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桥GUILIN CULTURAL
桂林故事
桂林老房子系列42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回顾了桂林第二家五星级酒店——帝苑酒店的历史演变。该酒店亦诞生于那个“各行各业建宾馆,方方面面搞旅游”的80年代。那时,桂林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通过引进外资,实现了旅游业的飞跃式进步。
我们同样指出,在众多外资企业中,港资当时扮演了主导角色,诸如帝苑酒店等众多桂林市民熟知的宾馆饭店均受到了港资的投资。与此同时,日资在桂林同样表现活跃,1987年,位于榕湖南路的桂林市首家中日合资的涉外宾馆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它就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桂林宾馆。
如今的桂林宾馆。 记者苏展 摄
中日合资,美式管理
前文所述,1979年,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彼时,我国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对资金和技术的需求尤为强烈。在这一时期,“合资潮”这一概念逐渐被众多行业所熟知并广泛应用。起初,众多外国资本对中国的态度较为谨慎,不敢贸然进入中国市场进行投资与合作。因此,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香港作为我国的亲密伙伴,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推动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门户。在这一过程中,涌入内地的外资中,香港资本占据了绝对优势,其占比高达80%。在桂林的旅游住宿业中,这一现象亦然显著,回顾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桂林所建成的众多知名大型宾馆、酒店,其中大部分都可见到香港资本的影子。
除了港资企业的参与,还有另一股势力对桂林在那个时期的经济发展贡献显著,这股力量便是日资。在之前的篇章中,我们多次提及,早在改革开放前的1973年,桂林便已成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旅游的城市之一。可以说,桂林在“开放”的道路上,无论是“国际交流”还是“涉外合作”,都已摆脱了初学者的身份,走在同行的最前沿。自1979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桂林迅速启动了国际友好城市交流项目。同年10月1日,桂林便与日本熊本市正式建立了双边友好城市联系。自此,桂林与日本之间的国际友好城市交往愈发活跃,合作形式也从起初的双边扩展至多边。合作领域也不断拓宽,从最初的政经领域延伸至文化、教育、旅游、人才交流、体育、城市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1986年,桂林正处在各行各业大兴宾馆建设、各方各面积极发展旅游的繁荣时期。同年2月28日,桂林市市长郑义接待了日本“微笑堂”株式会社的副董事长林瑞荣。在此次会见中,双方主要围绕一个议题展开讨论,即共同投资建设一座具有涉外功能的宾馆。
桂林与熊本正处于如胶似漆的亲密关系,双方一拍即合,迅速决定共同投资建设宾馆。翌年5月1日,位于榕湖南路的假日桂林宾馆正式开业,这家宾馆是由桂林市旅游局与日本熊本市微笑堂株式会社共同出资近1300万美元所建,它就是现今的桂林宾馆。
假日桂林宾馆占地面积超过84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2.6万平方米。其主楼采用红顶白墙的设计,呈弧形,共九层高,内部设有标准客房、套房以及豪华套房共259间。该宾馆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华民族的特色,同时兼顾了外国游客的生活习惯。宾馆内设有中式和西式餐厅,以及邮政服务、商场、酒吧、咖啡厅、娱乐室和保健室等多种服务设施。
开业初期,之所以命名为假日桂林宾馆而非单纯的桂林宾馆,关键在于当时聘请了美国假日酒店管理集团来负责其运营管理,这一做法与先前合资的文华大饭店引进美国喜来登亚太管理公司进行管理的情形颇为相似,二者均采取了“国际化”的发展策略。
早期桂林宾馆。 记者苏展 翻拍
首开先例:合资宾馆设党务办公室
美国假日酒店集团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业务网络,其足迹遍布超过五十个国家,并管理着超过一千七百家酒店。自1983年起,该集团在中国市场展开业务,首家接管管理的酒店为北京丽都饭店,而假日桂林宾馆则成为该集团在中国运营的第七家酒店。
文华大饭店引进“喜来登”,假日桂林宾馆引入“假日”,这些举措均显现出桂林旅游住宿业在开放初期对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强烈渴望。在当时,合资不仅仅是为了缓解资金压力,从长远角度考量,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良机。假日桂林宾馆,作为中日合资企业,采纳了美方的管理模式。这一举措,对于我国学习外国现代化饭店管理经验、采纳优质服务方法,及时通过其信息系统掌握全球旅游市场的最新动态,以及培养干部提升旅游饭店整体管理水平,都具有极其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尽管国际上存在众多值得我国借鉴的管理经验和优质服务方法,但这些经验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吸收,然而,当时外国人对我国国情以及桂林市的实际情况了解有限,这在合作过程中导致了不少冲突。在此情况下,我国人员在尊重对方管理权限的同时,并未盲目服从,而是坚守原则。对于涉及原则的问题,我们总是坚持理性争辩,绝不妥协,直至实现目标。当时,在宾馆内设立党务办公室的相关事宜,管理方认为这与宾馆的日常运营关联性较小,因此不赞同建立这样的机构。中国领导层多次向相关方阐述我国的基本国情,强调国家在制定方针政策时,如合资企业的相关法律,必须遵循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们认为,对员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是党的责任所在,而宾馆的优劣也与党的活动密切相关……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据理力争,最终成功设立了党务办公室。
