音符调试至最佳状态,让观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川剧的独特韵味,便是他作为音响师的职责所在。
1347行台词
字幕也有“翻译家”
目光重新投向舞台的一侧,那里有一位常被观众忽视却极为关键的职务——字幕师曾黎。在长达两小时的演出中,她始终坐在电脑前,目光紧盯着屏幕,手指随着剧情的推进进行精确的操作。她确保每一句歌词、每一处台词都能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得观众能够清晰、明白地享受到这场充满四川风味的艺术盛宴。
字幕曾黎
封面记者细心地统计了屏幕上的文字行数,从节目开始到结束的“感谢观赏”为止,共有1347行文字,这其中蕴含着对剧情和演员的深刻了解。演员的歌声所至,字幕也必须紧随其后。曾黎表示,若要确保时间精准无误,必须对每位演员的“气口”进行精确把握——既要在唱词开始时迅速出现,又要在音乐停顿时无声消失,使得观众既能理解剧情,又能深入感受川剧韵律的迷人魅力。
为了实现这种“无缝对接”,她自排练伊始便全程参与,对每位演员的表演节奏、乐队的音乐波动了如指掌。“由于每个剧场的布局不尽相同,观众的观看角度也有所区别,因此在每次演出前,她都会进行预先的试演,以确保字幕的摆放和大小能让观众感到舒适。”即便该剧目已历经数十场演出,她依旧不敢有丝毫松懈,“演员们的状态可能会有细微的波动,乐队的节奏也可能有所调整,因此我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专注。””
为了实现这种“高度凝聚”,曾黎在演出前半小时便坚决不饮水,这成为了她的一条“铁律”。川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演员、舞美、灯光、音控、乐队、帮腔等各个要素,都不可或缺。唯有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整部戏才能呈现出色。每当剧终字幕滚动出现“感谢观看”的字样,曾黎便会起身,与观众一同为演员们鼓掌。而这掌声中,也蕴含着我们幕后工作人员的一份辛勤付出。
10秒换好一套服装
专业与坚守点亮戏曲之光
演出前一个半小时,一级化妆师陈丽娟正全神贯注地为扮演苏东坡的演员雷云精心化妆。她从打底层到勾勒轮廓,再到定妆和细致描绘,整个过程耗时几乎一个小时。“川剧的底色和底红需要逐层叠加,而非一次性涂抹过厚。”这些看似简单的步骤,却是她30年来始终如一的匠心独运——既要力求与人物形象相符,又要充分展现川剧的独特美学。
化妆师陈丽娟为演员雷云上妆
除了妆容之外,“苏东坡”所穿着的长衫同样描绘出了角色的时代风貌。“在这部剧中,苏东坡的服饰共有八套。”服装设计师张静指向后台的衣架,向封面新闻记者娓娓道来,每一件服饰都对应着特定的场合,并隐含着角色心境的微妙转变。“整个剧组的服装总数超过五十套,共计数百件。”《梦回东坡》在服装设计上有所创新,与传统的戏曲服饰相比,它对服装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古代的腰带和带子原本是分开的,而今我们将其合并,以便演员更便捷地更换服装,这样的设计既保留了古典韵味,又充分考虑了舞台演出的实用性。
服装师张静在后台为演员李乔松整理服装
张静直言,对于服装师而言,掌握换装速度至关重要。她必须牢记每一幕的换装时间点,即演员上台和下台时的更衣时刻,以及相应的服装顺序。对于“上马门”和“下马门”的位置,哪场需要更换礼服,哪场需要添加坎肩,她都必须烂熟于心,绝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在演出前夕,张静还会对每一套服装进行细致的熨烫,以保证服装的平整与挺括。
演出前夕,距开场仅剩一小时,乐队指挥宋涛正与年轻乐手们在乐池中紧张地进行着最后的排练与协调。记者观察到,宋涛不仅全神贯注于鼓点的敲击,还频繁地用手势传达指令,指示何时暂停、何时继续。他补充道:“我们的作曲家李天鑫老师在音乐创作上追求‘雅致’的风格,这要求我们的打击乐部分在音量和音色上都要经过精心推敲,以确保与苏东坡这位千古文豪的文采相得益彰。”
演出照
坚韧不拔、百折不挠
台前幕后也有东坡精神
在采访过程中,工作人员们反复提及“川剧乃一门综合艺术”,强调乐队、灯光、舞美以及演员等各方面必须紧密协作,方能展现出舞台的极致魅力。这种所谓的“极致”,源于每一次演出前的反复排练,追求至高无上的完美。四川省川剧院的推广运营总监白中华进一步阐释道:“由于每个剧场的大小和舞台设施不尽相同,通过走台排练,演员们能够精确掌握时间点和音乐节奏,确保以最佳状态呈现在观众面前。”
一台戏剧的辉煌,源于众人的齐心协力。《梦回东坡》的艺术总监,享有盛誉的川剧表演大师陈智林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的采访时指出,“戏比天大”并非虚言,它要求我们付诸实践,展现出坚定的执行力。当你确立了目标,并率先身体力行,他人便会自发效仿。那些对他人敷衍了事的人,终将遭到团队的摒弃。这种观念贯穿于各个环节之中,包括照明、舞台设计、音乐、音效、字幕、化妆、服饰以及表演;即便是小小的“螺丝钉”出现问题,也可能对整体呈现造成影响。因此,我们每次演出结束后都会进行总结,确保每位成员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和重要性。
在巡演之旅中,观众对苏东坡精神的领悟愈发深刻。苏东坡身上汇聚了四川人民特有的精神风貌——那是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一种不屈不挠的坚韧。无论遭遇何种逆境,苏东坡总能以乐观和豁达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这种态度正是四川人精神特质的体现。这也是我们希望通过《梦回东坡》这部作品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涵。
陈智林认为,苏东坡堪称全球知名的文化象征,其宽广的胸怀与包容的气度能够超越时空与地域的界限。他期望观众通过观看《梦回东坡》,在欢声笑语与感动的交织中,体会到“命运共同体”的温馨,并借助川剧艺术展现中华民族的团结力量。“我们坚信,卓越的艺术作品能够穿越岁月长河,拉近人们的心灵距离。”
(演出照据四川省川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