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啥不听劝?宝妈群热议,宝爸宝妈们都被这个问题难住了

大家好,我是布谷妈~

宝妈群里有人问:“给孩子讲道理,他不听怎么办?”

这一问,有不少宝爸宝妈们纷纷表示认同:

孩子一旦踏入街头,便执着于购买玩具,而且所购之物家中早已拥有。尽管我一遍又一遍地向他阐述道理,他却充耳不闻,甚至在地上肆意打滚,发泄不满。

对孩子讲过不要将水洒落地面,提醒地面湿滑容易导致跌倒,可他仍旧将你的话当作耳边之风。

要孩子穿外套,不然天冷会生病。怎么说都不听。

......

你是否曾遭遇过这样的情形:反复向孩子阐释事理,起初他或许会稍加倾听,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要么选择置若罔闻,要么仿佛未曾听闻。

是孩子耳朵出现问题了吗?

显然不是。

在育儿的过程中,许多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孩子不仅不听从指导,有时甚至会对我们阐述的道理产生抗拒。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该怎么说,孩子才肯听?

一:7/38/55定律

心理学领域存在一条名为“麦拉宾法则”的规则,亦称作“7/38/55定律”。此法则阐述了在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对方所接收到的信息主要来源于:

55%是通过看,比如我们的手势、表情、态度、肢体语言等;

约三分之二的获取方式依赖于听觉,这包括我们交流时的语调、语气、语速以及音量等要素。

只有剩下的7%,才是纯粹说的具体内容。

也就是说,当我们试图向孩子阐述事理时,他们真正吸收到的信息仅占7%。而剩余的93%,则是通过观察我们的身体动作以及倾听我们的说话方式和语调来获取的。

若我们的身体动作和说话声调充满愤怒与咆哮,孩子的头脑便会意识到危险,此时他的思维中会浮现出三种可能的应对方式:发起攻击、选择逃离或是完全愣住。

在与伴侣发生争执时,即便你陈述的是正确的观点和事实,他们可能会选择不予理睬,或者进行反驳。

年纪较小的孩子,在我们阐述“道理”之际,他们或许会愣愣地注视着你(陷入沉默)。而那些懂得反抗的孩子,他们或许会反驳(进行辩驳),亦或是假装没有听见(选择逃避)。

孩子的思维,捕捉了你93%的非言语信息,却未能触及你意图传达的剩余7%的核心内容。因此,你不得不反复述说,持续不断地讲解。

然而,研究表明:重复的频率与说服的效果是呈“倒u曲线”。

也就是说,一旦超过了适当的次数,你所言辞的数量增多,变得絮叨,那么说服他人的效果便会逐渐降低。

二:孩子有他的道理

在“讲道理”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体语言所占的比重较高,此外,还有一种情形,那就是孩子们持有他们自己的见解。

6岁前的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心理学家皮亚杰进行了一项广为人知的实验,该实验被命名为“三山”实验。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与儿童相对而坐,两者之间放置了几座模拟的山峰。

研究者询问了孩子他所观察到的情景,孩子毫无保留地述说了所见。随后,研究者进一步询问孩子关于工作人员所见的细节,孩子的回答与先前所述完全一致。

皮亚杰通过这个实验向我们揭示了:在幼儿阶段,孩子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习惯于从自身的视角去审视世界,这导致他们难以理解和接受他人的不同观点。

也就是说,你规定孩子不得将水倾洒于地面,理由是地板一旦沾染污渍,清洗起来颇为不易。然而,在孩子眼中,他们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只是觉得此举颇为有趣。

父母层次太低了_父母讲的道理_

而你阻止他,不让他玩,他难以理解,也就听不进你的道理。

六岁及以上的儿童,尽管他们已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自我中心”的束缚,然而,他们此时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见解。

你的见解,是你的见解,而他人持有他们独特的观点。你可能会说:“你应该勤奋学习,否则成年后可能会缺乏成就。”

若孩子不愿听从,他们可能会反驳道:“我立志成为明星或网红,只需具备唱歌、跳舞和打扮的能力便足够。”亦或是:“我打算成为职业电竞选手,无需付出读书的艰辛。”

你有你的道理,他有他的道理,而且,他不喜欢被你的道理打败。

鉴于这些因素,你可能会观察到孩子的“叛逆”行为出现得愈发提前。起初,你的教诲似乎还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开始对你的话语置若罔闻,左耳进右耳出,对你的话不再予以重视。

三:高层次父母善用方法

或许有人会质疑:“难道作为父母,就完全不顾与孩子沟通,不传授他做人的规范了吗?”

