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
长治位于太行山之巅,自古以来便有“与天为邻”的美誉,因此别称“上党”。早在万年前,人类便在此繁衍生息,这里成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炎帝神农氏曾在此遍尝百谷,制作农具,发展农业。在尧舜时期,长治隶属于冀州,是帝都的近畿之地。黎国时期,韩建在此设立别都,秦朝在此设立上党郡,北周时期更名为潞州,明朝时期设立潞安府,同时设立长治县。在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潞城县的小吏陈卿逃回家乡青羊山,他利用太行山险峻的地形,聚集了一群人开始反抗,连续攻陷了辽、沁两地,使得明朝朝廷感到十分惊恐。直至嘉靖七年十月,官军动用了十万兵力围攻青羊山,才最终将这支农民起义军彻底剿灭。随后,为了强化对地限民悍的潞州实施有效治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明朝廷在嘉靖八年二月颁布诏令,将潞州升格为府,并在府城设立县治。嘉靖帝亲自赐名,将府命名为“潞安府”,县命名为“长治县”,寓意着期望此地能够长久安定。因此,“长治”这一名称由此而来。
二贤庄,在文学作品中及当地众多长者口中,常被称作“八里二贤庄”,这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它坐落在古潞州府治西门外的八里之地(按照隋朝的度量,一里大约相当于现今的半华里)。实际上,二贤庄并非一个村落,而是一座独立且地势显著高于周边村寨的封闭式庄园。单雄信兄弟年约二十,武艺高超,且他们豪迈仗义,乐于助人,深得当地人的尊敬,被尊称为“二贤”,他们居住的地方也因此得名“二贤庄”。
战国时期,捉马的故事便由此而来。到了战国末期,秦国势力不断壮大,多次图谋吞并上党。上党守将冯亭,深知自己无法与秦国抗衡,于是将上党的十七座城池献给了赵国。这一举动,引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冯亭本人也参与了这场战役,却不幸被秦军斩首。即便没有了头颅,冯亭依然骑着战马逃回长治城。有人目睹此景,不禁惊呼:“快来看啊,这个人无头却能骑马!”话音刚落,冯亭突然倒地,不幸离世。为了缅怀冯亭的忠诚与勇敢,人们建立了庙宇长子县名字由来,以示敬仰,庙名定为将军庙。那匹冯亭的战马狂奔至城外,最终被捕捉,因此形成了捉马村这一地名。
3、东营、西营、中营,因曹操在此屯兵而得名。
长治县
在明嘉靖时期,长治县得以设立,其名称“长治”自此沿用至今。这名字的由来,意在表达长久安定之意。
长治县与高平接壤地带,坐落着一个名为换马的小村落,据传,昔日廉颇将军因战事繁忙,战马劳累过度,便在此地更换了坐骑。
长治县的八义村之所以命名,乃是因为当年有八位义士勇敢地站在路口,力劝赵括不要轻率出兵。然而,赵括并未听从这宝贵的忠告,反而将他们杀害。村民们对这八位义士的义举深感敬佩,于是将他们安葬并立碑纪念。因此,这个地方被命名为八义。时至今日,当地依然保留着一块名为“八义士谏赵处”的石碑。
