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南昌工学院所派“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抵达了小源村。他们对该地特有的夏布织造技术和扛灯制作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的考察。这次考察不仅让队员们领略了传统工艺的独到之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的认识。
拜访夏布手艺人
在上午时段,实践小组成员分别拜访了两位在夏布工艺领域享有盛誉的大师,他们分别是李六秀和李英。李六秀已年过八旬,其技艺高超,曾受邀请在深圳举办的展览会上展示其织布技艺。她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从苎麻种植到夏布成品制作的整个流程,并指出苎麻大约每40天便可以收割,全年大约可以收割四次。然而,由于土地资源的限制,该村每年生产的夏布数量仅有两匹多一点。在李六秀的精心指导下,队员们亲自体验了“绩麻”技艺,这一过程包括剥麻、浸麻以及捻线等核心环节。
体验织布工艺
李英,一位技艺高超的手工艺者,正在进行刷布和织布技艺的展示。在织布机旁边,她双手双脚并用,动作熟练,梭子在布料上频繁穿梭。实践队员们在她的指导下,亲自参与了这一传统工艺的体验,深刻体会到了其独特的魅力。然而,根据调研结果,小源村的夏布产业正遭遇原料短缺、工艺单调、传承困难等多重困境。目前,在村庄的范围内,仅在农业闲暇时段,仅有四户人家依然坚持进行夏布的生产活动。
探访扛灯艺人
访问对象为制作扛灯技艺的传承者曾树良及其配偶。该技艺历史悠久,已有百年传承,制作过程繁琐,技艺精湛的工匠每日最多能制作两盏扛灯。曾树良指出,扛灯的销售高峰期在正月,但村里掌握此技艺的人寥寥无几。此外,扛灯的制作技艺正遭遇传承难题。
小鱼灯技艺式微
小鱼灯的制作技术,与扛灯的制造技术相似,正遭遇着传承方面的挑战。这些蕴含着深厚历史记忆的文化遗产正逐步走向消逝。这种传统手艺未能激起年轻人的兴趣,加之缺乏健全的传承体系,致使精通此技艺的人日渐减少。
非遗保护迫在眉睫
实地调研使我们深刻领会到,非遗保护工作形势紧迫。实践队成员指出,传统技艺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小源村独有的文化象征。然而,遗憾的是,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技艺的传承正面临诸多挑战。如果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这些技艺有可能永远从人们视野中消失。
助力非遗传承
实践队成员提出,该团队计划依托其专业特长,通过创意文化产品的研发以及生活必需品的制作等多种途径,推动夏布和扛灯技艺的文化延续,使这一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获生机。他们期望通过这些措施,唤起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并保障这些传统技艺在当代社会的持续繁荣。
针对这些数量正逐渐减少的文化遗产,我们有必要探讨如何有效促进其传承。您是否可以提供一些具体且可行的策略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