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正常就万事大吉?警惕!糖尿病并发症可能已悄悄来袭

空腹血糖值在正常范围内,真的就能让人安心吗?有的人手握体检报告,看到空腹血糖值是6.0,便心生宽慰,误以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

真正导致问题出现的,并非仅仅是这个数字。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旦并发症降临,眼睛、肾脏、神经、血管便如同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倒下。若仅关注血糖,就如同仅观察车速,而忽略油量和刹车,根本无法准确判断风险距离我们有多远。

糖尿病的恐怖之处并不在于其“高血糖”本身,而在于它对多个器官造成的长期损害。许多人误以为只要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其他问题便迎刃而解。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即便血糖数值看似在正常范围内,并发症也可能在暗中悄然发展。

要评估自己是否依旧位于“安全地带”,不能仅仅关注血糖水平,还需留意身体所传递的其余五个警示信号。

信号一:餐后两小时血糖稳定,不高也不跳

有人空腹血糖值在5.5左右,可餐后却急剧上升至12甚至14,如此情况下,还宣称血糖处于“正常”状态,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餐后血糖的不正常,往往是糖尿病早期最容易被忽视的警示。虽然空腹血糖在初期可能保持在相对正常的水平,但胰岛功能已显吃力,尤其是“第一时相胰岛素”的分泌不足,使得餐后一两个小时血糖迅速升高。

这种波动不仅对胰岛造成伤害,而且对血管的直接损害更为严重。短时间内高血糖对内皮细胞的毒性影响,会导致微血管逐渐变得脆弱和硬化,眼底、肾小球、末梢神经等部位均列入受害范围。持续的血糖高峰,相较于单纯的高空腹血糖,更能预示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若想确认自己是否处于安全状态,不妨进行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检测。若检测结果低于7.8mmol/L,那么便意味着成功通过了首个考验。

信号二:糖化血红蛋白稳稳落在安全线内

即便空腹和餐后血糖值看似正常,也仅能代表一个瞬间的血糖状态。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则如同过去2至3个月血糖水平的“录像带”,能够展现血糖的整体波动状况和长期的血糖控制效果。

糖化血红蛋白数值较高,这表明血糖管理存在波动,即使空腹血糖值为6.0,其平均水平也可能已突破安全阈值。研究指出,HbA1c每增加1个百分点,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风险便增加40%以上。

维持血糖水平的长期稳定,对于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在医疗实践中,通常推荐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特别是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年龄较大的患者,更需根据个人情况来调整目标值。只有当这一指标得到有效控制,我们才能说患者离并发症还有一段距离。

信号三:尿常规干净,微量白蛋白不过线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潜藏极深且极具威胁的并发症。在初期,患者往往没有任何不适感。然而,一旦出现水肿、高血压、夜间尿量增加等症状,通常病情已发展到无法逆转的阶段。实际上,最早能够察觉到的肾脏损伤迹象,就是尿液中的微量白蛋白水平上升。

在正常状况下,肾小球对白蛋白这类大分子物质基本不予以通过。然而,在高血糖的影响下,肾小球的滤过膜会遭受损害,导致白蛋白开始泄漏。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尿液中的微量白蛋白含量呈现轻微上升,若这一数值超过30mg/g肌酐,便预示着肾脏损伤的开始。

若在尿液常规检查中检测到尿蛋白呈阳性,这表明肾脏功能已接近极限。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维持肾脏功能的稳定是他们能否持续与疾病共存的关键所在。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血糖水平,只有尿液检查结果正常,才能让人真正感到安心。

信号四:眼底检查正常,视网膜完好无损

糖尿病引发的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视力丧失的关键因素之一。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病变的进展极为缓慢,几乎不易察觉。在初期,视力并不会受到影响,然而当视野变得模糊,出现黑影时,这往往预示着视网膜出血或剥离的发生。

眼底检查可直观地观察到眼部微血管的健康状况,这在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过程中尤为重要。若眼底血管未见变细、渗出或微动脉瘤等异常现象,则表明当前血糖水平对眼睛的损害尚不明显。

这5大信号,才能说明糖尿病并发症离你还很远,不能光看空腹血糖__这5大信号,才能说明糖尿病并发症离你还很远,不能光看空腹血糖

维持眼部结构的稳定并非依赖运气,而是依赖于对血糖、血压、血脂等多重指标的精确调控:这三者缺一不可。定期进行散瞳眼底摄影检查,是保障个人未来生活品质的基础措施。

信号五:手脚有温度,神经没“短路”

