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中共舟山市委宣传部、浙江海洋大学以及舟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并得到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与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学术支持的“溯源与承流:舟山渔民画艺术1983—2024文献与作品展”,在浙江省文化会堂(浙江展览馆)隆重开幕。此次展览由浙江省文化会堂(浙江展览馆)、舟山市教育学院、舟山市美术家协会和舟山渔民画协会共同承办。
开幕式现场
在开幕式上,舟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杨亚儿、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敏杰、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主任王雪峰以及舟山渔民画协会会长朱国安依次发表了讲话。原舟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钱军正式宣布展览的启动。整个开幕式由舟山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陈晟担任主持。
开幕式嘉宾合影
本次展览呈现了舟山渔民画从1983年到2024年历经四个阶段的80幅杰出画作。这些阶段包括:1983年的初创时期,1984年至1999年的成熟阶段,2000年至2016年的成长阶段,以及2017年至2024年的成长阶段,其中聚焦于乡村振兴。渔民画作的形成,在语言表达上融合了多种元素,吸纳并继承了东方与西方民间艺术中的年画、布堆画、剪纸等多种艺术技巧。在形象塑造方面,渔民画运用平面的意象手法来描绘所表现的对象。渔民在色彩的运用上,延续了民间艺术中那些灿烂耀眼的色彩表现手法,这得益于民间艺术家们利用鲜明的色彩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注入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并且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传达出他们内心坦率且丰富的情感。
展览现场
王雪峰指出,舟山渔民画作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农民画相较,在艺术表达上既存在共性,又展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首先,舟山渔民画家得益于辽阔的海洋,拥有无尽的创作灵感;这种灵感不仅体现在作品中对海洋文化的突出表现,还反映在画家们统一而多样的艺术语言上。海洋孕育出的万物,正是激发他们多样艺术表现力的源泉。其次,舟山渔民画家受大海的熏陶,成功打造出独特的海洋色彩体系,在色彩丰富的渔民画作中,尤其是冷色调与黑白色调的交织,还有海洋蓝与太阳红的鲜明对比,使得观赏者能够迅速捕捉到海洋色彩的独特魅力。再者,海洋的变幻无常在渔民画中变成了生动的节奏和韵律,每一幅作品都宛如一首诗,一首歌,赞颂着大海的宏伟与宽广。舟山渔民画历经数代人的不懈追求与钻研,成功地将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语言相结合,进而成为舟山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象征,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展览现场
展览开幕之际,王敏杰主持的座谈会亦同步举办。与会者包括来自北京与浙江的学者及嘉宾,他们围绕渔民画的发展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此同时,天津杨柳青画社推出的同名文献集亦在展览中展出。该文献集以“溯源承流”为核心主题,全面展示了舟山渔民画艺术四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与创作成果,并将为舟山渔民画艺术的未来发展指引方向。
座谈会现场
据悉,展览将展出至7月2日。
部分展出作品欣赏
第一阶段1983(诞生)
戴君芬《绿岛》125cm×115cm 1983年
朱松祥《大网头》62cm×155cm 1983年
第二阶段1984—1999(稳固、成熟)
董凯云《海姑娘》123cm×156cm 1987年
俞慧娣《摇橹歌》118cm×168cm 1987年
第三阶段2000—2016(发展:产业化阶段)
梁银娣《海岛石屋》58cm×58cm 2002年
宋敏芳 《中国旗袍》65cm×70cm 2009年
徐重芳《渔家乐之二》66cm×114cm 2012年
第四阶段2017—2024(发展:乡村振兴阶段)
郑红飞《渔之歌》200cm×200cm 2019年
朱国安《船坞》65cm×67cm 2020年
包凤佴《海潮涌绿电生》123cm×112cm 2024年
俞舟波《金色年华》180cm×182 2024年
王玲玲《休闲的午后》65cm×68cm 2025年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