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报道,8日援引印度国防部门官员的话说,鉴于对无人机中使用的中国产零部件,如通信设备、摄像头、无线电传输设备以及操作软件等,可能对情报搜集工作产生不利影响的担忧,印度政府近期计划禁止国内军用无人机制造商继续使用这些中国零部件。截至目前,印度国防部尚未对此事作出官方回应。
2023至2024财年,印度政府划拨了1.6万亿卢比(相当于约1394亿元人民币)的预算,旨在推进军事现代化进程,其中四分之三的资金将投入到国内产业。有分析指出,一旦新的禁令生效,制造商将不得不从其他地区进口零部件,这很可能会提高我国军用无人机生产的成本。
“印度制造”进展缓慢
据路透社报道,班加罗尔某小型无人机供应商的创始人萨米尔·乔希表示,该供应链中约70%的产品源自中国制造。即便无法直接从中国进口,转而与波兰等国的供应商进行交易,这些供应商手中依然掌握着从中国进口的零部件。乔希指出,转向非中国的进货渠道显著提升了费用,尽管如此,部分制造商依旧选择从中国采购原材料,他们会对这些材料进行贴牌处理,并且努力将成本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内。
实际上,印度的无人机在构成其核心部件和整体系统上对国外生产商有着极大的依赖性,进口的无人机占据了印度无人机市场的九成以上比例。在这些进口无人机中,国防用途的无人机主要依赖以色列和美国供应,而民用消费级的无人机则主要来源于中国,至于用于灯光秀的无人机,主要产地则是中国与俄罗斯。近年来,为了促进本国无人机行业的成长,印度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这些法规涵盖了《2021年无人机规则》、与生产挂钩的激励措施以及有条件限制无人机进口等措施。这些举措的核心目标是放宽对无人机行业的管制,吸引外国企业赴印度生产无人机,并增强印度无人机产业的竞争力。
2021年9月推出的“与生产挂钩的激励措施”计划,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简化无人机产业在业务流程及合规方面的要求,进而激发印度本土制造商对国产无人机生产的积极性。当前,“生产挂钩激励计划”所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机身、推进系统、电池与供电系统、通信设施、摄像头及传感器、无人机安全配件等硬件产品,还有内部导航系统、飞行控制单元以及地面站等导航工具。无论是无人机及其零部件的生产商,还是无人机软件的开发者,均具备申请此计划的资格,并且需满足相关要求。根据,符合条件的公司可以从政府获得20%的增值作为奖励。
2022年8月22日,印度军方联合无人机联盟推出了“无人机马拉松”计划,该计划旨在推动印度无人机领域的成长,并为其生态系统创造关键机遇。此举旨在培育具有革新性的无人机技术,以适应前线部队的实际需求。计划中涵盖了多种无人机型号的研发,如高空运输型和自主监控搜救型无人机。同时,还计划设计和制造微型及纳米级无人机,以适应城市作战环境。
尽管印度政府努力出台相关政策,旨在加速无人机产业的迅猛发展,然而该领域的发展进度依然显得较为迟缓。现阶段,印度军队主要使用的无人机包括从国外引进的“搜索”-1型、“搜索”-2型以及“苍鹭”型。我国印度航空工业在大型无人机研发方面已投入二十余载,备受瞩目的TAPAS项目更是于2011年正式拉开序幕。TAPAS无人机项目原计划在2016年完成研发,却因诸多技术难题而一再推迟。直至2022年7月,项目才正式步入机体生产环节。印度斯坦航空对此承诺,TAPAS项目将不再延期,并确保在2023年完成交付。分析表明,TAPAS无人机目前尚未达到军方设定的目标,即实现30000英尺的飞行高度并持续在空中停留24小时,这主要是因为其发动机性能受限,无论是印度本土生产的还是国际制造的产品,都无法满足这一任务需求。
TAPAS BH-201
分析指出,印度对无人机进口的限制措施与美国做法相似。去年二月,印度政府颁布禁令,禁止无人机进口,但国防、安全和研究领域例外。印度贸工部对外贸易总局表示,此举旨在促进“印度制造”无人机的发展,且该禁令不会干扰无人机零部件的进口。然而,目前印度政府可能以“情报搜集”为借口,对零部件实施更严格的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在限制进口的同时,却大量投入资金,从美国购买了31架MQ-9B型号的无人机,这笔交易预计将达到30亿美元的价值。然而,这项高昂的军事采购计划受到了印度国内一些专家的质疑,他们指出MQ-9B并未解决印度所面临的安全威胁,且武装无人机仅适用于对方防空能力薄弱的轻度、非对称性冲突,但与我国或巴基斯坦的冲突既不会是轻度,也不会是非对称性的。
美国的“前车之鉴”
