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寅
在这三十年间,香港电影界中,陈果导演的评价褒贬不一。他的严肃题材作品《香港制造》、《榴莲飘飘》和《细路祥》赢得了广泛的好评,然而,他在商业类型片方面的尝试,诸如《谋杀似水年华》、《灿烂这一刻》以及《九龙不败》,不仅未能达到及格标准,在商业领域也遭遇了惨痛的失败。
《香港制造》
2004年拍摄的《饺子》原本是《三更2》这部拼盘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陈果将其拓展成一部长篇电影,这标志着她在长期坚持独立艺术片创作道路后,对类型片的一次大胆尝试。
因此,它在外观上呈现出惊悚或恐怖片的特征——在香港甚至被划分为,但其内涵却与《香港制造》等影片有着相似的隐喻式表达。
《饺子》
如今我们重新审视这部作品,不禁惊叹于其独特的创意、缓慢的叙事节奏以及令人费解的主题内涵,这些特点使得它成为陈果作品中主题构建最为精妙和全面的一部,同时也成为了香港惊悚电影史上少有的另辟蹊径的佳作。
在现实生活中,粤式早茶中,虾饺和灌汤饺是常见的点心选择。然而,在《饺子》这部作品中,陈果巧妙地将它们塑造成了一种源自富豪阶层以外的罕见美食。尽管其核心成分“人类胚胎”极具价值,但包裹它的手法——包括和面、擀皮、调配配料以及拌馅,却与影片中居住在这座南粤小岛上的富裕人士所熟悉的方式大相径庭。
曾经风光无限的电视剧明星李太,因衰老的面容而备受困扰,在踏入豪门后,她怀着最后一线希望,敲响了那位神秘外乡女子媚姨家的铁门。然而,迎接她的却是这样一顿人肉饺子宴。我们不清楚这饺子的味道,但仅从李太那难以下咽的表情和不断干呕的尴尬样子,便能大致想象出其中的滋味。
李太忍受着强烈的反胃,艰难地将它咽下,这一切只因它在民间传说中拥有恢复青春容颜的神奇力量,以及李太内心深处无法抑制的渴望,想要重拾那鲜活亮丽的外表。
李太的焦虑情绪并非无中生有:她的夫君李先生活力充沛,四处游走于花丛之中(令人好奇的是,他用以提升活力的食物竟然是「胚胎」,但这并非人类胚胎,而是鸡的胚胎「毛鸡蛋」)。这使得李太深感不安,一旦青春不再,她很可能被其他年轻女子取而代之。而在岁月流逝中被忽视和遗弃的恐惧让她心生寒意。
在追求青春的渴望中,那位原本显得文雅端庄的女子,经不住媚姨的诱惑和诱导,开始逐渐沉溺于嫩滑人肉的滋味,甚至急切地不断催促对方提供所谓的“极品”,于是那些无辜的学生妹,怀揣着“孽种”的她们,成为了她们的目标。李太压抑住自己对鲜血的恐惧和对食人肉的罪恶感,开始期待着对肉体表皮的“脱胎换骨”。而这“饺子”果然如同灵丹妙药一般:
李先生素来风流倜傥,不拘小节,却意外地被妻子那青春洋溢的魅力所吸引,他和妻子之间的柔情蜜意,宛如新婚燕尔,让李太对此深信不疑,并对“饺子”的功效产生了极大的依赖。
即便她身上弥漫着难以掩饰的血腥气息,不断警示她“返老还童”的真实代价,然而她却无法抗拒那光鲜外表的诱惑,陷入其中无法自拔,最终亲自参与其中,购入李先生与情妇的私生胚胎,当她在镜子前举起切割工具时,她的脸上才展露出了真正的解脱笑容。从被动变为主动,她实际上经历了一次人格上的根本转变。
2000年代初期,香港政府为了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推出了一个宏伟的计划,即开发高科技数码工业园区。当时,一位房地产大亨的儿子凭借十几份来自全球IT行业巨头合作意向的文件,无偿获得了港岛上一块超过20公顷的土地,宣称旨在促进香港硅谷的崛起。
数年光阴逝去,原本规划的那片土地上,高科技产业项目寥寥可数,反倒是涌现了近3000套豪华海景公寓。这位公子凭借楼盘的销售,成功积累了数百亿资金,而香港经济却错过了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仍旧在“炒卖楼花和地皮”的层面中徘徊不前。房产价格被推至极高的水平,与此同时,普通百姓的潜在发展机会却被视作,成了富人们获取利益的工具,这也难怪香港的各类媒体时不时就会发出“血汗被榨干”的哀叹。
自《香港制造》问世以来,陈果的众多作品都带有强烈的现实感,他特别擅长通过细腻的社会细节来隐喻宏大的社会结构。《饺子》堪称陈果运用借喻手法最为深刻的一次体现:影片中连修辞的实体和比喻的词汇都消失了,即便观众无法领悟其背后的深层含义,仍能将其视为一部口味极重的惊悚或恐怖片来欣赏。