长治县西火镇(原东火乡)东部,坐落着一座山,其古称天紫岭。岭巅之上,耸立着一座气派非凡的大庙,庙名“天下都城隍”。尽管全国城隍庙众多,但独此一庙建于山巅长子县名字由来,堪称全国独一无二。依据清乾隆年间的庙碑所载:都城隍之神,乃东汉时期敕封,自汉以来,传承已逾千年。传闻当年刘秀在军旅生涯中,被王莽紧追不舍,直至追至天紫岭之巅。彼时,刘秀已是口干舌燥,力不从心,无法再继续逃窜。天紫岭上空无一人,树木稀少,仅有一座小山神庙。刘秀在慌乱中,不顾一切地冲进了庙内,不慎将庙门前的蜘蛛网撞破了一个大洞。刘秀见状,心中一惊,暗想:若王莽发现蜘蛛网已被撞破,必定会进庙搜查,那时我岂能幸免于难?心中所想,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山神庙前,恳求道:“刘秀遭遇困境,恳请山神爷庇佑,若他日能有所成就,必将将此地封为天下之都城隍。”话音方落,只见蜘蛛网瞬间愈合,这使得刘秀再次化险为夷。刘秀登基为帝之后,便将天紫岭上的山神庙尊称为“天下都城隍”,负责统管世间所有城隍的事务。他下令重修庙宇,亲自题写匾额,并且历代都有修缮,使得庙宇规模日益宏大。如今,这里已成为长治县吸引四海香客、迎接天下游客的著名旅游景点。天紫岭也因此更名为城隍岭。
长治县境内有个名叫内王的小村庄,据传,王莽在追捕刘秀的过程中,一路追至上党地区,眼见就要追上刘秀,形势危急,刘秀的生命岌岌可危。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发现了一块田地,那里有一位老农正在辛勤地犁地。刘秀别无他法,只能迅速滚入犁沟之中藏身。老农见状,急忙抓起一些泥土将刘秀掩埋,同时让耕地的马站在泥土之上。那马用三条腿站立在刘秀藏身的周围,而另一条腿则蜷缩起来,生怕不小心踩到脚下的刘秀。现在的马站立时常常将前腿弯曲,原因便在于此。王莽率军追赶,手持武器四处乱刺,却意外地忽略了马腹下的一小片区域,因此刘秀得以逃脱此难。后来,他登上了皇位,成为了光武帝。为了缅怀这段历史,人们取“土中藏有王者”之意,将该村落命名为“内王”。
潞城
古称潞子婴儿国,因而得名潞城,亦称婴城。昔日微子身为皇子,其封地便设于此,他淡泊名利,在此地辛勤耕作,安度余生。皇叔比干遭受纣王残忍挖心之刑,第一时间便想到寻求微子的庇护,因此微子镇上有了比干岭。往昔,神医扁鹊曾在潞城的卢医山采集草药,故此山得名卢医山。
长子
在唐尧的时代,他的大儿子丹朱被封于此地,因此县城得名长子,与之相关的还有丹朱镇。精卫填海的故事中提到的发鹫山亦位于长子。长子县是尧王的故乡,尧王的出生地便坐落于此,他的长子丹朱便被封于此地,封地正是尧出生的丹岭。丹地封有长子朱,因此长子又被称为丹朱。此外,长子还别称陶乡,因为尧王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常在此地活动。自古以来,长子以及上党地区流传着“长子不出户”的民间传统。当孩子们成年后各自成家立业,长子便不得擅自离开祖屋。若家中有生意,大儿子则需留守家中继承家业。在长治地区的姓氏中,若有人以“守业”为名,那此人必定是家中的长子。
