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来探讨一个颇具“时空穿梭”意味的话题——假如我们能够乘坐时光机重返260年前的京城,你能否想象,最有可能在哪个隐蔽的角落,偶遇一位“清代文学巨匠”?那不会是胡同里讲故事的人,亦非茶馆中售卖酸梅汤的商贩,更可能是西山脚下一个破旧的院落中,一位身着修补过的布衣、正蹲在土灶旁取暖的中年男子。他紧握着一块半已长霉的窝头,脚边堆放着一叠褶皱不堪的纸张,口中喃喃自语着“满纸荒唐之语,一把辛酸之泪”——这位便是创作了《红楼梦》的曹雪芹。
1763年,曹雪芹离世之年。时光荏苒,已过260余载,《红楼梦》已成为我们童年至成年的“文化烙印”:在课本中,我们领略了黛玉葬花的深情;在短视频中,我们见证了宝钗扑蝶的优雅;甚至在菜市场,大妈们闲聊时也能随口引用“机关算尽太聪明”。然而,今日我们不谈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场面”,而是探讨那个隐匿于文字深处的曹雪芹——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在物质匮乏、生活困顿之际,为何竟能创作出被誉为“中国文学巅峰之作”的这部作品?
从“金陵小爷”到“西山老丐”:他的人生比小说还荒诞
为了深入理解曹雪芹,我们需将时光倒流至1715年,即康熙五十四年。那时,他刚刚在南京的江宁织造府降生,出身于一个富贵之家,堪称“官二代”。他的祖父曹寅,与康熙帝有着深厚的友谊,曾担任苏州和江宁的织造官,同时掌管两淮的盐政。那么,他家中的财富究竟有多么丰厚呢?《红楼梦》中描述的贾府的“茄鲞”需用十几只鸡来调其风味,而在现实生活中,曹家的宴会可以持续三天三夜之久,即便是皇帝南巡,也需在他们府上逗留数月。
曹雪芹自幼生活与贾宝玉相差无几,身着华美的丝绸绸缎,嬉戏于珍贵的金玉古董之间,身边簇拥着众多丫鬟和仆役。他的祖母孙氏曾是康熙的乳母,太子胤礽幼时还需称呼他为“弟弟”;尽管他的父亲曹颙早早离世,但继父曹頫待他如同亲生——用现代的话来说,这便是所谓的“根正苗红的红三代”,前途一片光明。
命运似乎特别喜欢跟曹家开玩笑,1728年,也就是雍正六年,曹家遭遇了抄家的厄运。这其中的原因颇有些讽刺意味:曹家凭借着与皇室的密切关系,生意日益兴隆,然而在雍正皇帝整治官场的时候,却以“挪用公款”“转移资产”为由,对曹家进行了抄家。在短短的一夜之间,织造府的宏伟宅邸被勒令封闭,家仆们纷纷离散,曹雪芹随同家人从南京匆匆逃往北京,最终栖身于崇文门外的一间老旧宅院之中。
这个差距究竟有多么巨大?试想一下,假如一位当红明星今日突然被揭露有逃税行为,那么他不仅会失去代言和影视合同,甚至连房产也会被强制拍卖,最终只能搬到城中的贫民区居住。情况更加凄凉的是,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曹雪芹成年后,甚至找不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只能依靠撰写文章、教授儿童阅读来维持生计,有时甚至穷困到连纸张和墨水都买不起,只能利用旧书摊上的废弃纸张来草拟文稿。
他并未沦为抱怨命运的不幸祥林嫂。相反,他将满腹的“人间荒诞”倾注于后续的《红楼梦》之中。瞧那贾府,曾经繁华似锦,最终却是“树倒猢狲散”;再看王熙凤,机关算尽,却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在“一片白茫茫大地”中离世——这不正是他所亲历的曹家兴衰史吗?
