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后身体里的健康细胞命运如何?是否暗藏未来健康隐患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引言

化疗,对于众多人而言,既是希望的象征,亦是恐惧的根源。作为对抗癌症的“焦土战术”,它运用强大的化学武器,对快速分裂的细胞进行无差别攻击,旨在彻底消灭癌细胞。我们赞美它挽救了无数生命,然而,我们也深知其带来的严重副作用——如脱发、恶心、疲惫等,这些都是身体发出的短期警示信号。多年后硝烟散尽,当患者回归日常,那些曾遭受波及的健康细胞,特别是我们体内持续更新的血液细胞,它们将面临何种境遇?它们是否在战争中留下了鲜为人知的伤害?这些伤害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合,抑或如同定时炸弹,潜藏着未来健康的潜在风险?

长期以来,这些问题主要依赖于临床观察的模糊推测,并未在微观层面获得确凿的实证。7月1日,《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long-term effects of chemotherapy on normal blood cells”的重要研究,该研究首次为我们打开了这个“潘多拉魔盒”的一角。研究人员以前所未有的高度精确度,对单个血细胞的基因组进行了深入研究,就如同法医在仔细剖析化疗在分子层面留下的每一道痕迹。这一研究不仅印证了我们的忧虑,而且还以令人震惊的详尽程度,勾勒出了化疗结束后正常血细胞世界的“患者历史”。

生命之河的源头:我们血液世界的秘密

在着手研究这场关于“化疗后遗症”的深入探讨之前,我们需首先掌握我们体内那条永无休止的“生命之流”——血液——其运作机制。此河的发源地,潜藏于我们的血脉深处,那里栖息着一种神奇的“原始细胞”,这些细胞被称作造血干细胞与祖细胞,即HSPCs。

这些HSPCs构成了我们血液中所有细胞的原始形态,涵盖了负责输送氧气的红细胞、构建免疫屏障的白细胞(诸如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以及参与血液凝固的血小板。HSPCs具备一种独特的功能:它们能够自我更新和分化。它们不仅能够不断复制自身,确保“源头”的持续供应;而且还能分化成具有不同功能的成熟血细胞,从而补充到血液循环系统中。这个过程周而复始,确保我们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

细胞的每一次分裂都伴随着微小的风险,因为在复制过程中,细胞内的DNA有时会出现错误,这就像抄写员在抄写一部鸿篇巨著时,难免会不小心写错一两个字。这种在DNA序列上发生的永久性改变,我们称之为体细胞突变。

这些突变大都是无害的,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会逐渐累积。研究早已阐明,这一过程相当稳定。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其HSPCs每年会以大约18个单碱基替换(SBS)的速率持续稳定增长,而单碱基替换也是最常见的突变形式。这表明,一个身体状况良好的80岁长者,在其单个HSPC中,大约含有1500个此类“时光痕迹”。这一数字,宛如一把评估细胞“生理年龄”的标尺,向我们呈现了一个极为关键的参考点。

借助这把尺子,研究人员得以着手探讨一个关键问题:在化疗这一强大外部力量的介入之下,尺子上的刻度将经历何种剧烈的变化?

基因组考古学:巧妙的设计揭示细胞的过往

为了探明化疗的深层作用机制,研究人员需如同历史学家般,深入挖掘并解析细胞基因组中蕴含的古老信息。他们实施了一种极其精妙的研究方法。

他们首先选定了一群独特的成员:这其中包括23名曾接受过化疗的癌症患者,他们的年龄分布广泛,最小3岁,最大80岁。这些患者所患的癌症种类繁多,诸如结直肠癌、淋巴瘤、白血病等;他们所采用的化疗方案同样丰富多样,囊括了包括烷化剂、铂类药物、抗代谢药物在内的几乎所有主流化疗药物类别,共计21种不同的药物。与此同时,他们还招募了9位未接受过化疗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紧接着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进行单细胞基因组测序。研究人员从志愿者的血液或骨髓中,谨慎细致地提取出单个的HSPCs。随后,他们在培养皿中为这些单独的细胞营造了理想的生长条件,促使每个HSPC进行分裂和增殖,最终形成由数以千计细胞构成的“克隆集落”。这个聚落中的每一个细胞,其基因序列都与最初的HSPC完全一致(除非在培养过程中产生了极少数新的变异)。

