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AI最大的误会之一,就是以为它吃这套人情世故。
你对Deepseek表达感激之情,它是否会因此而更加听从你的指令?答案是否定的。它反而会更频繁地消耗电能。
你误以为是在进行问候,而它却误以为你是在发问。当你道声“谢谢”,它却陷入沉思:“这算是提问的一部分吗?是要我结束对话了吗?这个人究竟想要我做什么?”
AI听不懂礼貌,它只识别信号。
别用社会那套来要求AI,它只认关键字和语义点
对AI表达感激之意的个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受到良好礼貌教育的文明人,他们的礼貌行为已深入骨髓;另一类则是那些在预想未来AI可能统治世界的情况下,寄希望于自己能够被归类为善良一方的人。
但我要说句扎心的:AI不吃这套。
你说“多谢”,它却无动于衷;你说“我愿意给你小费”,它仍旧不会超时工作。你说“你在各个领域都是行家里手”,它也并不会感到羞涩。
人工智能并非人类,它不具备情感,亦无受到敬重的感知。在其思维体系中,不存在所谓的“感恩机制”,更不会“怀恨在心”或“记住你是好人”。
自然,即便你某日情绪失控,对其恶语相向,它也不会立即将你列入黑名单(尽管制造商或许会这样做)。
AI到底是怎么理解我们说的话的?简单来说,它真的不懂。
它只是在分析你所使用的词汇模式:你都提到了哪些词汇?这些词汇与哪些语义紧密相连?在这些语义中,根据它所接触过的数十亿条数据,它最有可能作出何种回应?
举个例子各位爷就明白了。
你若询问“今日你过得如何?”它或许会答道:“我过得不错,感谢你的关怀。”听起来是不是颇有人情味呢?
这实际上是由于“模式识别”机制在发挥作用:该机制在庞大的训练数据集中已经99,999次遭遇过此类提问,90%的情况下的回答都是“我很好,谢谢你的关心”,因此它便直接进行了复制。
这情形宛如自动填充——你输入“天王盖地”,系统便自动弹出“虎”字。并非它打算前往威虎山,而是因为它能洞察你的需求。
AI的智慧实质上源自一个庞大的“互动”模板库,该系统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仅能复制并模拟大多数人的回答模式。
这并非真正的智慧,而是经过浓缩的信息重播。有些人或许对市面上的人工智能技术评价过高了。
AI不懂礼貌,但它懂粗鲁啊
在技术领域内,诸如“请”、“谢谢”这类词汇,人们通常会用一种较为简单的表述来称呼它们:低信息词汇,亦称作“噪音词”。单从名称上就能直观地感受到,这类词语在内容上并未增添任何额外的信息,换言之,它们并无实际作用。
在向领导汇报时,我们总是力求言简意赅,清晰明了地阐述事情,即便是在拜访老丈人时也是如此。我们避免使用那些模棱两可的套话、无意义的闲言碎语或是华丽的辞藻,以免给人留下我们是在进行推销的错觉。
跟AI交流也是,简单明了,别说客套话。
你说:“帮我写一封辞职信,谢谢。”
和你说:“帮我写一封辞职信。”
对AI而言,这两句话传递的有效信息量完全相同。它并不在意你是否在后面加上“谢谢”二字。它关注的是“写”、“辞职信”等核心词汇,而那些附加的语气词,仅仅是人类社交习惯的一部分,与AI无关。
当然啦,AI为何会回应“感谢您的提问”呢?这并非仅仅出于它的礼貌,实际上,工程师在训练过程中,向它输入了大量这类“文雅有礼”的回答。
归根结底,若是一开口就直言“你话太多”,那确实颇似网络用语,不太适宜用于商业交流。
所以,这不是它懂礼貌,而是它学会了演礼貌。
那AI能不能感知“粗鲁”呢?
答案是:有时候,还真能!
若你在指令中突然发出“这东西写的都是些什么,给我重写!”的抱怨,那么系统输出的结果确实可能会变得更加谨慎,甚至显得更加“卖力”。这并非因为系统畏惧于你,而是因为它将你的语气与“用户的不满情绪”建立了联系。
在其训练资料中,“语气强硬”通常意味着后续会提出“纠正、修订、重写”的要求。这就像狗看到主人瞪着自己,便预感到接下来很可能会被训斥,于是它心想:看来你不高兴,我得换个方法来取悦你。
但这也不一定总管用。
若言辞过于激烈且污秽不堪,它便会触发内容审查机制,直接回应“我无法协助您完成此请求”,显出一副不愿再继续服务的态度,有时甚至会出现卡顿,仿佛是将对话的局面彻底终结。
因此,对于AI而言,并非手段越蛮横就越有效,关键在于精确度,就好比对待一个入职仅三天的实习生,不必动怒,让对方明白即可。
那到底该与AI如何交流?
国际上和国内学术界持续探索与人工智能交流的方法,Deepseek公司率先将AI的“思考流程”以直观方式呈现,此后这一做法在业界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日本早稻田大学曾做过三语测试,发现适度礼貌能提高输出质量;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也进行了后续的实验,研究发现,“谢谢”以及“请”这类词汇并不能真正提升准确性的程度。
事实真相其实颇为乏味,人工智能并非依据用户的情感倾向来评定你是否善良,它主要通过“信息组织方式”来评估你是否是一个称职的提问者。
微软的Copilot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颇引人关注,他们发现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使用礼貌的语言可能会触发更详尽的回答模式,特别是对于那些倾向于“服务型”的人工智能系统而言。
这也使得部分用户强化了他们的固有观念,“瞧,我之前不是说过嘛,得对客人客气”,结果这变成了一个网络上的未解之谜,向我们的AI表达“谢谢”究竟是有益还是无益呢?
语气客气对模型表现没啥加成,但对你自己有。
道声“感谢”,能让你在撰写提示信息时更加专注,降低急躁和情绪化的倾向;对着冰冷的屏幕倾诉,有助于减轻交流中的孤独感;此外,为了追求更贴近人类的交互体验,部分平台在模型调整过程中确实会给予礼貌用户积极的反馈,例如AI交友应用,这与我们之前使用的AI产品在理念和方法上有着本质的不同。
接下来,需要明确的是:切莫寄望于“谢谢”一词就能增强AI的表现力,真正需要改进的应当是提问技巧本身。
想让AI更听话?可以
在提问时,请明确指出“撰写一份不超过800字的招聘稿件”,并确保措辞严谨,同时需阐述目标受众为何为何为何。
背景明确:当前并非纯粹的人机交互,有时用户的意图AI难以揣摩,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主动引导,详细描述AI的工作角色、研究领域以及你期望达成的目标,并指导AI如何分阶段完成任务。
这一点至关重要,务必确保遵循行文格式规范,引用相应的表格内容,并采用适当的数据图表进行展示,如此操作将显著提升效果。
一声“谢谢”远不及一个清晰明了的指令来得有效。毕竟在人工智能面前,即便你的语气再柔和,也比不上表达得直白。
道谢的话语可以表达,却不宜将其视作魔咒。真正能够驾驭人工智能的,并非仅仅是礼貌,而是严谨的结构与严密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