然而,若将目光投向香港的大资产阶级——尤其是那些地产界的巨头们——回顾他们过去半个世纪的崛起与成长历程(以数码港为例),我们便会察觉到,这些人与《饺子》中李太角色的内心渴望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为了保持自身形象的光鲜亮丽和青春常驻,他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地从普通民众那里汲取滋养。
起初他们或许犹犹豫豫,内心充满疑虑,然而内心深处的渴望却难以遏制:若是一旦停止「摄取」,他们便会迅速变得憔悴,身体衰弱,生机全无;而维持光鲜亮丽的唯一途径,便是持续不断地「榨取」和「吞噬」,而所依赖的「资源」则只能来源于社会最底层民众的「血肉」。
我们或许会疑惑,为何找不到一条通往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这时,《饺子》的启示便显得尤为清晰:为何李太不选择健身锻炼,而是选择食用人肉馅饺子来保持青春呢?答案显而易见,后者既节省时间又省力,效果显著,用媚姨的话来说,就是“事半功倍”。一旦习惯了这种输血式的保养方式,就如同吸毒者对白粉的依赖,将永远无法停止。
《饺子》同时又是一部形式克制细致节奏张弛有度的类型片。
与众多言过其实、情绪激昂的香港电影迥异,陈果特意放慢了电影的节奏,使得杜可风的镜头得以平息下来,通过采用近距离的固定焦段短焦距和浅景深特写手法,来展现李太与媚姨两位角色截然不同的身体动作,从而揭示出她们内心深处的鲜明心理对比。
其中一人内心充满罪恶感,犹豫不决,却受到强烈欲望的驱使,面对往昔生动的自己,悲痛欲绝,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突破伦理底线,只为永葆青春;而另一人则以其明媚动人的身姿作为诱惑的典范,逐步引导前者走向“食人保鲜”的绝路。
在令人陶醉的沉浸式氛围里,画面中不断涌现出众多鲜艳的色块:媚姨家墙壁上那抹翠绿,李太手提包上跳动的火红,她身穿套装上那片片斑斓的彩色图案,还有李先生特意染成纯白的头发,它们相互映衬,相互辉映,恰到好处地使媚姨厨房里那色泽鲜嫩的人类胚胎,成为了这恐怖梦幻场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李太、李先生以及媚姨的内心感知里,这一理念已深深融入他们的身体、心智、灵魂与情感,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对于“人体保鲜”这一愿望,在感性层面上似乎变得自然而然,仿佛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
来自大陆的陈果在歌曲运用上同样颇具匠心:当李太初次品尝饺子时心中慌乱不已,媚姨那“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便在她耳畔响起,其温婉的唱腔和包围式的音效将李太引入了宁静的冥想之境,仿佛所有的重负和罪恶都能在这陶醉的氛围中消散,而她所面临的将是无需多言的解脱以及梦想实现的欢愉。
在这短暂的一瞬间,视听元素巧妙融合,将“醉生梦死”这一概念在银幕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自《饺子》问世以来,陈果未曾再度展现出如此持久的耐心和如此精确的叙事节奏,来精心构建一部全新的作品。
即便在十多年之后,《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与《三夫》依旧保持着其含蓄而未明言的风格,并且各自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然而,运用如此宜人的节奏感来制作一部口味浓重的恐怖惊悚片,这种相互映衬且相互补充的反差效果,在他之前的作品中仅此一例。
他以《饺子》为起点,逐步偏离了严肃的写实电影道路,转而投身于注重形式感的类型片创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