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考化学难度增加!准初三生必看,这些化学误解你有吗?

众所周知,在区老师的团队中,除了我之外,还汇聚了众多杰出的物理与化学教师,这些教师不仅与我持有相似的育人理念,而且都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平日里,我输出的内容较多,他们则主要在幕后专心备课和授课,偶尔会被我邀请到台前。今日分享的资料,便是我携手共事十年的老搭档,负责我们初三化学教学的陈老师。

即将步入初三的学生们,将接触到化学这一新学科。近年来,广州中考化学的难度呈现上升趋势,或者说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尽管从2017年开始,化学在中考中的分值有所减少,然而,化学学科在整体中的重要性并未减弱。

在学习化学课程之前,不妨先审视一下这些常见的化学误解,看看它们是否也普遍存在于大众的认知之中。

误解一: 学好化学只需要死记硬背

很多人觉得,化学就是自己硬背,本质是文科。

确实,刚开始学习化学时,我们必须记住大量的元素符号、化合价、原子团符号、化学式和方程式等,这些内容构成了学习化学的基础。正如学习英语时,我们首先需要掌握单词一样。然而,仅仅掌握单词并不能使我们精通英语,我们还需要了解语法规则,这样才能理解句子和文章的含义。

化学的道理亦是如此,更关键的是要掌握其中的原理和规律,比如化学反应的原理,以及物质在微观层面的构成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例如,记住“酸与碱相互作用会产生盐和水”这一基本事实是基础,但若要能够灵活运用,就必须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的原理。这些内容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记忆所能涵盖的。

自2018年起,中考化学试题数量显著下降,机械记忆题型大幅减少。试卷内容多涉及课本之外的陌生物质。重点在于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并强调初中与高中课程的衔接。

例如,针对即将到来的2025年广州市中考,考生需运用所掌握的分子结构知识,推导并书写出【甲酸】(高中课程中的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例如,在2024年的广州中考中,工业流程这一考察内容涉及了碳酸锂的提纯工艺,这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背诵为主”的科目。

误解二:化学只学一年,“临急抱佛脚”就能考好

初三阶段的化学课程属于入门阶段,而在期中考试之前,涉及的内容较为基础;在这个阶段,前期的主要学习任务集中在记忆和背诵上,这部分内容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对于那些自律性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无法完全掌握这些知识点。

从九年级上册第五章的化学方程式计算章节入手,学生需将实验操作与计算相结合,这一过程与之前所学的数学、物理计算方法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同学对此感到不适应,化学学科逐渐展现出其理科的本质特征。

第六章中,我们探讨了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及其转变过程,碳的单质形态、碳及其氧化物的特性各具特色。此外,章节中还详细介绍了大量的实验操作和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内容丰富,容易造成混淆,导致学生的理解水平出现差异。

九年级下册的《金属》、《溶液》、《酸碱盐》等教材的难度呈现出明显的逐级提升。在学习的初期,学生往往对此不够重视,随后很可能会出现知识上的空白,导致成绩逐渐下降,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在九年级下学期考试中不及格的现象。

化学课程仅学习一年,这无疑是所有科目中学习时间最少的,从初三上半学期(即9月份)开始接触化学,直到次年的3月底课程结束并转入复习阶段,为4月下旬的一模考试做准备(一模考试需要覆盖两册书的所有内容),期间仅有7个月的时间,需要掌握12个章节的内容。

若就读于重点中学或一般中学的重点班级,学习步伐会相应加快;一模考试过后,学生还需为物理和化学实验操作考试做准备,此时大部分化学复习课程转变为实验操作课程,导致学生整理化学知识的时间进一步减少。这种情况可能会使一些非天赋型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原本数理基础较弱的学生)无法及时掌握化学学习的规律,进而难以跟上学习节奏,最终在一模考试时暴露出严重问题,如上册内容掌握不牢固,下册内容理解困难。

因此,进行适当的预习显得尤为关键,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学校当前快速的教学节奏,同时为备考一模考试腾出更多的练习时间。若能尽早进行规划和准备,那么在备考的后期阶段,所承受的压力就会相对减轻。

误解三:在2027年的中考改革中,化学科目的分值有所减少,相应的,其难度或许也会有所降低。因此,一些人可能会认为化学学科的重要性也随之减弱。

在2025年的中考中,众多考生普遍认为选择题较为简单,而填空题则被形容为“地狱级”的难度。实际上,化学试题在保持稳定的同时,也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题目设计更加注重创新性,打破传统模式,题型不再固定。试题通过多层次的设问和多角度的考察,旨在加强考生的证据推理和模型建构能力。

