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的门槛,果然提高了,但这可能是最后的“上车”机会
近期,我所在的县域发布了《2023年城区中学教师招聘通告》,计划招聘184名城区初中、高中以及中职学校的教师。观察发现,与往届相比,本次教师招聘的资格要求有所上升。
首先明确学历条件,具体包括三点:一是持有师范类本科学历,且报考的学科与所学专业相匹配;二是具备一本院校学历,且报考学科与专业相符;三是具有“双一流”高校背景或硕士研究生学历,报考专业则无限制。
在城区中学教师的招聘过程中,去年的选拔标准较为宽松,对于专业要求并未设定限制,这三种情况皆是如此。
考试方式上,去年城区中学的教师招聘实行了人才吸纳策略,摒弃了笔试环节,转而进行面试,依据面试得分由高至低排序,得分越高者享有优先选择岗位的权利。
第三点涉及的是教师资格证的获取条件。具体来说,申请人必须已经获得相应教育阶段的教师资格证,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他们需要提供成绩合格的资格证证明。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去年对于应届生的要求更为宽松,只需在一年内获得教师资格证即可。
实际上,由于去年的城区教师招聘活动受到了疫情的显著影响,众多原本报名的考生未能出席考试,导致招聘任务未能圆满完成,因此,我们不得不在下半年重新组织了一次招聘考试。
进入下半年,在全国范围内,教师招聘的局势悄然发生了转变,教师岗位的吸引力似乎有所上升,因此我县在补充招聘过程中,特意增设了笔试这一环节。今年的招聘条件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还引入了专业限制的要求。
尽管招聘条件变得更加严格,但对于那些立志终身投身教育事业的年轻人而言,这或许正是他们抓住的最后一次加入教育行列的机遇。
近期,关于构建教师淘汰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观察各省份发布的具体措施,尽管并未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大规模调整,但对于新聘教师,却实施了诸多约束条件。
以厦门为鉴,新近招募的教师均采用“参聘制”模式,从字面意思来看,即模仿正式聘用教师的制度。实际上,在社保和奖金等方面,与正式教师相差无几,然而在稳定性方面则难以保证。追溯至两年前,武汉光谷(东湖高新区)的中小学教师招聘已全面实行合同制,原有的事业编制已不复存在。
观察可知,目前各地对事业编制的管理正逐步加强,这一趋势首先在发达地区显现,预计未来必将扩展至全国,实现全面推广。
目前来看,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由于经济条件优越,能够提供较高的薪资待遇,即便不提供编制,也能吸引到教师。而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比如中部的县城,若想招聘到学历较高的教师,则必须提供编制。
然而,这种情形不会持续过长,据我推测,将会有一个逐步推进的变革,不再采取先减后补的方式处理事业编制,而是逐步用合同制教师来替换编制内的教师,最终目标是实现全员采用合同制用工模式。
自然,这一变革涉及一系列步骤,并需达到特定要求。首先,社保体系需实现统一,过渡期的各项政策必须全部落实;其次,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教师的薪资水平显著提高,合同制用工模式亦能吸引到众多优秀人才。
县区为何持续大规模招募中小学教师?原因在于,自2016年放宽生育政策后,人口出生率出现显著上升,当年新生儿数量高达1800万(相较之下,2022年降至956万)。同时湖北一地停招小学老师 锁死教师编制,近几年正值教师退休的高峰期,导致师资力量出现较大空缺。
三五年后,小学教师的数量将可能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目前,通过签订合同制教师的招聘,我们实际上是在未雨绸缪,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教师过剩问题提前做好铺垫。这一趋势预计也将波及到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领域。
无需过度忧虑。随着资深教师退休、代课教师被解聘、新教师招聘名额的削减以及班级规模的缩小湖北一地停招小学老师 锁死教师编制,这些措施均能显著减轻教师过剩的压力。目前通过考试进入编制,未来被解聘的风险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