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吉利汽车的缔造者李书福毅然决然地投入了几乎全部的个人资产,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成功地将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纳入了自己的旗下。
曾经有人嘲笑它是“蛇吞象”,普遍的看法是,吉利过于不自量力,作为一个年利润不过10亿元的中国民营企业,它怎么可能消化得了那样庞大的豪华品牌,人们坚信这笔交易注定会失败。
如今,吉利与沃尔沃均实现了显著的进步,那么这场动用百亿资金的豪赌,究竟收获了怎样的成果?这其中又发生了哪些故事?
吉利“蛇吞象”
2010年,位于浙江的我国民营汽车制造商吉利,采取了一项令全球汽车行业为之震惊的行动——他们投入了高达18亿美元的资金,成功收购了知名的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
当时吉利公司的净利润仅有11.8亿元,这在行业内堪称一个真正的“贫困小弟”。相较之下,沃尔沃在汽车界享有盛誉,其规模更是远超吉利。
这笔收购所需的资金几乎等同于吉利在过去六七年间所赚取的净利润总额,而且当这一消息公布于众时,整个国际汽车界都在拭目以待,期待着这场被誉为“巨兽吞噬巨兽”的收购事件,看它是否会成为一场引人发笑的闹剧。
即便是实力强大的国际汽车巨头福特也无法使沃尔沃恢复往日的辉煌,那么作为一介“穷小子”的吉利,又怎能具备这样的能力呢?
沃尔沃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荣光,自1999年被福特以64.5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以来,便陷入了下滑的泥潭。接下来的十年间,沃尔沃的年销量急剧下降,从50万辆锐减至37万辆,累计亏损额更是高达50亿美元以上。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沃尔沃的境况愈发艰难,对福特而言,此时此刻的沃尔沃已经变成了一块难以处理的“烫手山芋”,急于寻求出手。
数据显示,2009年吉利的营收达到了140.69亿元,然而其净利润仅为11.82亿元。对比之下,2007年沃尔沃的年营收已高达106亿美元,二者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并非微不足道。
外界普遍认为,吉利试图收购沃尔沃无异于痴人说梦,然而在吉利创始人李书福看来,他却持有截然不同的见解。他坚信:“美国人做不到的事情,中国人未必不能完成。”
吉利并非在2010年突然决定收购沃尔沃,实际上,早在2008年,李书福便向福特提出了收购沃尔沃的意向,但当时福特并无出售沃尔沃的意愿。
直至2009年,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福特公司最终下定决心,决定将沃尔沃品牌出售。经过长达三个月的协商,吉利汽车以18亿美元的高价,成功购得了这一豪华品牌。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成交价格仅为福特当初收购沃尔沃时价格的2.8折。
但需特别指出,这18亿美元仅是收购的起步资金,为了进一步发展,沃尔沃后续还需投入约9亿美元,总计达到27亿美元。这笔庞大的资金,对于当时的吉利而言,意味着几乎要耗尽其全部积蓄。
为了确保收购顺利进行,吉利公司想方设法,无论是何种融资途径,他们都尝试了,幸运的是,他们最终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完成了这次收购。然而,对于吉利而言,这无疑是一场高风险的,让人不禁感到担忧。
李书福的“放养式”管理智慧
在成功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的创始人李书福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战略远见,他的做法与大众的普遍预期相异,他并未急于将沃尔沃与吉利两个品牌进行合并。
李书福敢于作出重大抉择,决定让沃尔沃在瑞典哥德堡独立运作。他之所以作出这一决策,主要基于对现状的深刻认识:吉利自身品牌影响力尚显不足,若贸然合并,恐对沃尔沃长期培育的高端品牌形象带来不利影响。
李书福对沃尔沃品牌价值深怀敬意,他赋予了沃尔沃现有管理团队充分的自主空间。他深知,沃尔沃之所以能在豪华品牌领域站稳脚跟,离不开其独特的品牌定位和完善的研发体系。
