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千万载的精心雕琢,大自然为每一种生命都注入了独有的色彩。特别是众多鸟类,它们天生就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眼妆”。为此,我们特邀了一位精通美妆的作者,以色彩斑斓的动物为灵感源泉,创作了一系列别具一格的眼妆设计。这些作品巧妙地将鸟类先天的眼妆特色、海蛞蝓丰富的配色经验以及跳蛛求偶时腹部图案,转化为一幅幅眼角间的美丽风景。
哪款眼妆你最爱呢?
蓝马岛鹃
我愿意把鸟类誉为动物王国中最擅长描绘眼妆的高手。它们的每一笔,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晕染的边界,都足以与专业的化妆博主相媲美。
蓝马岛鹃(Coua caerulea)这一物种对蓝色运用得可谓是炉火纯青,我依照它的色彩搭配绘制的妆容,竟然让我自己都感到十分惊艳!
那鲜亮的蓝马岛鹃,或许大家对它并不太了解,它栖息在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岛上,与那些每日高声呼唤“割麦割谷”的四声杜鹃,均隶属于杜鹃科。
这种同色系的深浅渐变蓝既显得清新又颇具档次,毫无俗气之感,而且其包裹式的造型恰好是近期重新流行的“截断式”设计,再加上覆盖整个下眼睑的亮丽宝蓝色,眼妆的层次感顿时变得更加丰富。
个人认为,其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便是广泛采用的“灰蓝色”底色处理。
由于它的亮度并不那么高,因此它不仅能增强轮廓的深度,还能使后续叠加的色彩更加鲜明和突出。对于那些想要尝试截断式眼妆的女士们来说,这一基本步骤是必须做到位的。
其实,不仅仅是蓝马岛鹃,马达加斯加的杜鹃各个都是美妆高手!
锈喉马岛鹃,学名Coua cursor,其图片由Francesco Veronesi在Wikimedia Commons上提供。
大马岛鹃,学名为Coua gigas,其影像由摄影师danielguip在Flickr上分享。
凤头马岛鹃(Coua cristata),这一物种,在社交媒体平台pinterest上,受到了广泛关注。
杜鹃科鸟类因巢寄生行为而著称,然而马岛的杜鹃却展现出更为“仁慈”的一面,它们不仅自行搭建巢穴、孵化蛋、养育幼鸟,与四声杜鹃、大杜鹃将抚养子女的任务转嫁给其他鸟类的行为截然不同。
蛇鹫
前面刚夸完蓝马岛鹃,这后面就紧接着跟上来一个
蛇鹫,被誉为“大师级”的存在,其形象宛若“花魁”,既带有冷艳之姿,又不失一股霸气。
蛇鹫是鹰形目蛇鹫科中唯一的物种,栖息于非洲撒哈拉以南的辽阔草原地带。这种鸟类以捕蛇为生,同时也以兔子、青蛙、昆虫等小型动物为食。它们还有一个别称,叫做秘书鸟,据说其头部后方的羽毛形状,颇似秘书将羽毛笔置于耳畔的姿态。
这位女士的眼影色彩鲜明且浓重,睫毛同样修长且卷翘,仅是随意一瞥,便能感受到她那充满诱惑与娇媚的千般风情,真是让人羡慕不已!
其眼部妆容呈现出一种“截断式”的视觉效果,宽阔的冷灰色调包围着明亮的暖和橘红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宛如观看一部黑白电视,瞬间升级为高清彩色电视的体验。
此外,我运用了渐变叠加的绘画技巧来处理内部的截断部分,这种技法相较于直接涂抹单一颜色要复杂一些,但在色彩的渐变处理上,效果却非常令人赞叹。
为了更好地模仿蛇鹫的外观,我在选择睫毛方面也是格外小心,最终选择了“小恶魔”款假睫毛。这种假睫毛的特点是长短相接,形成一簇簇的形状,佩戴起来非常容易上手,而且它还能将双眼的放大效果提升至两倍之多!