西山破庙里的“疯老头”:他用十年写了一部“反书”
在1740年左右,年约三十的曹雪芹迁居至京城西郊。彼时的西山,即今日之香山周边,环境恶劣,居住者多为流离失所的难民和隐士。他租赁了一座破败的庙宇作为书房,窗户仅以破旧纸张遮蔽,冬日寒风凛冽,直扑室内;床铺由两块破损的木板拼接而成,枕头则是一捆干燥的稻草。街坊邻居们常说他行为古怪:他有时会蹲在自家的门口,啃着窝头,嘴里反复念着“宝玉,宝玉”;有时他会与卖菜的老婆子攀谈许久,好奇地问“姑娘家最烦恼些什么”;更有一次,他喝得酩酊大醉,将刚完成的文稿随意丢弃在雪地中,一边哭泣一边大声喊道“这写的不对,得重新来过”。
可谁能想到,这个“疯老头”正在写一部“反封建”的奇书。
那个时期的清朝,虽然表面上标榜着“太平盛世”,但实则礼教束缚得人们几乎无法呼吸:女孩子只能深居闺阁,出嫁生子成为她们唯一的命运;男子则要么追求科举功名,踏上仕途,要么投身商海,赚取财富,任何稍显“反叛”的行为都会被指责为“不孝”。曹雪芹却故意反着来——他塑造的贾宝玉,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绝,斥责读书人为“禄蠹”;林黛玉非但不劝宝玉走上正途,反而与他一同研读《西厢记》;即便是丫鬟晴雯,也敢于直言:“我虽然容貌比别人稍胜一筹,但并无私心私情来勾引你。”
这些所谓的“离经叛道”的情节,实则源于他个人的深刻感悟。他自幼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却经历了家道中落的剧变,目睹了众多“钟鸣鼎食”的家族如何在欲望的驱使下走向毁灭,同时也见证了底层丫鬟、仆役们如何被命运无情地摧毁。《红楼梦》中并未显现出“非黑即白”的极端——王熙凤虽狠辣无情,却对女儿巧姐倾注了真挚的疼爱;贾政虽性格古板,对儿子宝玉却有着几分无奈之情;即便是被称作“反面角色”的赵姨娘,也存在着被压迫的可怜之处。
他的写作态度多么严谨?敦诚在诗中提及他“潜心研读十年,修订五遍”,每当完成一部分内容,便会拿给友人审阅,听取建议,随后不断打磨。在那个没有电脑的年代,修改工作全凭手工抄写,一篇文稿反复修改,墨迹甚至晕染成了一片。他给这部著作取了众多名称:《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等等,最终选定《红楼梦》作为书名。之所以选择这个名字,是因为“红楼”寓意着富贵与繁华,“梦”则暗示着所有事物终将归于虚无——这哪里仅仅是创作一部小说?分明是对人生透彻的洞察,随后用文字为它绘制了一幅“遗照”。
他的“失败”,成了我们读不懂的“成功”
1763年,除夕之夜,曹雪芹不幸离世,享年48岁,或据一说为49岁。彼时,《红楼梦》尚未完结,仅存前八十回的手稿。他离世后,这些手稿辗转于友人之间,历经传抄与散失,直至程伟元与高鹗将其整理并出版成120回的全本,我们方得以一睹这部巨著的完整面貌。
他未曾料想,自己耗尽毕生心血创作的“自传体小说”,竟终成“中国古典文学之巅”。更令人惊讶的是,200多年后,他的名字被镌刻在教科书中、展现于影视剧中,甚至“红学”也演变成了一门深奥的学问。
今日我们研读《红楼梦》,难道仅仅是出于对古典文化的探究目的吗?在我看来,并非如此。曹雪芹描绘的是清代贵族的众生相,然而其中所展现的人性、命运、情感纠葛,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你是否曾遭遇过精心策划却适得其反的境遇?犹如王熙凤,尽管才智过人,最终却因自己的计谋而自食恶果;你是否曾体验过渴望却无法拥有的痛苦?如同宝黛,尽管彼此倾心,却因家族和命运的安排而被迫分离;你是否曾感叹过生命的无常?就像元妃省亲时的欢腾,转瞬间便成为了抄家的导火索。
这些问题,早在两百多年前,曹雪芹就已为我们洞悉。他细腻的笔触向我们揭示:无论多么显赫的家族终将走向衰败,无论多么炽热的爱情终将归于平淡,无论人生多么圆满总会有遗憾存在——然而,这并非消极,反而启示我们学会“珍惜当下”。正如他在书中所写:“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所谓的“真”与“假”,“有”与“无”,实则构成了人生的两种状态,一旦领悟透彻,反而能让人活得更加明白。
不仅是文学上的巅峰,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那是一个除夕之夜,1763年的北京西山,一座破败的庙宇内,一位生活困顿的中年男子完成了他的书稿。他或许并未意识到,他所记录的这些关于家庭琐事和亲情故事的篇章,将永远成为中国人心中的“精神家园”。
今日我们研读《红楼梦》,所感悟的不仅是其中的情节,更是一种即便看穿了生活的真相,依旧对生活怀有热爱的精神。正如曹雪芹所言:“书中尽是荒诞之语,笔下流淌着无尽的辛酸。众人皆言作者痴迷,又有谁能真正领悟其间的深意?”
或许,这正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它不直接指导你“如何生活”,却能在他人的故事中,帮助你洞察自己的生活方式。
下次重读《红楼梦》之际,不妨回想起那位在西山之畔生火的曹雪芹。他所描绘的是他人的,却蕴含着最为真挚的人生哲理。1759年,兆惠,那位以铁血手腕平定新疆的杰出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