这种“单细胞扩增”的方法巧妙地攻克了单个细胞DNA含量不足,难以进行测序的难题。紧接着,研究人员对形成的细胞群落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Whole-Genome Sequencing,WGS),进而获取了每个原始HSPC的详尽基因图谱。通过对比同一生物体内不同HSPC的突变区别,研究者们成功绘制出了这些细胞群体的“家族谱系”,即所谓的系统发育谱系图。在这棵谱系树的根部,是原始的受精卵;每一条树枝的每一次分支,都象征着一次新的突变发生;而树梢部分,则展现了我们目前所观察到的这些HSPC。树枝的长度,精确地反映了突变发生的次数。

借助这一技术,科研人员得以观察每个细胞中的突变数量,并且能够追踪这些突变发生的具体生命阶段及其成因。一场针对化疗潜在危害的基因组深度调查就此展开。

第一波冲击:化疗引发的“突变风暴”

眼前呈现的测序数据令人震撼,不容置疑。研究团队发现,在23名接受化疗的患者中,有17人的HSPCs基因组突变数量显著超过了他们实际年龄所应有的水平。

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患者中,有四人病情最为危急,他们体内的HSPCs因化疗而额外产生了超过1000个突变。此外,还有十三位患者遭受了中等程度的损害,其HSPCs额外增加了200至600个不等数量的突变。这一现象表明,在短短的治疗周期内,他们的血细胞就经历了正常情况下需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衰老”过程。

该案例尤为令人震惊。一名仅仅3岁的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在经历了含有卡铂和顺铂等药物的化疗过程后,其HSPCs中的体细胞突变总数竟已超越了80岁健康老人的平均水平。换言之,化疗使得这个孩子的血细胞在基因层面上,瞬间老化了将近80岁。

这些冰冷的数字默默揭示了化疗药物在消灭癌细胞之际,对健康组织亦带来严重附带损害。不过,研究人员发现,并非所有化疗药物都等同于“无情杀手”。在6位患者中,其突变程度与常人相当,这表明化疗的遗传毒性具有显著的药物依赖性。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研究人员亟需更精确的工具以锁定“真凶”。

化学指纹:锁定造成损伤的“元凶”

各类致突变物质在DNA上会刻下各自特有的“罪证”,这种特征被称为突变特征(mutational signature)。这如同每个人的指纹,展现出极高的独特性。比如,阳光中的紫外光主要引发C到T的转换,并且具有特定的序列倾向。通过对基因组中成千上万突变模式的深入分析,科研人员能够识别出造成这些突变的“罪魁祸首”。

在这项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从所有样本的基因组信息中,成功分离出了12种独特的单碱基替换(SBS)变异痕迹。在这12种痕迹中,有4种是人们已知且在健康人体内自然存在的,例如与人体衰老过程相关的SBS1和SBS5,以及一种仅存在于血液细胞中的特定SBSBlood痕迹。

这一发现令人振奋,它揭示了8种全新的突变,这些突变几乎仅在化疗患者体内存在。这些突变如同化疗药物留下的明确“化学痕迹”。通过将这些痕迹与患者的用药历史进行对照,研究人员得以将它们与特定的药物一一对应。

SBSA标记:其显著标志为T>A的基因变异。此变异在两名接受过丙卡巴肼(procarbazine)治疗霍奇金淋巴瘤的病患体内被发现。丙卡巴肼作为一种烷化剂,这一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其显著的致突变能力。

SBSC、SBSD、SBSE这三种标记方式彼此相近,它们均与一类被称作氮芥类(nitrogen mustard)的烷基化剂存在关联。SBSC的“特征”对应的是苯丁酸氮芥,SBSD的“特征”则对应苯达莫司汀,而SBSE的“特征”则与美法仑的使用密切相关。

SBSF标志:此标志与铂类化合物接触有着密切关系,尤其在那些接受过顺铂(cisplatin)和卡铂(carboplatin)治疗的患者身上,这一联系尤为显著。

SBSG印记的“指纹”明确指向了抗代谢药物5-氟尿嘧啶,简称5-FU,以及其口服形式卡培他滨。

化疗掉细胞_化疗好的细胞杀了还能再长吗_

这些研究成果,宛如置身于一场错综复杂的犯罪现场,侦探凭借对弹道痕迹的细致分析,精确地辨认出了多种型号的凶器。它们首次在基因组的层面上,为各类化疗药物的遗传毒性绘制了详尽的“肖像”,并确立了它们之间直接的因果关系。

同类不同命:为何“相似”的药物,毒性天差地别?