第14题、第17题和第20题,主要测试学生在实验事实或现象的基础上,如何进行推理,并构建观点、结论与证据之间的联系。

第15题通过稀土元素钪及其化合物的具体情境,旨在测试考生运用模型对物质类别进行判断以及预测其性质的能力。

在实验探究与迁移创新环节,第19题要求学生首先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接着总结出物质的溶解度特性,最后将这一特性应用到实际操作中,以制备并分离出Ba(OH)₂的固体形态。

第20题是一项实践应用探究任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运用燃烧与灭火的相关反应模型进行实验,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增强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

初三化学课程规划_初三新学期化学计划_

(以上中考试题分析来自广州招考网)

今年中考化学和高考化学的试题中,计算题的数量有所提升,这一变化旨在通过增加计算题的难度来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并且此举也进一步降低了取得90分以上成绩的难度。(相关数据依据2024年中考化学年报提供。)

观察发现,2024年的中考化学科目,平均得分达到了67.3分,而全市范围内获得满分的考生仅有三位,以往那种满分为常态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

这张图表展示了从2022年到2024年的中考分数分布曲线,随着考生总人数的不断上升,9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数量却出现了显著的减少。这表明,除了数学之外,化学这门学科在获得高分上也变得较为困难,其选拔标准也在逐步提升。

综上所述,试题的创造性思维源于教材中的基础模型,它促使学生重返课本,深入理解核心知识,而单纯地大量做题和死记硬背并不能真正对考试产生实际效果。

今年中考结果显示,化学试题的灵活性持续提升,尽管2027年新的中考政策下调了化学科目的分值,但分数的高低与试题难度并无必然联系(深圳中考化学科目总分仍为50分,难度依旧较高),所考内容一致,观察趋势可知,若中考需维持一定的区分度,那么试题的难度系数预计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以下是近年媒体对中考化学科的评析:

若我们着眼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当下高中选课的现状,会发现物理与化学的结合紧密,许多选择物理的学生,化学往往成为他们的第二选择,几乎是固定搭配。这一现象表明,无论是面对中考还是展望未来高中的学习,化学的价值同样不容忽视。

临近初三的学生们面对这门全新的化学学科,该如何进行学习规划,对此我有一些见解。

7月至8月,“提前认知”。

在新初三化学课程开始之前,我选择在暑假期间先行预习初三化学上册的内容,这样我就能在同龄人中占据先机。通过这种方式,我得以提前了解化学的基础理论、基础实验和基本物质,从而率先建立起自己的化学知识框架,使我能够在化学学习的起点上领先一步。

9月至1月,“同步提高”。

初三上学期,我们同步学校的课程安排,对初三上学期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同时扩展了中考必考的相关内容,着重强调了中考中的重点和难点。此外,我们还结合了中考化学的经典题目,旨在丰富初三化学知识的深度,从秋季学期开始,为即将到来的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月至3月初,“难点突破”。

寒假期间,我打算提前攻破化学中的难点,即溶液、酸碱盐等知识,同时完成初三化学的全部课程,为春季的中考全面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月至中考,“综合运用”。

在模拟考试来临之前,我们需先开展一轮复习,旨在强化寒假期间学习的溶液、酸碱盐知识,并对秋季的基础概念理论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回顾,以此为基础,为中考复习打下坚实基础。紧接着,进入第二轮复习阶段,我们将针对中考必考的各个专题进行综合性的练习,逐层攻克难关,逐步构建起完整的初三化学知识体系。最终,在模拟考试中,我们能够全面运用所学,对计算、推断和实验等专题进行充分展示。

一模考试结束后,我们展开了最后一轮的复习。这一轮复习重点针对一模考试中的难点和易错点,对历年中考真题和一模试卷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在中考来临之前,我们对所有知识点进行了全面梳理,以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此外,区老师的工作室开设了涵盖初高中阶段的数理化思维训练课程,这些课程包括针对新初一、新高一学生的衔接课程,以及春秋季的同步辅导课。当然,还有本文作者陈老师主讲的化学课程。若您对此感兴趣,不妨向小助手叮当老师咨询,了解相关的时间安排和地点是否适合您。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所有文章图片内容,由AI一键生成,根据关键词和其他参数进行文章自动采集、加工、发布。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www.zzc-media.com XML地图
鹤壁市淇滨区卫生健康监督所 福建省南安市第六中学 上栗县图书馆网 检益拍 三十头镇卫生院 黄石市委机关幼儿园

关于站点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是长子县的一个重要媒体机构,主要负责新闻宣传和媒体融合工作。由原‌长子县广播电视台和‌长子县新闻中心合并组建,成立于2018年12月,标志着长子县新闻宣传工作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长子县融媒体中心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会堂四楼,是长子县新闻发布和宣传活动的主要枢纽‌。

搜索Search

搜索一下,你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