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潘先生拟将个人车辆出售,不料意外发现该车辆有着“重大事故”的维修记录。这一意外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不仅揭露了他与二手车经销商之间的交易争议,同时也引发了公众对二手车交易中诚信与责任问题的广泛关注。
交易背景
2022年,潘先生购得了一辆二手车辆,该车辆系从李某处所得。李某曾是超悦公司的股东,尽管他在11月份已经离开了这一职位,但车辆交易已在此之前完成。起初,潘先生对所购车辆感到十分满意,然而,他未曾想到,这辆车将让他陷入一场纠纷。
一审判决
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在一审中明确指出,二手车经销商有义务核实车辆的核心信息,并向消费者如实报告。潘先生所购车辆的实际里程数与显示不符,尽管李某未对里程表进行改动,但销售方仍有责任进行核实并告知消费者。法院认定里程数据对于案件极为关键,故判定关于减轻李某责任的相关条款不符合法律规范,进而裁决李某需向潘先生支付购车款的三倍赔偿,总计114万元。
合同条款争议
《二手汽车买卖合同》由双方共同签署,合同中潘先生承诺接受车辆现状,并自行承担因公里数信息不准确可能带来的风险。根据判决书内容,合同签订时,潘先生已免除李某对公里数真实性的担保义务,且潘先生有能力自行核实公里数。鉴于此,关于公里数不真实即构成欺诈的指控,并未获得法院的支持。
重大事故主张
潘先生指控李某隐瞒了与重大事故相关的维修记录,并认为这一行为构成了欺诈。但在二审阶段,他未能出示足够的证据来证实车辆确实遭遇过重大事故并导致价值显著下降,故法院未采纳他的这一论点。这一情形使得争议的焦点转向了证据的搜集以及责任归属的判定。
消费者能力之争
潘先生的律师代表指出,仅对车辆的基本状况进行检查,潘先生便已尽到了常规的注意责任。消费者普遍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检验能力,在合同签订时并未获得车辆的所有权,因而难以察觉车辆存在的重大瑕疵。这一观点凸显了消费者在交易中的不利处境。
公司回应
7月14日,记者成功联系到了超悦公司的负责人李某锋。李某锋透露,该车辆的里程数显示是由前任车主自行更改的,公司对此并不了解,同时指出当年的检测流程存在不完善之处。这一陈述揭示了二手车交易初期可能面临的监管漏洞以及信息不对等的问题。
本次二手车交易引发的纠纷,涵盖了众多法律和责任问题,消费者与商家双方各执己见。在二手车交易过程中,消费者是否需要更高的辨识能力,各方观点存在分歧。我们诚挚邀请大家参与讨论和交流,并请将本文广泛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