蛇鹫拥有修长且翘起的睫毛,让人不禁心生艳羡。不仅如此,它们的身体细长,腿脚修长,宛如超模的身材。或许正是这种独特的外貌,使得它们成为了苏丹共和国国徽上的图案。
拥有修长腿部的蛇鹫 | Dominic Sherony 拍摄于 Wikimedia Commons
这种属于鹰形目的生物,与一般老鹰不同,它并不常在空中翱翔,反而更偏爱用那修长的腿在草地上进行长距离的行走,一天之内甚至能行进至20公里的距离。尽管它以行走见长,但在需要飞翔的时刻,它同样能展现出出色的飞行能力。
西班牙披肩海蛞蝓
海蛞蝓,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特殊生物,其形态与无壳蜗牛相似,种类繁多,有的在海面上自由漂浮,有的则潜居海底。其中,小海兔因其可爱的外表而广为人知,堪称海蛞蝓中的佼佼者。
碎毛盘海蛞蝓,学名Jorunna parva,其图片由源実宇多田在flickr上发布。
海蛞蝓的色彩搭配相当独特,然而,西班牙披肩海蛞蝓却无疑是时尚界的热门宠儿,其紫与橘的搭配组合,堪称备受欢迎的时尚经典。
尽管第一眼看上去它们似乎毫无瓜葛,甚至带有一丝灾难色彩,然而这种极具冲击力的搭配,一旦恰到好处,便能带来令人眼前一亮的强烈视觉震撼。
尤其是它们彼此交织的部位,简直充满了夕阳余晖的意境,浓郁之中透露出一种绝美的感觉,那种令人无法移开视线的吸引力。
在具体的眼妆部分,我这一次主要运用了段式拼接的设计手法,将橘色置于前方,紫色位于其后,如此设计在晕染时能更好地实现过渡,且与西班牙海蛞蝓的色泽特征更为契合。
对了,那前半部分并非直接涂抹橘色,我首先使用了较为浅淡的暖橙色,然后在其上叠加了一种更加浓烈且带有金色闪粉的橘红色,这样处理不仅能够增强眼窝的深邃感,同时也能让整个眼妆显得更加璀璨夺目。
西班牙披肩海蛞蝓,学名为Flabellinopsis iodinea,是裸腮类生物。它们依赖背部显著突出的鳃羽进行呼吸。在其背部,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橙色的微小“触角”,这些实际上是它们暴露在外的腮,负责吸收氧气。此外,这些腮还延伸至消化系统。
西班牙产的海蛞蝓披肩,由Magnus Kjærgaard拍摄,图片存于Wikimedia Commons。
这种鲜明对比色彩的来源是一种名为虾青素的类胡萝卜素,它正是虾和蟹在烹煮后呈现红色的关键。在西班牙披肩海蛞蝓的体内,虾青素以三种形态共存,从而造就了三种不同的色彩:紫色的躯体、橙色的鳃翼,以及一对鲜艳的猩红色触角。
它们的背部那鲜艳的橙色警示着捕食者——我体内含有毒素,味道不佳,请迅速远离,退后,再退后!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通常在海面上随波逐流,其生活方式依赖于捕食剧毒的水母。其一面呈现蓝色,与海水色调相融,令海上的捕食者难以察觉;而另一面则是银灰色,与海底反射的天空光线相协调,使得水中的捕食者亦难以发现。
朝向海底是灰色的|seaslugforum.net
这种海蛞蝓,从其名至其形,都弥漫着一种超凡脱俗的仙气,观之令人觉得仿佛不属于现实世界的生物,果然大自然的创造力堪称神奇无比!
