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三伏共计30天:
初伏:7月20日至7月29日,共10天;
中伏:7月30日至8月8日,共10天;
末伏:8月9日至8月18日,共10天
三伏天被称为“最难熬的日子”
但也是养生的好时节
三伏天,身体排出寒气的好机会!
中医非常注重伏天的保健之道。在传统中医的观念里,一年四季中,最有利排出身体内寒气的时机便是三伏时节。
常言道,“三伏最热”。在这段日子里,气温攀升至全年最高,自然界中阳气充沛至极,与此同时,人体内的阳气亦达到顶峰,正是利用夏季炎热气候来驱散体内寒气的最佳时机。
众多人认为在伏天应当全力预防暑热,然而事实恰好相反,此时最需警惕的应是寒冷。
伏天到来,人体内的阳气逐年攀升至最高点,血管随之扩张。然而,若此时受凉,寒邪便会趁机侵入。夏季,人们热衷于食用冷饮、频繁使用空调等过度追求凉爽的行为,这些习惯可能在不经意间导致身体受到寒邪的侵害。
所以说,入三伏后莫要贪凉!
三伏天养生做好“8个一”!
①一个温度——26℃
在炎炎夏日,空调的使用应保持温度在26℃及以上,室内外温差不宜超过8℃。若温差过大,人体易出现头晕、口干舌燥、咳嗽流涕等不适,甚至可能诱发中风等严重并发症。
②一次步行——出汗
人的养生要适应大自然的规律,该出汗的时候得出汗。
在三伏时节,人们可以选择“走暑”这一活动,通过散步等轻松的慢速运动,既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能有效避暑养生。
可以利用平时时间早晚走走,一般40分钟,2~3公里最合适。
③一杯热茶——补钾
三伏天给身体补足水分还不够,还得适当补点钾。
在气温持续偏高的情况下,人体会因大量出汗而出现缺钾现象,进而引发疲倦和无力感,导致精力和体力水平下降,同时耐热能力也会相应减弱。鉴于此,确保饮食中钾元素的适量摄入显得尤为关键。以茶叶为例,其中含有丰富的钾元素,饮用茶叶不仅可以有效解渴,还能有效缓解疲劳。
④一碗豆汤——三豆汤
人们常说,“夏日食用豆类胜过肉类”,这话不无道理。夏季,众多地区多受暑湿困扰,食欲往往不佳,而豆类食品普遍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
三豆汤的制作方法如下:首先,将赤小豆、绿豆和黑豆浸泡数小时,然后以小火慢炖,直至三种豆子均变得软烂。
⑤一个午觉——补精气
夏日炎炎,白昼漫长而夜晚短暂,往往导致睡眠质量不佳,加之人体能量消耗较大,容易感到精神不振。若能在中午小憩片刻,哪怕只是15至30分钟,便能有效补充因活动而消耗的精力,从而为下午的工作或学习储备充沛的活力。
⑥一杯温水——小口喝
不要等到口渴才去饮水,应当养成经常小口慢慢喝温开水的习惯。我建议您每日的饮水量应超过1200毫升。
⑦一份葱蒜——“杀菌”
气温高企,食物极易繁殖细菌。适量食用具有“杀菌”功效的蔬菜,对预防疾病多少有些帮助。这类蔬菜主要包括葱蒜类,诸如大蒜、洋葱、韭菜以及大葱等。
这类蔬菜富含多种广谱植物杀菌成分,其生食的杀菌效果相较于熟食更为显著。
⑧一次泡脚——保健
俗话说:睡前一盆汤,赛过人参汤。
泡脚作为一种养生方式,于睡前以热水洗涤双足,不仅有助于安定心神、调养心志,还能促进脾胃功能的调和,有效缓解夏季的不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