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笔亲题,文人墨宝,这些古代楹联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本期漫画家寂地推出的《书中礼物》系列,将带您一同领略《古代楹联中的北京》。
漫画家寂地分享《古代楹联中的北京》(05:20)
《书中礼物》本期为您呈现《古代楹联中的北京》。书中收录的楹联内容丰富多样,既有皇帝亲自书写的墨宝,也有来自各行各业文人雅士的佳作,更有那些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奇迹般存留,见证了历史变迁的普通家庭门联。
《北京古建筑楹联赏析》,由李洪波担任主编,出版于文津出版社,发行时间为2024年11月。
乾隆帝的楹联之中蕴藏着大清王朝衰败的线索。他一生创作了超过1100副楹联,其数量之庞大令人难以置信。《古代楹联中的北京》一书精选了其从名胜古迹到祭祀之地,乃至个人书房甚至寝宫中的楹联。因此,我们今天得以一窥这位精力充沛、自信满满的皇帝的行踪,近距离感受他的生活点滴。
你能看见他在寝宫里等待着祭祀的自我感动:
午夜端居钦曰旦。
寅衷昭事格惟馨。
我于深夜时分起身,身着盛装,虔诚地静候着祭祀仪式,这份皇家之恩,其功德如同香气一般,弥漫在民间各处。
看见他在御书房里摸鱼:
四库藏书,宝芨牙签天禄上。
三长选俊,缥囊翠轴月华西。
那些宝贵的典籍存放在档案馆之中,由丝绸制成的浅蓝色书袋、镶嵌着翡翠的卷轴,在月光的映照下更显出它们的绚丽。他轻轻拿起一册藏书,陷入沉思:“这书籍在月光下如此迷人,难道还有更为久远的版本存在?朕必须派遣人手到民间搜集。”
最值得玩味的是他题写在“静柯室”的楹联:
会心多野趣,契理谢言诠。
他感慨与心灵相通之人交流别有一番乐趣,即便不言不语,思想相通亦能相互领悟。我阅读后,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和珅在他面前谄媚讨好的画面,忍不住笑出了声,同时也为他暗自捏了一把冷汗。若非凡夫俗子挥毫此联,我或许会认为其胸怀宽广、性格活泼,然而挥毫者却是帝王,旁人无不绞尽脑汁揣摩其喜好与心思,以求取悦于他,此情此景不禁让人心生寒意。“哎呀,你与我心灵相通啊!朕喜欢你!”他最宠信的和珅,竟贪污了清政府长达十五年的财政收入。众人皆依从他之意,对他赞不绝口,然而他却对清朝因世界发展所面临的危机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为清朝的衰败埋下了深重的祸根。
历史不曾讲述的细节,就藏在这些楹联里,很值得我们思考。
许多普通家庭的门前对联,尽管创作者的名字已经不为人知,却依旧承载着历史长河中的震撼与感动。例如:
登仁寿域,纳福禄林。
福禄寿被视为古人最纯粹的人生理想,在这副对联中得到了坦率的呈现。然而,令人好奇的是,题字的门扉上清晰可见刀斧砍伐的痕迹,屋主却似乎并未对此表示出任何不满,反而任其保留。既是对美好愿景的寄托,也是对现实艰辛的写照,这一切都被永久地镌刻在那扇陈旧的门扉之上。皇城内普通百姓们蓬勃的生命力,在胡同的幽深处悄然散发出微弱的光芒。
一副楹联还可以窥见一个商号的企业文化,比如:
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
短短一句展现出墨水制造商的气魄和古老的历史。
最好玩的是一个剃发店的楹联,很有幽默感,写得也极妙:
相逢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
表面上,这句话的意思是所有到访者都会摘掉帽子,而离去者则不会再挠头。然而,在那个时代,“弹冠”一词还象征着升迁,“搔首”则代表忧愁。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来者都将官运亨通,离去者则烦恼尽消,既风趣又吉利,让人看了心生愉悦。正因如此,这两句话使得那家剃头店声名鹊起。董邦达,这位题写对联的才子,曾经是生活艰辛、孤独寂寞的读书人,如今却因得到亲王的赏识而声名鹊起,成为了京城赫赫有名的书画大家。
然而,在另一家理发店内,他们聘请了一位狂放不羁的文人撰写了一副极其张扬的横批,结果却截然不同: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路过此地的人们,望见那副对联,无不感到脊背发凉,无人敢贸然踏入店内,用自己头顶去验证剃刀是否真的锋利。因此,这家剃头店不久便宣告了破产。
不同的楹联,竟然让相同的商家有了全然不同的命运。
那些蕴含着历史与街头巷尾传说的故事,都深藏在每一副对联之中,当我合上这本书时,心中充满了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