在那时,他的这一举措遭到了众多行业人士的广泛质疑,他们难以理解李书福为何投入巨资完成收购后,却未进行深入的融合,这显然与公众心目中商业运作的常规逻辑大相径庭。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事实逐渐显现,李书福的决策得到了印证,在吉利的鼎力相助下,沃尔沃逐步走出了亏损的泥潭,重拾了发展的正轨。
2011年,沃尔沃在全球市场的销量显著增长,达到了45万辆。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实现了质的飞跃,沃尔沃的全球销量成功突破至70万辆。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市场为这一成绩贡献了15万辆。
销量不断上升,沃尔沃的市值也随之迅猛上涨,现已高达180亿美元。相较吉利收购时的18亿美元,其市值增长了超过10倍,这一成就无疑是对李书福决策的最高赞誉。
达到双赢
此后,吉利公司巧妙地利用了沃尔沃的技术领先地位和品牌影响力,为其自身的发展进程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吉利与沃尔沃共同开启了技术平台协同研发的新篇章,在这一过程中,CMA(紧凑型模块化架构)与SPA(可扩展平台架构)的结合产生了显著成效,合作成果斐然。借助此次合作,吉利不仅实现了成本控制上的重大突破,而且在技术层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取得显著成绩之后,李书福并未满足现状,而是继续努力,致力于挖掘技术潜力。他引领吉利与沃尔沃携手共建了欧洲研发中心,该中心汇聚了来自全球各地的两千余名顶尖工程师。
经过充分讨论,我们成功研发了CMA模块化架构,这一创新使得领克01从最初的蓝图设计到最终实现量产,整个过程仅用了短短28个月,其效率之高,实属罕见。
张家口工厂依靠这一架构,实现了每120秒就能生产出一辆新车的令人惊叹的生产速度,并且持续不断地产出高品质的产品。此外,吉利在技术共享的基础上,又迈出了更大的一步,成功研发出了SEA浩瀚架构。
这些成果的呈现,不仅吸引了汽车巨头奔驰的积极寻求合作,而且见证了沃尔沃在2017年正式推出全面电气化战略,由此不难看出,吉利在技术研发领域的前瞻性。
沃尔沃所拥有的庞大销售网络,堪比吉利国际化道路上的强劲动力。需知,沃尔沃的销售网络已覆盖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极大地推动了吉利国家化战略的快速发展。领克品牌的成功,便是这一战略成效的生动体现。
借助沃尔沃的销售渠道,领克顺利进军欧洲市场,快速打开了国际市场的通道;同时,在成都、大庆等地设立工厂,巩固了国内市场的地位,从而实现了国内外市场的协同发展。
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行动,并非仅仅是资金投入与技术引进那么简单,它实际上是一项经过周密考虑的宏伟战略部署。李书福以其远见卓识,摒弃了急功近利的短视做法,对沃尔沃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独立性。
在此基础上,通过逐步推进的技术合作与资源互补,我们成功促使吉利与沃尔沃共同提升,实现了双方的共同成长,最终实现了互利共赢。
这场胜利不仅让沃尔沃重振旗鼓,更使得吉利品牌实现了从“低端市场”到“全球竞争者”的华丽转身。
从追赶到超越
2009年,吉利在汽车行业崭露头角,尽管当年的销量仅维持在32.7万辆左右。然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仅仅十年光景,吉利犹如一匹黑马,在汽车界迅速崛起,跃升至行业前列。到了2019年,吉利的年销量以惊人的速度攀升,成功超越了136.2万辆的大关。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吉利汽车已经连续三年销量实现了百万辆的里程碑,这样的业绩在国内汽车行业中实属罕见,备受瞩目。
在取得这一辉煌成就后,吉利并未停滞不前,反而更加主动地拓宽了商业领域,接连吸纳了宝腾、路特斯、伦敦电动车等众多汽车品牌加入旗下。
在这场被誉为大胆投注的并购战役中,对于当时的吉利而言,无疑存在一定的风险,然而李书福凭借其远见和勇气,用实际行动证实了自己的洞察力和胆识,最终帮助两个品牌实现了逆袭。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案例警示众多企业,唯有精心策划、目光远大、勇于捕捉机遇者,方能于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