事实上,美国近年以来对中国无人机持续进行不合理阻挠。2017年,美国五角大楼以“数据安全风险”为由,禁止美军使用中国大疆品牌无人机产品,并对其实施了为期一年的制裁。同年5月,美国国土安全部声称,大疆生产的无人机可能将敏感信息传输回中国,对美国信息安全构成潜在威胁。美国内政部门紧接着宣布,在完成审查之前,将暂停飞行那些由中国生产或使用中国部件组装的无人机。当时,该部门拥有的810架无人机中,几乎全部产自中国;尽管仅有24架是美国生产的,但它们同样使用了中国的零件。随后,大疆创新特别研发了一套面向政府部门的无人机系统,该系统在经过长达15个月的严格审查后,成功通过了美国内政部的官方测试以及独立机构的验证,确保了数据不会被逆向传输。
在2020年,美国商务部以“损害美国国家安全利益”为借口,正式公布了一份所谓的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其中将大疆公司等共计59家中国公司纳入其中。
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指出,美国内政部的官员备忘录透露,为了寻找中国制造或组装的同类机器的替代品,五角大楼投入了数年时间,并花费了超过1000万美元的资金,专门研发了适用于美国政府机构的无人机。然而,这些无人机不仅价格比中国制造的无人机高出“8至14倍”,而且在功能上更为有限,性能上也相对较差。
中国商务部曾对此作出回应,指出美方过度解读国家安全概念,频繁动用出口管制等手段,持续对其他国家的企业、机构和个体施加压力,这种行为严重扰乱了国际经贸秩序和自由贸易的基本规则,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这种情况不仅对中国,对美国,也对全世界都带来了不利影响。我们强烈要求美国方面停止采取单边及霸凌策略,确保包括我国企业在内的各国企业能够享受到公正的待遇,并且积极采取更多措施,以增进中美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同时助力全球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中国对无人机出口进行管制
上个月31日夜晚,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国防科工局以及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联合发布了今年第27号和第28号公告印度国防部全面排查中国产零部件,宣布对无人机相关物品实施出口管控措施,并对特定类型的无人机采取了临时的出口管控。
该公告针对特定无人机专用引擎、关键载荷、无线电通讯装备以及民用反无人机系统等,实施了出口限制措施;并对部分消费级无人机实行了为期两年的暂时出口限制。此外,还明令禁止所有未纳入管制范围的民用无人机出口,用于军事用途。此规定将从9月1日起正式生效。
商务部发言人回应询问指出,高性能无人机具备一定的军事用途特性,对其出口实施管控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自2002年开始,我国对无人机的出口实施了一系列管控措施,这些措施在范围和技术标准上与国际接轨。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迅猛进步和用途的日益多样化印度国防部全面排查中国产零部件,尤其是那些高端民用无人机转向军事用途的风险日益凸显。鉴于我国是无人机的重要制造和出口国,经过全面评估和深入论证,我国决定对无人机的出口管制进行适度的放宽,但这一举措并不针对任何特定的国家或地区。
商务部发言人强调,我国政府一直坚持保障国际与地区安全与稳定,坚决抵制将民用无人机应用于军事领域的行为。在此背景下,我国适当放宽无人机管理界限,这不仅体现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也是积极落实全球安全倡议、捍卫世界和平的关键步骤。
湖南师范大学外交研究中心的主任滕建群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无人机技术的出口,包括材料与零部件等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无人机技术作为一种新兴领域,其技术不断进步,已广泛应用于军事与民用两个领域。在全球范围内,无人化作战平台正逐步改变着战场格局。遵循规范使用,无疑将为推动生产及社会进步带来诸多益处;然而,若过度使用,则可能引发对无辜者的伤害。滕建群指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率先提出对无人机出口实施管制,此举在国际舞台上彰显了我们坚定的立场。
作者丨米二,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