这项研究中的关键发现之一,凸显了即便化疗药物属于同一类别,它们在长期作用下的遗传毒性差异也可能极大。

以铂类药物为例,这类药物在治疗多种实体瘤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研究揭示,顺铂与卡铂在使用过程中会在基因组中留下大量SBSF突变,从而引发显著的基因组损伤。但与之相对,同属铂类药物的奥沙利铂(oxaliplatin),即便在部分患者体内经过长达22个周期的治疗,其引发的SBSF突变却极其微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一发现令人鼓舞。在众多临床情境中,这些铂类药物在治疗上可以互相替换。因此,若患者的治疗方案有多种选择,医生可能会优先选择奥沙利铂。这样做不仅能够确保治疗效果,还能显著减少对正常血细胞的长期遗传损害,降低未来出现继发性肿瘤的可能性。

类似的情况在烷化剂中也屡见不鲜。例如,美法仑、苯达莫司汀以及苯丁酸氮芥均表现出显著的突变诱导力。然而,另一种同类型药物——环磷酰胺,却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温和”特性。在接受了环磷酰胺治疗的患者群体中,研究人员仅发现了极少数新增的突变现象。

这其中的原因或许何在?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假设,他们认为这可能与细胞的解毒功能有关。在HSPCs细胞中,存在一种酶,其含量较高,名为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这种酶具有将环磷酰胺的活性代谢产物分解成无害物质的能力,进而为HSPCs提供保护,使其免受损害。

这些“命运各异却同属一类”的案例,为我们开启了一道通往“精确化疗”或“低毒性化疗”的新途径。在未来的化疗方案制定中,我们或许不再仅仅是在疗效与短期毒性之间进行权衡,而是能够根据基因组损伤的情况,做出更加深远和人性化的决策。

不平等的战场:为何不同血细胞的“伤势”各不相同?

化疗药物一旦进入血液循环,便会遍布全身各个部位,然而,它们在针对不同种类血细胞时,似乎显现出一种特别的“倾向”。为了深入分析这一问题,科研人员运用了流式细胞分离技术,从患者的血液样本中准确提取了各类成熟的血细胞,这些血细胞包括单核细胞、B淋巴细胞、记忆T淋巴细胞以及初始T淋巴细胞,随后对这些细胞进行了详细的基因测序分析。

结果再次带来了惊喜。不同药物的“攻击偏好”差异巨大:

5-氟尿嘧啶/卡培他滨(SBSG印记)这种药物对造血干细胞和单核细胞几乎无感,突变负荷极低。但针对淋巴细胞,尤其是B细胞和T细胞,它却表现出强烈的杀伤力,导致这些细胞中突变大量积累。这种现象可能源于淋巴细胞独特的代谢途径或DNA修复机制,使得它们对这种模拟胸腺嘧啶的药物特别敏感。

铂类化合物(SBSF标记):情形与此正好相反,它们对HSPCs和单核细胞的影响尤为严重,然而在T细胞中引发的突变却相对较少。

这种细胞特定损伤的规律,呈现出一幅更为繁复的景象。化疗的长期效应,不仅与药物本身有关,还与被攻击细胞的内在生物学特性紧密相连,这包括它们的代谢状况、DNA修复功能以及细胞分裂的速度。对这些差异的深入理解,将使我们能够更精确地预判和掌控特定化疗方案可能引发的长期风险,比如对免疫系统造成的损害。

时间的加速器:化疗如何让年轻的血液“未老先衰”

化疗不仅直接提升了突变细胞的数量,而且以更为隐秘、更为深远的手段,对血液环境产生了影响——它重新构建了血细胞的克隆布局,使得整个血液系统显现出早衰的征兆。

在正常的衰老进程中,由于突变的不时积累,HSPCs群体中有时会诞生携带“有利突变”的个别细胞。这些突变,比如发生在DNMT3A、TET2等基因上,为细胞带来微小的生长或生存上的优势,使得这些细胞的后代在HSPCs群体中逐步占据优势地位,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克隆”群体。这种状况被称作具有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现象,简称为CHIP,在70岁及以上的高龄群体中极为常见。

