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天水市发生的幼儿血铅异常事件中,共有251名幼儿被检测出血液中的铅含量异常,其中233名幼儿的铅含量严重超标,已超出安全界限。调查结果显示,7月8日上午公布的调查情况指出,涉事幼儿园的园长朱某琳和法定代表人李某芳,均认可了后厨人员通过互联网平台购置的彩绘颜料,并同意将其稀释后用于部分食品的加工制作。
至此,事件的原委已经完全清楚。但即便如此,当众人持续追问的真相如此残酷地展现在众人面前,依旧让人难以承受。而“铅发糕”事件,更是犹如一记重锤,狠狠地击中了社会最脆弱的神经:都2025年了,为何公众仍需担忧校园食品安全问题?
需明白,铅中毒并非普通食物中毒可比,其后果犹如阴影般伴随,会对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并对造血功能造成伤害。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早已设定了严格的界限:食品中的铅含量不得超出0.5毫克/千克。然而,涉事幼儿园留存的“三色红枣发糕”与“玉米卷肠包”的铅含量却分别达到了1052毫克/千克和1340毫克/千克,超标幅度超过2000倍。这难道还能称之为食品吗?
令人愤慨的是,该幼儿园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持续、有计划地在违规操作。园长朱某琳、投资人李某芳等责任人故意忽视,尽管颜料包装上明确标示“不可食用”,却仍指示厨师将其稀释后混入食物中。这种明知故犯、漠视生命的行径,已非简单的“失职”,更涉嫌构成刑事犯罪。
商家贪婪成性,本应维护食品安全监管的警报声却迟迟未响起。为何含铅颜料能轻易流入幼儿园的厨房?为何食品留样规定形同虚设?幼儿健康问题出现后,园方为何仍能隐瞒事实?从日常监管的疏漏,到事件初期的反应迟缓,再到检测结果的显著差异,这一切都揭示了监管的严重失误,同时也暴露了日常巡查制度名存实亡。
幼儿园餐食图片 图据澎湃新闻
当食品安全沦为儿戏,必须用最严厉的惩处捍卫社会底线。
依照法律进行责任追究,通过案例进行警示。对于这一极端恶劣的事件,务必彻查到底,严肃处理,全面追溯,确保无一遗漏。此案件绝不应仅限于个案的处理,而应当成为食品安全和教育监管领域的警示样本,让违法者承担应有的重罚。
监管从严,制度补漏。尽管这仅是个别极端案例,然而鉴于公共食品安全监督领域存在的不足与缺陷,相关部门务必深刻总结经验教训,构建更为严密的食品采购、加工及留样体系,同时采纳第三方检测手段;必须严格执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最高标准、最严监管、最重处罚、最严问责”原则,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监督管理职责,以彻底整治的决心重塑食品安全防线。
严格把控准入门槛,实施持续的清理工作。独立设立更为严格的“儿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将铅等有害重金属及各种添加剂的使用量控制在远低于成人标准,不妨在儿童食品中全面禁用部分合成色素;并且构建动态评估体系,对那些只顾利益、忽视儿童健康的机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防止贪婪的资本侵蚀教育的纯洁之地。
幼儿园餐食图片 图据澎湃新闻
原本肩负传授知识重任的教育者,如何沦为只顾利益的伤害者?这次事件,不仅践踏了“幼有所育”的社会承诺,更暴露了原本牢不可破的食品安全防线,同时也摧毁了无数家庭最基本、最纯真的信任。
更应予以重视的是,是否还有其他学校的食堂隐藏着鲜为人知的隐秘?是否还有监管的记录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巡查流于形式?
孩子的健康,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绝对不能触犯的底线。铅中毒一旦侵入骨骼,治愈过程异常艰难。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竭尽全力,调配最优质的医疗资源,争分夺秒地救治那233个幼小的生命,力求最大程度地减轻铅污染对孩子们成长的负面影响,同时抚慰受到伤害的家庭。
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近期,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出台了《关于促进建立健全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这一举措旨在激发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监督积极性,促使生产经营主体切实承担起食品安全责任,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风险隐患。
深信这一案件将促进更高级别的制度监管,期盼每个孩子都能在安全与健康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本期话题
如何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评论区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