之所以我们与孩子进行“讲道理”,其目的在于期望他们能够遵循正确的途径行事,展现出符合社会期待的行为举止,培养出优良的品德,避免误入歧途。

然而,若要引导孩子展现出优良的行为,途径众多。其中,单纯说教实非上策。我们可以尝试进行以下两项活动:

遵循准则

无论在亲子关系抑或是亲密关系中,若想保持关系的和谐,我们应遵循一个原则:我希望你有所改变,其根本原因是我渴望你对我产生爱意,而非仅仅因为你犯了错误。

若孩子不小心将水溅得满地都是,当你用道理对他进行教导时,实则是在向他传达:你所做的行为是不恰当的。

没有人愿意遭受责备和打击,即便是孩子们。然而,当你这样表达:“你看,你把水弄洒了地上,我稍后走路可能会滑倒。另外,我还需要拖地,这会让我感到非常疲惫,我的胳膊现在都很酸痛了。”

孩子愿意改变,是因为他爱你,而不是因为他错了。

还有就是:夸孩子。

每个人都不愿意遭受指责和批评,然而他们却渴望得到赞美和激励。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接纳和表扬。

当然,我们谈论的“夸奖”并非毫无根据的夸赞,亦非随意而无序的夸耀(例如“你真好”“你真棒”这类话语应尽量减少使用),因为这会导致孩子对表扬产生过度的依赖。

我们夸孩子,得有技巧。

该夸赞模型可表述为:基于事实(fact)、感受(feeling)以及比较(compare)的FFC模型。

若孩子对家务事不感兴趣,且对个人物品亦不整理,即便你反复提醒,他们依旧我行我素。这时,你不妨停止反复叮嘱,收敛你的怒气,耐心地观察一番。

观察什么?

留意孩子在这方面的长处。即便他仅仅是将纸片丢进了废物箱,你也要把握时机给予表扬:

事实(fact):我都没提醒你就把纸扔进垃圾桶了。

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同时,看到地面依然整洁如新,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

你瞧,这次你投掷的精准度真是令人印象深刻,甚至超过了你之前的水平(与你自己之前的投掷相比)。

请放心,这些言辞能够促使你的孩子逐步发生转变,进而展现出更多你所期望的举止。这种策略,在日常生活里几乎无处不在。

孩子若是作业做得慢吞吞,那他难道不是偶尔也会这样吗?抑或即便速度不快,他的作业中难道就没有做得出色的地方吗?哪怕只是一个字,或者某一瞬间的认真态度,我们都可以通过表扬来鼓舞他,让他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努力。

《正面管教》一书中有言:唯有在孩子心情愉悦之际,方能展现出更为出色的表现。

责备让人心生畏惧,而鼓励则能激发人的斗志。摒弃单纯的“说教”,关注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长处,日复一日地大力赞扬和激励他们。

低层次的家长倾向于反复阐述道理。相比之下,高层次的家长则会专注于以下两点,这样一来,孩子想要不杰出都变得相当困难。

好的,关于“讲道理”这一议题,布谷妈已经讨论得差不多了。你是否已经掌握了这个称赞的模型呢?赶紧试试看吧,用起来感受一下~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所有文章图片内容,由AI一键生成,根据关键词和其他参数进行文章自动采集、加工、发布。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www.zzc-media.com XML地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证号:1412020002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证号:104420004 备案号:晋ICP备19004532号-1

关于站点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是长子县的一个重要媒体机构,主要负责新闻宣传和媒体融合工作。由原‌长子县广播电视台和‌长子县新闻中心合并组建,成立于2018年12月,标志着长子县新闻宣传工作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长子县融媒体中心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会堂四楼,是长子县新闻发布和宣传活动的主要枢纽‌。

搜索Search

搜索一下,你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