长子的大堡头和色头均与长平之战有着紧密联系,秦军在此次战役中屠杀了四十万赵军,尸横遍野,头颅堆积如山,筑成了堡垒,因此得名堡头铺,后更名为大堡头。色头,原名血头,其名寓意同样悲惨,秦将白起曾密令杀害赵军投降士兵,以人头计数奖励,导致秦军争相砍伐人头,鲜血染红了河流,如今长子县的丹河便由此而得名。秦军在色头村周边堆积了血迹斑斑的人头以邀功请赏,这些头颅堆叠如小山,鲜血将土地染红,因此得名血头。岁月流转,唐玄宗李隆基巡视至此,感慨万千,不禁凄然长叹,于是命令僧侣举行法事超度亡魂,并取其谐音,将血头更名为色头。
长子县西乡的一位老妇人前往县衙击鼓鸣冤,指控一只凶猛的老虎吞噬了她的儿子。县令崔珏听闻此事后,立刻派遣擅长武艺的都头李能前往捕捉那只老虎。李能成功将老虎制服,随后带着这只“罪犯”向长子县城进发。行至途中,老虎因行走疲惫,李能便将其系在一块巨石上休息。这块石头后来被命名为“拴虎石”,而至今该石周围仍无任何草木生长。李能见老虎口渴难耐,便带着它前往河边取水,岂料老虎一口气将河水全部饮尽,自那以后,这条河便被更名为“干河”。
襄垣
赵襄子曾在此地构筑城池驻扎军队。在公元前260年,秦王发动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的晋侯赵襄子便在甘水之北(现今县城北关的贵江沟附近)重新筑城。由于这座城池是由赵襄子所建,并且位于赵国的边境线上,因此被命名为襄垣。
五阳的起源,据传与后羿射落九日的故事紧密相连,传说中后羿将天空中的九个太阳射下,其中五个坠落此地,由此地得名为五阳。
虒亭的起源颇为悠久。尽管亭镇规模不大,仅是一个乡村小镇,但其历史却源远流长。亭的名称源自战国时期晋国的大夫羊舌赤。在战国时期,此地曾有一座名为铁染城的城邑。该城四周群山环绕,林木茂密,野兽众多,尤其是几只凶猛的老虎,它们时常闯入城中,伤害百姓,使得城中居民对老虎的提及都感到恐惧,生活苦不堪言。晋文公麾下有两位勇猛的大将,分别是崔丑和魏征。他们立誓要为民除害,决心猎杀猛虎。在获得晋文公的批准之后,魏征与崔丑率领士兵攀登高峰,经过十多天的艰苦围猎,终于将老虎全部驱赶到甄平山的一处山脊。随后,他们带领士兵在山脊上成功捕捉到所有老虎,无一逃脱。紧接着,在铁染城外搭建了一个巨大的笼子,将老虎关押其中,使其无法逃脱。在笼子的两侧各建造了一座高耸的亭子,其用途是为了看护老虎。大家把那个大笼子称作“虎笼”,而把那两座亭子分别叫做上虎亭和下虎亭。后来,老虎因饥饿而亡,虎患得以消除,于是人们便在虎亭周围开始建造房屋,定居于此,慢慢地形成了村落,并将这个村落命名为“虎亭村”。再后来,在晋文公进行分封的时候,他还将这片拥有虎亭的地方赐给了大夫羊舌赤。羊舌赤抵达领地后,顿感心情不佳,连连抱怨。他心中暗想,既然老虎以羊为食,羊自然畏惧老虎。而自己名为羊舌赤,此地名为虎亭,实在是不吉利,万万不可。羊舌赤虽身为大夫,并非徒有虚名。他闭上眼睛,沉思片刻,皱起眉头,计策顿生。他巧妙地在地名中的“虎”字上添了两笔,使其变成了“虒”,既保留了原字的音韵,又赋予了新的含义。虎已逝去,故“死虎”不足惧,更不必提“羊”,即便是微小的虫豸亦不敢正视。于是,“虎亭村”之名被“虒亭村”所取代,此更名之举延续至今已有数千年。恐怕在未来的岁月里,无人再将其更正,这个名字将永久留存。
襄垣虒亭镇的箭壑村,据传在西汉末年,刘秀在此地躲避王莽的追捕。王莽张弓射箭,箭矢直指刘秀。幸运的是,路边有一块巨石,刘秀得以藏身其后,逃过一劫。然而,那块巨石上被利箭划出了一道深深的痕迹,因此村子得名箭壑。