众多糖尿病患者常常抱怨,他们的脚底会有麻木感,手指偶尔会感到酸痛,夜晚时仿佛被蚂蚁叮咬,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不适,既不剧烈也不妨碍日常生活。然而,这些症状实际上可能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初期迹象。

高血糖会损害神经髓鞘,这会使得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特别是末梢神经最先受到影响。症状包括感觉迟钝、针刺般的疼痛以及灼热感,在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痛觉丧失。这些症状可能引发足部溃烂和感染,进而发展成糖尿病足。

若你察觉到对冷热的敏感度、行走时脚步轻盈、脚部皮肤保持完好、指甲色泽健康,这些迹象都表明你的神经系统功能尚好。然而,若你持续感到麻木或类似“灼烧”的不适,那么应当引起注意,因为这可能是神经系统出现病变的信号。

谁说“并发症”是突然袭击?其实都是慢性累积的结果

许多人误以为糖尿病的并发症是突如其来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并发症实际上是长期高血糖在体内进行游击战所导致的后果。起初,它悄无声息,从不提前告知,就像脚底的麻木、视野中的朦胧、尿液中的泡沫一样,悄然降临,逐渐加剧。

维持空腹血糖水平至关重要,然而仅关注这一指标,就好比只检查了车辆的一个轮胎。若要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进行全面体检和持续的跟踪观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当多个指标相互配合,保持稳定,才能发出真正的安全警报。

健康感受不等于健康数据,别被“感觉正常”所骗

有人表示:“我并未察觉到任何异常。”确实,症结就在这里。在糖尿病的早期阶段以及并发症的初期,往往缺乏显著的症状。血糖水平虽然不引起疼痛或不适,但其影响如同水滴石穿,日积月累,点滴之间,十年后便可见其深刻痕迹。

疼痛并非健康标志,疲惫亦不等于器官完好无损。特别是糖尿病患者,若无明显症状,更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尿蛋白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以及神经反应测试。这些检查正是身体发出的“警报信号”。

若不仔细检查,便如同闭目驾驶,虽未察觉撞上墙壁,却不能确保前方无险峻的悬崖。

不靠药物硬撑,靠的是综合管理思维

众多人对于服药持有抵触情绪,他们认为一旦服药便会被贴上“病人”的标签,而不服药则意味着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并发症的出现与否与是否服药并无直接关联,真正关键的是血糖水平的稳定与否。

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以及SGLT-2抑制剂,它们并非单纯的降糖药物,而是能够守护器官健康、有效推迟并发症发生的有力工具。糖尿病的治理,唯有合理用药与生活方式的调整相结合,方能达到最佳效果。

挨饿、过度运动、省略晚餐来强行坚持,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在损耗身体的根本。真正的自律,应当给予胰岛适当的休息空间,让各个器官在稳定的环境中得以恢复。

那些真正“没事”的糖友,都有这几个共性

他们不仅关注血糖水平,同样重视眼底检查、尿液检测以及神经功能反应;面对药物治疗,他们不畏惧,且能遵循规律的生活方式;他们并不一味追求血糖值达到最低,而是更注重血糖指标的稳定。

保持稳定的节奏控制,这比单次血糖水平的理想状态更为重要。糖尿病治疗就像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比赛。起跑时的优势并不决定一切,真正关键的是能够坚持到终点,不半途而废,这才算是真正的胜利。

本篇系科普资料汇编,其目的在于普及健康常识,所载内容仅作学习与借鉴之用,并不构成医学咨询或诊断依据,若出现不适症状,请务必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接受检查治疗。王文政、李春英、赵金霞等人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及筛查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相关成果发表在《中华眼底病杂志》2024年第40卷第4期,页码为278至282。李娜、王志强、孙晓明等研究者对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微血管并发症之间的关联进行了研究,相关论文刊登于《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年第15卷第9期,页码为672至676。刘艳、高红、张秋实等人探讨了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重要作用,相关内容发表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4年第47卷第2期,页码为139至142。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所有文章图片内容,由AI一键生成,根据关键词和其他参数进行文章自动采集、加工、发布。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www.zzc-media.com XML地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证号:1412020002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证号:104420004 备案号:晋ICP备19004532号-1

关于站点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是长子县的一个重要媒体机构,主要负责新闻宣传和媒体融合工作。由原‌长子县广播电视台和‌长子县新闻中心合并组建,成立于2018年12月,标志着长子县新闻宣传工作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长子县融媒体中心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会堂四楼,是长子县新闻发布和宣传活动的主要枢纽‌。

搜索Search

搜索一下,你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