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车的SU7 Ultra版本因涉嫌夸大宣传和过度包装小米su7 ultra被曝开了4天趴窝,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这一事件引发了众多车主的不满,并促使他们采取维权行动。与此同时,该事件也揭示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
宣传与实际落差
小米SU7 Ultra的官方资料显示,该车型所采用的碳纤维材质双风道前舱盖赢得了广泛认可,并被赞誉为技术领域的杰出创新。在此过程中,雷军特别强调了该前舱盖的内部设计以及双风道功能的亮点。然而,当车主们实际领到车辆时,他们发现这款被大肆宣扬的“赛道级空气动力学设计”的前舱盖竟然连一张纸巾都无法吹动,实际上只具有装饰作用;这一点与宣传中所述的“完全复制纽北赛道原型车”和“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
性能参数“阉割”
小米在其宣传资料中对车辆前舱盖的性能进行了过度宣传,并且车辆性能参数的设定存在不妥之处。自5月1日更新的车机版本起,之前宣称的1548匹最大马力实际上被设定为“排位模式”,消费者需通过官方认证赛道并实现特定圈速才能解锁这一性能。对于花费52.99万元购买该车的消费者来说,他们感觉所购买的不是一辆车,而更像是一份“驾校培训课程”。
不成熟技术包装
在追求提升访问量的动机下,企业对尚不成熟的技术概念进行了精心包装,并宣称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原本并未打算大规模生产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因用户需求的激增,被迫匆忙推向市场。将消费者视为实验对象的做法,在涉及生命安全的汽车这一耐用消费品领域,显得尤为风险重重。
诚信危机暴露
车主已通过积分支付了四万二千元人民币的选装费用,随后小米su7 ultra被曝开了4天趴窝,该企业确认了“硬件性能受到软件故意限制”的情况,并实施了“以次充好”的手段。在车主要求第三方检测机构介入时,企业所披露的信息仅限于“减轻1.3公斤重量”、“提供5年质保”等与核心性能无关的细节,刻意避开了关键性能指标,此行为对小米精心打造的技术极客形象造成了严重损害。
行业风气扭曲
该事件不仅对小米SU7这一具体产品的信誉造成了影响,同时也揭示了新能源汽车领域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的偏差。一些企业过分倚重营销手段,通过参数对比来掩饰工程上的不足,但脱离实际功能的宣传方式终究会面临现实的检验。
事件警示意义
经过高速碰撞事故和类似“皇帝的新衣”的选装件争议,小米SU7向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出了警醒。行业从业者需认识到,若要赢得用户信任,整个产业链需进行全面革新。此外,“用户至上”的理念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宣传层面。
关于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在宣传推广和确保产品真实质量之间所遭遇的协调难题,您有何见解?热切期待您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同时,恳请您别忘了为本文点赞,并予以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