襄垣县的常隆村,相传古时此地有十条恶龙肆虐,大禹治水途经此地,与这十条恶龙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最终,九条恶龙被大禹降服,而其中一条却逃至此处躲藏,因此村子得名“藏龙”。后来,宋太祖赵匡胤途径山脚,询问一位樵夫:“此地叫什么名字?”樵夫回答:“藏龙。”赵匡胤听闻此名,脸色大变,说道:“此地藏龙,对我称王大为不利。””于是,吩咐随从转告乡里,改藏龙为常隆。
在襄垣的夏店地区,坐落着一个名为马喊的村庄,这个村庄的故事与张良息息相关。据传,在汉朝时期,刘邦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后,大肆封赏功臣,刘姓将领们纷纷被封为王爵。然而,为汉朝立下赫赫战功的韩信却只被封为侯。作为汉初三老之一的张良,看穿了刘邦的私心,于是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返回故乡襄垣,选择隐居起来。刘邦失去得力助手后,急忙率领部众昼夜兼程,晨昏不息。抵达襄垣夏店地域之际,正值骄阳似火,将士们疲惫不堪。刘邦下令士兵寻水,却遍寻无果。他心中不信,遂亲自下马探寻,不料马蹄陷入石块,那马悲鸣一声,猛地抽蹄,竟发现一股清泉从蹄下涌出,直至人马畅饮,泉水仍源源不断。刘邦心中不禁感到惊讶,他竟然将这片地方命名为“马喊”,又将那股清澈的泉水称作“马刨泉”。
襄垣县古韩镇有一处名胜,名为“凉楼”,它曾是县内八景之一。凉楼的起源与一则神话故事紧密相连。在凉楼附近,有个名叫北里信的村庄,其东南方向有一片水潭,名为鹿哭泉。据说,在很久以前,这里住着一对夫妇,他们生了一个孩子,除了拥有与人相同的两只眼睛外,他的左臂上还多了一只眼睛,人们称他为“三目子”。由于他与众不同,为了躲避灾祸,父母无奈将他丢弃在荒野,结果他被一只鹿叼走。数年之后,一位猎人偶然路过鹿的巢穴,发现了里面的三目子,于是便将他带回家中悉心照料。当鹿返回巢穴时,却发现三目子不见了,四处搜寻却始终无果,它泪流满面,忧郁成疾。那滴滴鹿泪汇聚成一股清澈的泉水,被人们称为“鹿哭泉”。传说中,饮用这泉水能帮助无奶的产妇乳汁如泉涌,因此,许多寻求哺乳的人纷纷前来此地。三目子四岁时,在百法和尚的启迪下,他左臂上的那颗眼睛得以睁开,随后便前往建封寺潜心修炼。到了十岁,他开始四处游历,人们便称他为“三目僧”。相传这位三目僧本是在燕山脚下隐居的南天隐叟,因与姜太公斗法失利,被黄飞虎流放到古韩,这才转世投胎来到人间。为了表达对黄飞虎不杀之恩的感激之情,三目僧特意在三月二十八日黄飞虎的寿辰那天,建造了一座规模庞大的祝寿圣殿。圣殿中有一座凉楼尤为引人注目,其壮丽景观无与伦比。随着夏季的来临,这座楼内却始终保持凉爽,宛如秋日,因此得名“凉楼”。由此,每年在此举办的凉楼大会,吸引了方圆百里之内的众多人群。三目僧为回馈黄飞虎的再造之恩,赠予其一份厚礼,此举在神仙界中开启了行贿受贿的恶劣先河,自那之后,腐败之风便如影随形,难以根除。姜太公在封神之际,将黄飞虎封为五岳之尊,并下旨令其掌管幽冥地府的十八层地狱,因此民间流传着“生前若能赶凉楼会,死后阎王不敢责”的谚语。
黎城
之所以得名,是因为黎国所在地的地名。与之相关的,有黎侯镇,另外还有一个黎侯虎,不清楚它是自古有之,还是当代人的新创。