这件衣服整体呈现一种较深的海蓝色调,让人不禁想象,若是将之制成衣物并穿戴于身,那颜色必定能衬托出肌肤的洁白。
在绘制眼妆的过程中,我将主色调集中在眼头区域,随着接近眼尾,色彩逐渐变淡,从而打造出一种由深至浅的扩散渐变效果。接着,我用带有较多亮片的珠光眼影轻轻扫在眼皮上,这样就能呈现出类似大海波光粼粼的迷人景象啦~
事实表明,眼影的基底颜色越深,叠加的闪亮产品便会更加突出,特别是在明亮灯光的照耀下,几乎能让人眼花缭乱,若是在夜店或现场音乐会上如此化妆,必定会格外引人瞩目。
孔雀跳蛛
孔雀跳蛛,这位久负盛名的网络红人,隶属于跳蛛科。在蜘蛛家族中,跳蛛的物种数量位居首位,它们不织网,而是依靠跳跃来捕食猎物。在跳跃过程中,为了确保安全,它们会从尾部释放出长长的蛛丝,这就像攀岩者使用的安全绳一般。
跳蛛也是视力最好的节肢动物,有4对眼睛,中间那对格外大。
以跳蛛为蓝本的卡通角色“Lucas the Spider”变得十分可爱,| Joshua Slice / Wikimedia Commons。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孔雀跳蛛中的一种——华丽马拉蛛(Maratus speciosus),其外观仿佛披着一张迷你面具,流露出浓厚的艺术感,让人不禁多看几眼,甚至觉得它显得格外可爱。
这种装饰华丽的“小面具”仅存在于雄性个体的腹部,其作用在于吸引雌性,与雄性孔雀的尾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跳珠在求爱时,会模仿孔雀开屏的姿态,将腹部挺起,并抬起第三对附肢,随之展开一场活泼的求爱舞蹈。
谈及孔雀跳蛛的色泽搭配,其色彩搭配颇为独特,采用了相互补充的橙色调与蓝调,这两种颜色相融合,在视觉上能产生鲜明的对比效果,进而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由于色彩的鲜明性已经足够引人注目,因此在进行化妆时,我并未过多使用线条勾勒或晕染手法,仅仅是进行了基础的平涂处理。
之后,对眼头进行亮蓝色突出处理,这不仅能够有效缩短眼距,还能使眼妆更加引人注目,增添一抹独特的记忆点。
巴黎翠凤蝶
巴黎翠凤蝶,学名为Papilio paris,隶属于凤蝶科。尽管其名中包含“巴黎”二字,但实则该物种源自我国,而在法国巴黎并无其存在的记录。当命名者卡尔·林奈,被誉为现代分类学的奠基人,首次目睹这种蝴蝶时,他发现其翅膀上的绿色与一种剧毒化合物——巴黎绿极为相似,因此赋予了它“paris”这一种加词。
巴黎翠凤蝶,由Charles Lam拍摄,收录于Wikimedia Commons图库。
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巴黎翠凤蝶的时候就被它后翅那
那两处薄荷蓝的印记真是引人注目,美得令人赞叹!特别是在那片偏暗的墨绿色调的衬托下,它们的存在显得尤为突出。
除此之外,在其后翅部位,还分布着一对特殊的斑纹,这些斑纹旨在迷惑捕食者;它们恰好能成为本次妆容的点睛之笔。
实际上,绿色系列的妆容在现今颇为流行,低饱和度的给人以清爽之感,而高饱和度的则带来复古的韵味,总之,无论是咸是甜,各具其独特的魅力。
我参照蝴蝶的天然色彩,精心绘制了一道简洁的晕染过渡,在上眼皮的前中部以及下眼睑的后部约三分之二区域,我使用了较为浅淡的青苹果绿,这样的处理使得整体妆容显得格外清新。
以带有淡淡荧光效果的翠蓝色,采用包裹式的晕染技巧,巧妙地涂抹于眼头,使得眼妆整体显得格外别致与出众。
给大家提个建议,对于这类过于明亮的色彩,我们并非不能使用,也并非只能将其涂抹于眼部,实际上,将它们点缀在眼角或是下眼睑处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同时这样做还能有效防止眼部显得臃肿或脏乱。
这样一来,很多看似不常用的眼影色就都能被二次利用起来了!
画不完,根本花不完
大自然的色彩斑斓多姿,令人惋惜我们仅有双眸。诸多动物与植物虽已纳入我们的选择范畴,却实在难以一一描绘。有兴趣的朋友们不妨也来尝试一番!
山羚宝宝|San Diego Zoo
缨冠蜂鸟|Paul Tavares
新几内亚的极乐鸟,由gailhampshire在Wikimedia Commons上拍摄。
蜂兰,由Hans Hillewaert拍摄,收录在维基媒体共享资源库中。
显微镜下的海生硅藻|NOAA / wiki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