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草
十七岁那年,我加入了云南交响乐团,成为了一名长笛演奏者。我的首次亮相,是在严良堃老师执棒下的《黄河大合唱》。尽管自幼便耳熟能详“风在吼,马在叫”,但这却是首次聆听这部作品的完整版。那次的震撼与感动,至今仍历历在目。自那以后,我与“黄河”之间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约莫三十年前,我初次以指挥者的角色登上了《黄河大合唱》的舞台,至今已累计超过百场演出。其中最具意义的一次,当属2015年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那时,我担任中国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见证了92岁的严良堃老师完成了他人生中最后一场《黄河大合唱》的指挥。在全场观众的注视下,他将手中的指挥棒递给了我。那瞬间,我内心充满了激动,同时也感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是我尊敬的导师,早年曾受教于冼星海先生,这不仅代表了一种责任的传递,更象征着一种精神与信仰的延续。
尽管我对《黄河大合唱》的旋律早已耳熟能详,然而每次演出后,我总能体会到新的感悟,并对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进行深思熟虑,力求在传承这一经典的同时,注入新的诠释。艺术作品的升华往往源自于无数次的反复演绎。《黄河大合唱》所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其结构,这部作品由八个乐章构成,是一部庞大的交响组曲。若无法妥善把握整体结构,音乐便会显得松散无力。近年来,我持续对“黄河”的构造进行探究,并深思如何在广为人知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之后,将第八乐章,即结构最为繁复的《怒吼吧 黄河》引领至新的高潮。此外,还需精准把握音乐风格。有人认为,《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运用整个中国的音乐元素所创作。作品融合了众多风格,诸如山西的民歌、陕北的旋律、船夫的号子,还有琵琶、三弦等民族乐器。要在作品中充分展现南北音乐的不同风格,同时确保整体风格的一致性,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黄河大合唱》诞生于烽火连天的岁月,自问世以来便传唱于华夏大地,历经80余载依旧魅力不减。这部经典之作的魅力与内涵与时俱进,其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相辅相成。在战争时期,《黄河大合唱》汇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中华民族抵抗外敌;时至今日,它仍旧激荡人心,鼓舞着我们在各个领域奋发向前,传递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动力。
在2019年,《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带领中国交响乐团进行了唱片录制,借助现代音响技术,将这一民族经典保存下来。如今,我们即将启动新的唱片录制项目,旨在数字时代向全球讲述黄河的故事。
我曾是演奏“黄河”的乐手,在合唱团中高唱“黄河”,继而登上指挥台演绎“黄河”,并为学生们讲授关于“黄河”的思政课程……这部作品已深植于我的身心,我深感荣幸。要深入理解《黄河大合唱》的历史渊源,在专业领域持续深入研究,并在舞台表演中不断精进,才能更有效地传承这部作品,传递其精神力量。我将继续以冼星海等杰出前辈为楷模,致力于展现更多中华民族的传世佳作。
本篇报道由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及中国交响乐团的荣誉首席指挥共同撰写,记者管璇悦负责采访与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02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