黎城县境内的黄崖山上,有一处名为圣人泉的地方。据说,昔日二郎神担山追日,途经此地,夜宿此处。他目睹了这片干旱的岩石山,田地里的庄稼枯萎,百姓生活困苦,心生怜悯。翌日清晨,他手握半葫芦神水,对着山下的村民,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喊:“取水吧!”原来正是拂晓时分,村民们依旧沉睡在梦乡之中。那性情急躁的二郎神见无人关注,怒火中烧,一脚踢翻了葫芦,导致神水流入黄崖山,渗透入地。1941年夏季,左权将军率领战士历经重重困难,终于成功挖掘出这股清澈的泉水。然而,左权将军离开这里不到半年,便在辽县的十字岭英勇牺牲。为了纪念这位将军,当地居民将这股泉水命名为圣人泉。
屯留
殷商时期名为余无戍,春秋时代又称作留吁,战国时期则称作纯留,至西汉时期设立了屯留与余吾两县,东汉时期又将余吾并入,改称屯留县,此后的朝代均沿袭了这一地名。
屯留西贾乡的牛角川与嶷神岭毗邻,据传,在农历七月十九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岭中总会有一头金牛发出吼叫,反复吟唱着“无钥,无钥”。这一奇异现象引起了远方一位盗宝者的注意。踏上嶷神岭,寻求开启宝藏之门的钥匙,他们在偏僻的山村邂逅了一名叫作钥匙的弃儿。于是,在七月十九的夜晚,他们带着钥匙一同前往嶷神岭。金牛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之际,他高声宣告钥匙已至,随即,嶷神岭上现出一处山洞。洞中一头金牛正忙碌地碾压着金豆。他们匆忙涌入洞穴,紧紧握住牛的角试图将其拽出,用力过猛导致其中一角脱落。洞口此时正缓缓合拢,他们只得手握牛角匆忙逃离。当他们跑到如今的牛角川地区时,不慎将牛角掉落,它钻入地下,自北向南延伸,形成了一条沟壑。自此,人们将那两人休息过的村庄命名为牛角川。
平顺
嘉靖三年,青羊里石埠头人陈卿率领五万农民,奋起反抗明王朝的苛捐杂税。面对这场起义,明朝统治者调动了数十万大军,经过五年的艰苦斗争,终于在嘉靖七年十一月将起义军镇压下去。为了巩固对青羊里地区的统治,嘉靖八年,明朝统治者从潞城划出16里,壶关10里,黎城5里,共计31里土地,在青羊里设立了平顺县,寓意为“剿灭叛逆,地方安宁”。
平顺县花园村南边,东西两侧各耸立着一座巍峨的高峰,它们将山体从中一分为二,造就了一个宽敞的峡谷。在这两座山峰的顶部,紧紧相拥着一个占地千余立方米的椭圆形巨石,每逢狂风肆虐,这块巨石竟能持续摇摆。关于这块巨石的形成,有说法认为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亦有传说称其为天外来客。据传,在西汉末年,王莽篡夺政权,对刘秀展开了疯狂的追杀。某日,刘秀在王莽的穷追不舍下,逃至一片开阔之地。一位农夫正在驱使一头牛耕地,刘秀请求农夫助他躲避。农夫灵机一动,将刘秀藏匿于犁沟之中,并让老牛躺在其身上。王莽抵达后询问刘秀的下落,农夫回答:“不清楚。”此时,一只喜鹊多嘴,向王莽暗示“用枪刺,用枪刺(叽叽喳喳)。”一只乌鸦飞过,口中恰好含着一块石头,随即将其置于花园村两座山峰的中央,高声喊道:“谎言,谎言(咕咕嘎嘎)。”这样,王莽被骗走,刘秀得以获救。自此,刘秀所藏身的田埂犁沟被称作“卧牛地”,而乌鸦叼来的那块巨石则被永久地安置在了花园村两座山峰的尖端,当地居民便称之为“鸦衔石”。