在桂林市的合资旅游宾馆内设立党务办公室,此举开创了公开独立活动的先河。桂林市委组织部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尽管宾馆内党员总数仅有三十名,却特别批准成立了党总支。当时,中方员工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和口号是:为将桂林宾馆打造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一流饭店,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早期桂林宾馆大堂。 记者苏展 翻拍
我们也应有自己的‘假日’和‘喜来登’”
宾馆初创之际,其功能较为单一,定位为三星级住宿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宾馆逐步提升自身品质,对游泳池、歌舞厅、健康中心以及商务中心等共计13项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这些改造使得宾馆在餐饮、住宿、购物和娱乐等方面实现了全面发展,功能日益完善。最终,在1992年,桂林宾馆获得了国家旅游局的认可,成功晋升为四星级酒店。
拓展与外界的经济和技术往来,借鉴国外在科学技术和管理领域的先进成果,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动向。假日酒店管理集团为桂林宾馆量身打造了一套标准化的国际酒店管理模式,包括科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引入了前沿的管理理念与技巧,从而颠覆了我国以往陈旧的管理模式,尤其是那些根深蒂固的关系网络,让宾馆自开业起便与世界旅游市场紧密相连。假日酒店集团当时遍布全球50余国,旗下或直接管理着近两千家酒店,这些酒店之间能够实现网络互联,相互推广,从而为桂林宾馆搭建了一个庞大的销售网络,使得宾馆在短时间内便在国际上赢得了相当的知名度。假日酒店管理集团的管理层展现了极高的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这不仅为中籍员工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还培育了众多酒店管理领域的专业人才,为桂林宾馆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邀请外国酒店集团负责宾馆运营的同时,也需承担相应的学习成本,桂林宾馆在委托美国假日集团管理长达12年的时间里,累计支付了大约6000万元的管理费用。当时的桂林宾馆董事长阎昆生不禁感叹:“我们酒店里的众多员工都拥有大学本科乃至‘博士后’的学历,我们理应打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假日’和‘喜来登’,创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酒店管理集团。”
阎昆生董事长大力推动下,面对桂林酒店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桂林宾馆实施了“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继续与假日酒店集团合作,有效管理酒店业务,另一方面则着手将所学经验灵活运用,努力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于是,桂林新思达酒店管理公司于1995年应运而生。成立伊始,便迅速与浙江萧山国际大酒店达成管理合作协议。紧接着,公司又陆续与湖南湘潭岚园大酒店、湖北武汉国宾大酒店、广西柳州京都宾馆、浙江杭州天杭大酒店、柳州丽晶酒店等达成管理合同。在此过程中,公司共选拔了50余名业务精英前往各酒店应聘管理职位。1999年年末,桂林宾馆与假日酒店管理集团之间的管理合约到期,经过深思熟虑,双方决定不再续签,转而选择聘请桂林新思达酒店管理公司来接管。从此,桂林宾馆与“假日”品牌挥手作别,开启了从国际标准向桂林特色转型的征程。
桂林宾馆在桂林旅游业中享有极高的美誉。1998年,该宾馆在广西举办的“优质文明服务杯”竞赛中一举夺得银杯奖。继1994年荣获“全国最佳星级饭店”称号之后,同年又荣膺“全国百优星级饭店”荣誉;从1995年到1999年,连续五年被评选为“广西十佳星级饭店”。在2001年,桂林宾馆成功获得了ISO9001和ISO14001的质量与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从而成为广西地区首家荣获国际ISO认证的五星级酒店。
桂林宾馆荣获这些荣誉,离不开其管理团队对时局的精准把握,对市场经济的敏锐洞察,以及对经营管理的精湛技艺。至今,这家历史悠久的老牌酒店,依旧秉持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风貌,即便岁月流转,也依旧充满活力。
早期桂林宾馆的客房。 记者苏展 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