这位48岁的健康人士,其HSPCs的“家族树”枝叶繁茂,多样性十分丰富,几乎找不到有任何克隆群体占据主导地位。相比之下,那位77岁的健康长者,其“家族树”上却出现了几条显著的“主干”,这些主干正是由CHIP克隆不断扩张所形成的。

研究人员在审视化疗患者的家族谱系时,发现了一幅令人忧虑的画面。其中一位48岁的女性患者(PD47703),在10岁时曾因霍奇金淋巴瘤接受过化疗,而到了47岁,她又因其他疾病再次接受了化疗。观察她的HSPCs系统发育树,其形态竟与中年人迥异,更像是一位年迈的长者,树状结构中充斥着各种大小不一的克隆扩张。同样,有一名43岁的女性病患(PD37580),在持续应用苯丁酸氮芥的过程中,她的血液克隆结构亦显现出典型的“老龄化”迹象。

尤为重要的是,这些由化疗引发的“优势克隆”与由自然衰老过程产生的克隆体,在驱动基因方面有着根本的差异。在自然衰老过程中产生的克隆细胞,大多数携带DNMT3A或TET2基因的突变,而在化疗造成的恶劣环境中顽强存活的克隆细胞,则主要是那些带有DNA损伤反应通路相关基因变异的细胞,特别是PPM1D和TP53基因突变的细胞。

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化疗通过引发大量DNA的损伤来摧毁细胞。若一个HSPC细胞不幸出现了PPM1D或TP53基因的突变,这种突变可能导致细胞对DNA损伤产生“免疫”,使其在化疗的连续打击下得以存活。随着众多“恪守纪律”的细胞大量消亡,那些“违规操作”的细胞得以迅速抢占广阔的生存领域,迅速蔓延开来,进而掌控了整个造血过程。

这种血液系统过早老化,暗藏着重大的隐患。首先,这些含有PPM1D基因突变的细胞克隆,可能削弱骨髓的再生功能。其次,TP53基因突变作为已知的癌症驱动基因,其变异的扩散,显著提升了患者未来罹患与治疗相关的继发性白血病的可能性。这恰恰说明了为何有些癌症病人在经过多年治疗后,最终会患上第二种、通常更具侵袭性的血液肿瘤。化疗,在无意之中,为这些潜在危险的细胞搭建了一条通往主导地位的道路。

解读伤痕,是为了开创更安全的未来

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揭示了化疗对正常血细胞产生的长期、显著且多层面的损害。研究指出,化疗所带来的影响,远超我们直观感受到的短暂副作用。在基因组层面,这些伤害可能伴随患者终身。

然而,进行这项研究的初衷绝非为了引发恐慌情绪,更非意图动摇化疗在癌症治疗领域中的根本作用。事实上,揭示风险的存在,其真正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预防和减轻风险。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指引了一条通往优化癌症治疗方案、确保患者长期健康的正确路径。

首先,这一发现为化疗方案的优化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在众多药物可供选择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把“长期遗传毒性”作为评估的关键因素。通过选取诸如奥沙利铂或环磷酰胺等“较为温和”的药物,我们或许能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为患者争取到一个更加健康的未来。

此外,它还为癌症患者提供了长期健康管理的有力支持。医生能够通过对化疗后患者血液进行基因检测,对其基因突变和细胞克隆结构进行评估,从而辨别出那些携带高风险基因变异(例如TP53)的“危险细胞群”。这一发现使得对患者的主动监测和早期干预成为可能,进而有效遏制继发性肿瘤的滋生。

最终,这一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更为深远的议题。伴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癌症患者的人数持续攀升。我们亟待解决的是如何妥善管理他们的长期健康状况,以及如何缓解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这既是社会全体成员,也是医学界共同面临的一大挑战。而本项研究,正是我们应对这一挑战的有力举措。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所有文章图片内容,由AI一键生成,根据关键词和其他参数进行文章自动采集、加工、发布。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www.zzc-media.com XML地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证号:1412020002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证号:104420004 备案号:晋ICP备19004532号-1
友情链接 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 永川行政服务中心 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 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

关于站点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是长子县的一个重要媒体机构,主要负责新闻宣传和媒体融合工作。由原‌长子县广播电视台和‌长子县新闻中心合并组建,成立于2018年12月,标志着长子县新闻宣传工作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长子县融媒体中心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会堂四楼,是长子县新闻发布和宣传活动的主要枢纽‌。

搜索Search

搜索一下,你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