位于平顺青羊镇的古老马岭村,囊括了马趵泉、塌地驮、北界、后家界等众多自然村落,而这些村落几乎都与王莽追捕刘秀的古老传说紧密相连。传说中,刘秀率领的军队逃至马趵泉,人马均感极度口渴,无奈之际,刘秀所骑之马于地面上踢了几下蹄子,随即一股清澈的泉水喷涌而出。人马畅饮之后,继续向西方进发。然而,就在此刻,王莽的追兵已紧随其后。刘秀心中暗想:若能将此山崩塌,或许便能阻止追兵的追击。王莽的军队在沉思中,猛然遭遇山崩地裂,山中塌陷数十丈,导致王莽的兵马无法前行,因而此地得名“塌地驮”;因兵马受阻,王莽被迫撤退,刘秀趁机在老马岭上安顿下来休息,于是山顶被称作“瞌睡脑”;在入睡之前,刘秀划定了边界,东北以家庄为界,南至瞌睡脑南山脚,从而有了“北界”和“后家界”的名称;刘秀入睡后,他的马一直卧在身边守护了他整整七天七夜,期间未曾进食或饮水。刘秀苏醒过来,发现马匹因饥饿和疲惫而亡,他悲痛地举行了祭奠,随后将马匹安葬于山巅,并将此山命名为老马岭。
在平顺石城镇东北边缘,坐落着一个名为马塔的村庄。据传,当年王莽追捕刘秀之际,刘秀的坐骑攀登至马塔山,因饥渴难耐,停下脚步,连踢带踏,竟在山坡上留下了深深的马蹄痕迹。这些痕迹至今仍清晰可见。然而,王莽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危急,刘秀无奈只得弃马藏身。待追兵离去,刘秀方才安全地重新上马,继续前行。出于对在此地获救的深切感激,他将那救他一命的村庄命名为“马踏村”。随后,由于在村里建造了一座八角形、十二层的砖制宝塔,因此将“马踏”更名为“马塔”。
壶关
古县北部有座百谷山,南部则耸立着双龙山,这两座山峰相互对峙,中间形成一道宽敞的峡谷,山势宛如一个酒壶,地势十分险峻,壶关口便成为此地的关卡,因此该地被命名为“壶关”。
壶关辛村中有一条名为龙尾沟的沟壑,相传在大禹治水期间,此处水患严重,淤塞难行。于是,大禹骑乘的神龙挥动尾巴,一甩之下,便开辟出一条泄洪的沟渠。为了纪念这一壮举,辛村人民建造了纪念大禹的庙宇。
壶关晋庄境内坐落着明光寺,某日,刘秀在王莽的追击下逃至此处,已是筋疲力尽,无力再行。恰巧,他瞥见前方有一座寺庙,于是艰难地摸索着走了进去,饥寒交迫之下,他昏睡过去。梦中,他饱餐一顿,酒足饭饱,身体顿时恢复了活力。醒来时,方知是一场梦,然而他确实感觉到了一股精神力量。抬头望去,只见老佛爷正慈眉善目地凝视着他,刘秀心中明了,这是老佛爷在庇佑他。他向佛祖虔诚地行礼,说道:"感谢佛祖的庇护,若刘秀有朝一日能够崭露头角,必定会为老佛祖重塑金身。" 话音刚落,刘秀离开了寺院,发现天色已渐亮,东方天际映照出一抹曙光,他不禁赞叹道:"真是一座光辉灿烂的明光寺!" 登基之后,刘秀果然修缮了庙宇,为佛祖重塑了金身,并将寺庙命名为"明光寺"。尽管如今寺庙已经破旧不堪,但这个传说却一直流传至今。
壶关地区与二仙真人有着密切联系的两个村落,分别是福头村。据传,二仙真人成道后,最初看中了小庙岭那一带,然而在迁移过程中,他发现小庙岭已被土地神占据,于是在此地痛哭一场,由此得名哭头村,后来演变成村落,因“哭”字不吉利,故更名为福头村;另一个村落是回车村,二仙真人痛哭一场后,决定返回原来的住所,并在那里调转车头,因此得名回车村。
