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无一不是数十亿年漫长进化历程的产物。从脊柱到乳腺,这些生理特征在生物进化长河中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历史渊源。尽管如此,关于某些身体结构的演化原因,至今仍缺乏明确的解释,比如人类为何进化出独特的“下巴”形态,以及为何睾丸的大小介于黑猩猩和大猩猩之间。
海豚这类频繁交配的动物,它们的睾丸与体重的比例通常显著偏高,这种特征是它们在“精子竞争”环境中进化的产物。图示展示。 (法新社)
伦敦大学学院(UCL)的动物学专家马克斯·特佛德教授近期在《Science Alert》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文中提到,如果一个身体特征在不同物种中反复出现并经历了演化,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物种间的比较来探究其演化的内在规律。以睾丸的尺寸为例,研究团队发现,这一特征与物种的繁殖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黑白疣猴与鬃猴虽同属灵长类且体型相似,却展现出明显的不同。黑白疣猴采取一夫多妻的婚配制度,雄性负责管理后宫资源,其睾丸重量仅为约3克;相较之下,群体中交配活动频繁的鬃猴,睾丸重量却可达到48克。造成这种差异的核心原因是“精子竞争”——在多雄性参与的交配体系中,雄性必须生产更多的精子,以增加其受孕的机会。
在大猩猩、黑猩猩等类人猿群体中,也观察到了类似情况。大猩猩体型虽大,但其种群结构较为封闭,睾丸相对较小;反观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它们的交配行为更为开放,睾丸体积则显著增大。海豚更是将这一趋势推向了极致:某些种类,如旋转海豚,其睾丸重量可达到体重的4%,相当于一个成年男性携带了3公斤重的睾丸。这些海洋哺乳动物展现出了一种群体交配的现象,这一现象进一步强化了“交配体系越宽松,睾丸尺寸越显著”的进化假说。
大猩猩(如图所示)这类实行一夫多妻制、拥有独占交配权的动物群体,由于没有经历「精子战争」的进化压力,它们的睾丸与身体比例相比,显得格外微小。(路透社图片资料)
借助这些“平行演化”的实例,研究人员逐步构建了一个演化理论框架:物种的繁殖机制越宽松,雄性个体间的精子竞争便会愈发剧烈,进而导致睾丸的发育更加显著;而若繁殖机制较为严格,竞争压力自然减轻,睾丸则会相应地缩小。
人类的睾丸尺寸正好介于这两种极端之间,这表明我们的先辈可能采取了一种结合了排他性和开放性的繁殖策略。
人类特有的“下巴”问题在进化生物学领域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无论是尼安德特人还是其他的人科动物,都没有这种结构,这给科学家们通过“重复演化”来推断其演化过程带来了困难。目前,关于这个问题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
来自星星的你!史上第三颗「星际访客」闯入太阳系
编译资源链接:请访问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5095461获取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