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唯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河池,非遗瑰宝究竟有多牛?

河池,作为我国广受欢迎的少数派旅游胜地、广西境内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不仅坐拥着丰富的自然山水景观,还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河池已拥有1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国字号”非遗项目数量在广西位居首位。

铜鼓文化、民俗节庆、民间文艺、民族服饰,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河池人民智慧的体现,它们生动地记录了这片土地的历史。河池通过多样化的途径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使得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保护的同时得以利用,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愈发璀璨夺目。

1. 刘三姐歌谣

在2006年5月,刘三姐的民间歌谣成功入选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之一。

广西如今歌潮涌动,皆因三姐口授心传。刘三姐在广西民间被誉为“歌仙”,河池宜州是她歌谣流传最盛之地,公认为其故里。她的歌谣以歌声为诗,民族特色鲜明,传承完整,种类繁多,传播之广,不仅在国内,更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彰显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生机与魅力。

2. 壮族蚂节

在2006年5月,这一壮族的传统节日——蚂节,光荣地被纳入了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名单之中。

壮族的传统节日——蚂节,亦称蛙婆节或青蛙节,主要在河池市的东兰县、南丹县、天峨县等红水河流域周边的壮族村落中盛行。村民们通过祭祀蚂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人畜安康。这个节日通常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持续到二月初二,不同地区的庆祝时间略有差异。在节日期间,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以祭祀蚂作为主要活动,他们敲锣打鼓,邀请各地的歌友,欢聚一堂,歌声回荡在田野之间。

3. 毛南族肥套

在2006年5月,毛南族的肥套技艺荣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殊荣,并被正式收录至第一批代表性项目名录之中。

“肥套”作为毛南族进行还愿等仪式的总称,在明清时期广为流传。最初,毛南族通过傩祭仪式来敬奉天地和自然界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仪式逐渐融入了毛南族的口头文学、山歌、戏剧、舞蹈、音乐以及打击乐等多种艺术形式,成为了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民俗活动。毛南族的肥套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其主要的呈现方式包括傩歌、傩舞、傩戏、傩乐、傩故事(口头传说)以及傩面具雕刻等。

4. 仫佬族依饭节

在2006年5月,仫佬族的依饭节荣幸地被收录进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名单之中。

仫佬族的节日“依饭节”,亦称“喜乐愿”或“依饭公爷”,象征着对祖先的感恩与祈愿。该族每隔十年,在农历立冬之际挑选良辰吉日,以“冬”为时间单位,于各自宗族祠堂内举办一场庄严而神圣的庆典,以此进行对祖先的虔诚祭拜。整个庆典持续整整一天一夜,包含安坛、请圣、点牲、劝圣、唱牛哥、合兵和送圣等七个环节。在节日的欢庆日子里,整个村庄洋溢着喜悦的气氛,男女老少齐声欢唱,共同庆祝着硕果累累的丰收,沉浸在欢乐之中,互致美好的祝愿,期盼来年庄稼大丰收,牲畜繁荣昌盛。

5. 瑶族服饰

在2006年5月,瑶族的服饰成功跻身于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名单之中。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丹白裤瑶族服饰在众多瑶族服饰中独树一帜,包括男装与女装两大类。男性白裤瑶的便服采用蓝黑色立领对襟设计,胸前装饰有鸡仔花图案,裤子以白色布料制成,裤长略过膝盖,裤脚以黑色布料镶边。女性白裤瑶的夏装上衣由两块方布拼接而成,正面为纯黑色布料,背面则通过染色和刺绣工艺形成各式图案;而冬装上衣通常为右衽款式,袖口处无纽扣设计。无论春夏,她总是穿着一件蓝色的及膝百褶裙,裙身以树液绘制的图案装饰,形成三个环绕的环状,裙摆则用红色无纺蚕丝精心镶边。这套服饰的上衣和裙子均运用了一种独特的树液染色工艺。

6. 壮族铜鼓习俗

在2006年5月,这一传统习俗——壮族铜鼓文化——荣获殊荣,成功跻身于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壮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不仅敲击、收藏铜鼓,还从事铸造铜鼓的活动,这些行为共同构成了他们丰富的铜鼓崇拜信仰体系。

铜鼓作为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所使用的打击乐器之一,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其根源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最初的设计灵感源自于炊事用的铜釜。如今,壮族铜鼓的习俗主要在红水河流域一带流传,特别是河池市东兰县、天峨县、南丹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凤山县、大化瑶族自治县以及百色市田林县、隆林各族自治县、西林县等壮族聚居区,这些地区成为其分布的集中地。

