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吓跑了。
7月2日的午后3点26分,日本吐噶喇列岛遭遇了一次5.5级的地震袭击,震源位于地表下10公里的深度,震感十分剧烈。
日本气象厅迅速声明“不存在海啸威胁”,然而亦着重指出未来数日仍有可能发生余震。实际上,这不过是近期频发的地震活动之一。
日本气象厅公布的数据表明,从6月21日早上8点开始,到7月2日下午4点为止,该地区共记录到911次有感的地震事件。
对于当地居民而言,这或许只是日常的“常态”;然而,对于外来游客来说,这却变成了“出行限制”。
特别是这些地震频繁发生在鹿儿岛、奄美大岛等地区,而这些地方恰恰是海外游客特别喜爱的南部偏远岛屿度假胜地。
于是,不出所料,取消潮、改签潮开始了。
尤为加剧了局面的复杂性,一则“漫画预言”正悄无声息地变成了击垮游客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日本漫画家龙贵凉早在年初就画出一幅预言图:
起初仅是网络上的传闻,然而随着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广泛传播,迅速引发了游客们对传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从而出现了众多游客宁愿相信传闻为真的心理变化。
游客纷纷离境,不少日本本土居民亦因预言而心绪不宁,他们已准备好应急物资,并时刻关注着每一次地震的通报。
数据是最真实的反映。
根据Bloomberg Intelligence和ForwardKeys的数据显示,在夏季旅游旺季,日本南部地区的旅游预订量出现了显著下滑。
特别是对于香港市场而言,前往日本的航班预订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了50%,而在6月底至7月初的这段时间内,预订量更是急剧减少了83%。
台湾及韩国游客的预订数量同样出现显著下降,导致不少旅行社不得不临时取消或更改其南部旅游路线。
鸟取县某酒店的管理者表示,来自香港的客房预订量同比去年下降了超过一半,他们解释道:“并非没有人愿意前来,只是大家普遍感到担忧。”
大湾区航空等航空公司已对航班安排作出调整,其中部分航线已暂停服务;同时,岛屿上的民宿和渡轮的运营也遭遇了旅客数量的显著减少,进入了所谓的“空窗期”。
对于日本旅游业来说,这是“重击”。
需明白,历经三年疫情的严重打击,2025年本应是全面复苏的关键时刻。
夏季的旅游旺季历来依靠港澳台、韩国、东南亚等地短途国际游客的支撑,然而,如今这些原本的主力游客群体纷纷减缓了脚步,导致众多中小旅游从业者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面对这一波心理海啸,日本政府迅速行动。
气象部门接连发布声明澄清,明确指出目前并无迹象表明将发生大规模地震或海啸,7月2日发生的地震仅是“正常现象”。当地政府迅速启动了安全隐患排查,确保了临时避难所的物资储备充足,灾害应对应用程序再次成为热门话题,而且连鹿儿岛、宫崎等地的海啸预警系统也进行了低调的测试。
然而,效果有限。
这次所遭受的损害并非基础设施,而是那份珍贵的“信任”。游客们口中的“科学宣称安全,但内心却感到不安”正是他们最真实的感受。
防灾演练也好,App推送的消息也罢,似乎都无法与那则“预言”以及实际地震带来的强烈震感相比拟。
地震并非罕见现象,日本对此亦有所防备。然而,一旦“自然灾害的威胁”与“公众的恐慌情绪”交织在一起,即便是原本稳固的旅游信心也开始动摇。
不禁令人发出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