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能够主宰自然规律、调节日夜更替、管理万物生长,在《山海经》这部古籍中被描述为拥有千里身躯的创世神灵,名为烛龙。
当科技手段激活上古神话中的“烛龙”,它会有多炫酷?
7月1日,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现代快报记者得知,以《山海经》中的神兽为创作灵感的沉浸式裸眼3D装置艺术展——《山海经之烛龙秘境》,将自7月15日起至10月8日于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展出。这将是中华艺术宫举办的首个数字艺术收费展览,同时也是该系列全球巡展的起点,展览后续还将前往新加坡、迪拜等国际大都市进行巡展。
观众化身探索者乘“宇宙飞船”追龙寻缘
《山海经》收录了诸如饕餮、夔牛、九尾狐、鲲鹏、穷奇、天狗、烛龙等众多上古神兽。在这些神兽中,烛龙更是位列创世神祇。要使《山海经》中对烛龙的描绘与绘画形象化,制作团队投入了长达五年的时间精心雕琢。
制作团队打破常规的展览形式,创新性地推出了“星际启航、迫降探索、追龙寻缘”的剧情线索,让参观者得以扮演“探索者”的角色,通过互动体验揭示隐藏的奥秘。
《山海经之烛龙秘境》的创意总监Zemo透露,在技术层面,他们巧妙地利用了10块高清LED大屏,将这些屏幕拼接成了一处裸眼3D的环形空间,命名为“星际登陆”。当观众置身其中,仿佛乘坐飞船穿越到了一片未知的星域,屏幕之外爆炸的碎片和星体,仿佛能够穿越空间,在你面前迅速掠过。
制作团队攻克了全方位360度的光雕技术空间难题。他表示:“一旦踏入其中,便会感到仿佛被光芒所环绕。在这里,你可以观察到水、空气、雾气、裂缝以及脉冲等元素,它们并非仅仅投射在墙面之上,而是环绕在你的四周流动。”
在制作过程中,烛龙的制作极为细致入微。例如,龙鳞空间中的每一片鳞片,都经历了高精度的建模、精细的打磨、以及上色的处理,最终通过人工精心拼贴而成。这些鳞片采用的是超薄且轻质的合成石材,单块厚度不足1厘米,却具备承重、反光以及防潮耐裂的特性。这既是技术的体现,亦是工艺的结晶。“龙息”空间采用了ETFE材料来模仿神兽的呼吸;“龙眼”则是一个直径达八米的圆形LED穹顶,它构建了一个动态的宇宙。这个宇宙是通过“上百万粒子的动态模拟系统”创作而成的,当你躺下来观赏时,它既仿佛是太阳,又如同深海生物的眼睛。
这种感受难以用言语表达,唯有亲身经历方能体会。Zemo表示,我们希望观众在离开展厅时,能够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这真是前所未见之物。”
上海首展后将开启世界巡展
《山海经》记载,烛龙一旦睁开双眼,四周便现出白昼景象;而当它合上双眸,天地随即陷入黑夜。它轻轻一呼,寒冬便降临;若深吸一口气,炎夏便随之而来。
我们选取了《山海经》中那气势恢宏的创世神“烛龙”,旨在构筑一座将古代神话与未来幻想巧妙融合的神秘时空,以此实现“让中国故事熠熠生辉”的初衷。项目联合创始人DavidLee在发布会上如此阐述。
《山海经之烛龙秘境》这部作品汇聚了来自全球的精英创意和技术力量。其中,既有为NASA项目提供视觉设计的华裔创新者,也有负责策划世界级音乐节的数字化团队,还有《海王2》的技术顾问等专业人士。
7月15日,展览将在中华艺术宫盛大开幕,该展馆占地面积达2000平方米,极具视觉冲击力,巧妙地结合了实景艺术装置、全息投影以及裸眼3D等尖端科技。观众将得以穿梭于星际旋涡,漫步在幻境般的桃林“流界”空间,探寻龙鳞洞穴的奥秘,烛龙的形象将逐步呈现,随手一拍,便有机会留下与神明同框的精彩瞬间。
“数字交互技术不仅是视觉奇观的载体,更是传统文化的转译器。中华艺术宫的党委书记兼执行馆长王一川指出,科技已成为重塑文化体验的关键动力——无论是“互动探险剧情线”还是“多感官沉浸空间”,展览都让那些沉寂的历史在美术馆的空间中焕发生机。依托于这些融合了当代美学与科技展现的独特内容和形式,观众将转变为展览的参与者,他们得以亲手触摸、亲身感知、细细品味这场既混沌又神秘、气势恢宏的视觉盛宴,从而获得在传统美术馆参观过程中难以获得的全新、多元的体验。”
上海成功举办首展之后,《山海经之烛龙秘境》项目将展开全球范围内的巡回展览,目的地包括新加坡、迪拜等地,中国神话的知识产权将借助美术馆这一平台,勇敢地迈向国际舞台。
票务已正式开启,广大观众可在各大知名平台如大麦网、猫眼电影、票星球、抖音、携程旅行、麦淘网以及247等处轻松选购。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胡玉梅/文 钱念秋/摄影 视频
(部分图片由《山海经之烛龙秘境》官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