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顾:
2020年,黑龙江省的王某某及其家属共9人,在家中共食了自制的“酸汤子”,不幸导致食物中毒,尽管经过救治,最终仍有9人不幸离世。而制作这款“酸汤子”所用的食材,竟然已经在冰箱中冷冻了整整一年。
2023年7月,河南省某市发生了一起不幸事件,两名女性在食用凉皮后不幸中毒,其中一人不幸身亡,另一人则陷入昏迷,被紧急送往ICU接受治疗。
这几起重大中毒事件的“幕后真凶”
都被证实是一种名为米酵菌酸的细菌毒素
米酵菌酸,又称Bongkrekic Acid或BA,系由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椰毒致病变种(曾称作椰毒假单胞菌属酵米面亚种)产生的一种有害代谢物质。
尽管米酵菌酸这个名字可能较为生疏,与广为人知的黄曲霉毒素相比显得不那么熟悉,然而,每年因它引发的毒害事件却频繁发生,令人痛心。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在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遇到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加之储存管理不当、食物发酵等因素,这些条件共同作用,会促进其在食物中迅速繁殖,进而产生米酵菌酸。
最近气温攀升
凉皮、凉粉等人气食品销量激增
在饱口腹之欲之前
我们先来了解米酵菌酸相关知识
保护自己和家人舌尖上的安全
哪些食物容易被米酵菌酸污染?
1.发酵的谷类制品
我国北方有臭碴子、酸汤子等特色食品,南方则有糯米汤圆(若存放时间过长)、吊粑浆等。
2.湿粉类等淀粉类制品
如河粉、米线、肠粉、濑粉、粿条、米粉、粉丝、凉皮等。
3.泡发木耳、银耳
木耳和银耳等菌类食物中毒的主要成因,是原材料在土壤中遭受了病菌的污染,以及室温条件下浸泡时间过长。
米酵菌酸有什么特点?
毒性显著:这种毒素无色无味,主要侵害肝脏、大脑以及肾脏等实质性器官,一旦摄入,症状便会在短时间内显现。
死亡率极高:米酵菌酸中毒的病死率超过了40%,有的甚至可以达到100%,目前市面上还没有能够有效解毒的药物。
耐高温特性显著:米酵菌酸即便在高温环境下也表现出强大的稳定性,无论是100℃的煮沸处理,还是120℃的高压蒸煮,亦或是日常烹饪过程中,都无法对其结构造成破坏。
米酵菌酸中毒发生之后,患者通常会在0.5至12小时之间出现症状,有时甚至可能拖至3天,此时,肝脏、大脑和肾脏成为主要的受侵害器官,仅需1毫克即可导致死亡。由于缺乏特效解毒药物,医疗上只能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因此,中毒后的死亡率非常高。
米酵菌酸毒素所致的中毒症状主要包括上腹部的不适感、恶心、呕吐、轻微的腹泻、头晕以及全身的无力感。
如何预防米酵菌酸中毒?
1.不自制发酵米面
请勿自行制作米面等食品。切勿自行生产发酵淀粉、玉米粉、椰汁或椰奶等。
2.木耳要即泡即食
自行浸泡木耳与银耳,通常需用冷水浸泡1至2小时以便于加工食用,但最佳浸泡时间不宜超过4小时;若采用热水浸泡,所需时间会更短。
3.从正规渠道采购
从正规渠道采购米皮、凉皮、河粉等食品,且在购买当天食用。
4.购买新鲜的食材
不购买那些不新鲜的鲜湿粉或湿粉条等食品,特别是散装销售的湿粉类产品,选购时需留意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以及储存条件等相关信息,确保采用低温储存方式,并且务必在当天内将其食用完毕。
5.存储要阴凉通风
储存食物时宜选阴凉且通风良好的地方,确保食物不被阳光直接照射。同时,要留意防潮和防止食物霉变。一旦发现食物发霉,应立即丢弃,切勿清洗或仅去除霉变部分后继续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