壶关桥畔的乡间,坐落着杨家池村,位于太行大峡谷旅游区内。村子的南边是险峻的悬崖峭壁,峭壁之上,有一个天然的洞穴,被称作女妖洞。在北宋时期,杨六郎担任统帅,率军前往边关抵御辽兵。途经壶关时,他在这里驻扎。杨六郎听闻对面山上居住着一位女妖精,她每日以人肉为食,以人血为饮,这让他怒不可遏。他挥舞宝剑,率领军队直捣女妖洞。女妖见到杨元帅领军而来,吓得立刻逃之夭夭。杨元帅将剑柄插入女妖洞的石隙之中,用以镇压妖气,自那之后,女妖便销声匿迹,百姓得以重返安宁幸福的生活。为了缅怀杨六郎的除妖伟业,人们将杨元帅驻足之地命名为杨家池。在女妖洞的洞口,至今仍留有一道剑痕,深深刻在石壁之上。
沁源
西汉时期设立县治,命名为谷远县,隶属于上党郡。新莽时期,县名更改为谷近县,而东汉时期又恢复了谷远县的原名。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公元528年),由于沁河的源头位于县境西北部的二郎神沟,因此将县名定为沁源县。这个县名正是由于沁河的源头而得名。
沁源的灵空山,同样是一处备受游客青睐的风景区。位于灵空山核心区域的五龙川,据传曾是海龙王的五个儿子栖息之地。每日,这五条小龙都会在灵空山脚下的一个宽阔水潭中嬉戏畅游,因此该水潭被命名为五龙池。龙母与其同住,闲暇之余,常至灵空山圣寿寺与老和尚对弈。龙子认为男女之间不宜亲近,违背了仙界的规矩,屡次劝阻其母,但龙母并未听从。于是,五条小龙便取五龙池之水企图淹没龙母,然而龙母以手帕将水悉数吸取。五龙不甘心,又试图将南北两山挤压向龙母和老和尚,龙母则取头上金簪稳住山顶,最终化作一座石桥,此即为灵空山一景——仙桥。
沁县
春秋时期,赤狄部族居住在春秋县境内。汉朝时期,该地被命名为县。到了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设立了沁州,州名来源于流经其境内的沁河。明朝洪武年间,沁州下辖武乡、沁源两县,清朝沿袭了明朝的行政区划,沁州之名依旧沿用。1911年,沁州被废除,改为沁县,县名沿用了州名。
郭村镇有个池头村,说得是天上的事。中华大地上流传了数千年的美丽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便起源于此地。村口的那片池塘,曾是天上的织女沐浴之所。村里有一位姓柴的牛郎,他偷偷藏起了织女的衣裳。织女找不到衣服,无奈之下只得与牛郎结为夫妻,并育有一子一女。然而,此事终究被王母娘娘得知,于是她将池塘边划出了一条天河,将牛郎织女隔在两岸。唯有每年的七月初七,借助喜鹊搭建的桥梁,他们夫妻方能得以相见。
武乡
得名于境内武山与武乡两地之水。西汉时期设立涅氏县,至东汉时期改称涅县。在西晋武帝泰始年间,涅县一分为三,分别是武乡、轑阳、涅三县。自此,武乡县名由此诞生。
山交村位于故城镇,据传在晋朝时期,村里有一位名叫王质的樵夫曾来此山砍柴,偶然间目睹了两位童子在山间对弈。王质便放下手中的斧头,驻足观看。童子见状,赠予他一枚枣核般大小的鲜果。王质品尝后,顿时感觉精神焕发。不久,童子提及他的斧柄已经腐朽。王质一看,果真如此,不禁感到十分惊奇。他带着斧头返回村庄,却发现无人能认出他。当他报出自己的姓名时,村民们纷纷表示,似乎在数百年前曾经有过这样的人物。王质修成正果,羽化登仙,于是后人便在此地修建了供奉王仙翁的庙宇。自那以后,这座山便被广大民众称为烂柯山,并且这个名字一直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