7. 密洛陀

2011年5月,密洛陀项目荣幸地被纳入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名录之中。

_广西非遗项目有哪些_广西非遗产文化

密洛陀,一首在都安、巴马等瑶族聚居区流传的布努瑶创世古歌,详细描绘了密洛陀的诞生,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万物的起源,以及治理大地山河、战胜自然灾害、与妖魔怪兽的斗争,族性分离和宗族延续,密洛陀的寿命与离世,族内外的矛盾与冲突,以及本族迁徙的原因和过程等重大事件。它热情赞颂了布努瑶始祖母密洛陀的辉煌成就。

8. 竹编(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

2011年5月,一项名为竹编(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的传统技艺,成功被纳入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名单之中。

毛南族称之为“顶卡花”的花竹帽,其底部的编织图案寓意着吉祥与幸福,不仅是毛南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意的信物,也是新娘出嫁时不可或缺的嫁妆,被誉为毛南族的“族宝”。这种帽子的基本结构是平面与圆锥体的结合,编织的篾纹以五角星为核心,周围则以六角形环绕交织,形成辐射状的结构。完成编织并定型后,还需用优质的桐油炼膏进行涂刷处理。其帽形大方,花纹美观,结实耐用。

9. 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

2014年11月,南丹的“勤泽格拉”荣幸地被收录进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之中。

“勤泽格拉”这一名称源自白裤瑶语,是对“打老猴”这一动作的音译,同时因其舞蹈中常伴有铜鼓的伴奏,故又称“铜鼓舞”。在南丹地区,瑶族人民对这种舞蹈情有独钟,它起源于白裤瑶族的葬礼仪式,是瑶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中积累的文化精髓。舞蹈中所蕴含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了白裤瑶族的历史、文化、民俗以及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的深刻内涵。

10. 仫佬族古歌

2021年5月,仫佬族的古老歌谣成功跻身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代表性项目之一。

仫佬族古歌起源于元末明初,它汇聚了仫佬族人民在生产与生活中传唱的民歌,堪称仫佬族民间文学的瑰宝。这种古歌主要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流传,节假日期间,村民们会聚集在歌坡对歌,而在传统的歌坛上,它们也被代代传唱。这些古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和艺术价值。

11. 壮族打扁担

在2021年5月,这一传统技艺——壮族打扁担——光荣地被收录进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名单之中。

壮族人民以打扁担为乐,此舞名为“打鲁列”,起源于田间劳作,流传于当地。闲暇时、节日里,众人互相教授舞蹈技巧。不论男女老少,皆在屋檐下、广场上、晒谷坪上欢快地跳起扁担舞,此舞深受壮族人民的喜爱。

12. 瑶族祝著节

在2021年5月,瑶族的祝著节成功被纳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名单之中。

祝著节亦称达努节、祖娘节、二九节或瑶年,是广西都安、巴马、大化、马山、平果、隆安等地布努瑶族最为盛大的传统庆典,自宋代起一直传承至今。该节日以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作为庆祝的正式日子。通常情况下,它每年举办一次,但也有时候会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庆祝活动通常持续三天。庆祝节日的活动主要包括敲击铜鼓,同时还有吟唱祖先之歌、进行对歌比赛、点燃冲天炮、玩陀螺、斗画眉鸟、举行赛马、射箭等一系列具有民间特色的文娱和体育活动。

13. 敬老习俗(壮族补粮敬老习俗)

在2021年5月,这一独特的壮族补粮敬老传统成功获评,并被正式纳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名单之中。

在壮族人的信仰体系中,“粮”被视为与生俱来、滋养灵魂、维系生命的“魂粮”。随着年龄的增长,魂粮的储备会逐渐减少,这时就需要通过“添粮”来“补寿”。这种补粮敬老的习俗,源自于壮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与“命由魂生,魂由粮养”的信仰紧密相连,是壮族孝敬长辈、尊敬老人、敬老爱幼文化的重要体现。

(图片资料由河池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提供)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所有文章图片内容,由AI一键生成,根据关键词和其他参数进行文章自动采集、加工、发布。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www.zzc-media.com XML地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证号:1412020002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证号:104420004 备案号:晋ICP备19004532号-1

关于站点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是长子县的一个重要媒体机构,主要负责新闻宣传和媒体融合工作。由原‌长子县广播电视台和‌长子县新闻中心合并组建,成立于2018年12月,标志着长子县新闻宣传工作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长子县融媒体中心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会堂四楼,是长子县新闻发布和宣传活动的主要枢纽‌。

搜索Search

搜索一下,你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