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预测:中国人口迅速萎缩,将成为全球面对的最大挑战
1959年,周总理在会见《大公报》的记者时提到,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在计算时需考虑两个方面的账目。首先,将生产增长的数据除以6.5亿,得出的结果便会相对减少;其次,若将每个人额外消费的量乘以6.5亿,那么这个数字就会变得相当可观。
这段文字直截了当地指向了一个全球各国普遍面临的关键战略性难题——人口问题。
2017年,我国新生人口达到了1931万,然而到了2022年,这一数字骤降至仅956万,几乎减半。
而且,根据2022年的统计数据,我国的生育率进一步下降,达到了-0.06%这一低点。
联合国紧急呼吁:“若我国这样一个消费力强、生产力旺盛的国家人口急剧减少,无疑会引发全球性的重大难题。”面对这样的“人口问题”,我们究竟应如何审视?本期节目,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议题。
一、生育调控的百年轮回
生育规划并非源自我国独有。在1912年,一位名叫桑格的美国护士,在目睹其母亲因多次生育而早逝的悲剧后,她发起了全球性的节制生育运动。
在19世纪中期,欧美工业国的生育率曾高达5.7,然而到了1930年代,这一数字急剧下降至2.2。因此,优生学等理论引发了“精英多育、平民少育”以及“本国人多育、外国人少育”等扭曲观念的产生。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荒谬的观点竟然出现在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学杂志《科学》1932年8月26日的那一期上。
时至今日,众多迹象依然存在,显示出西方部分势力正通过影响粮食成本、进行思想灌输等手段,对发展中国家的民众数量问题进行干预。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1960年,学者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一书,该书首次对人口质量与数量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然而,书中的一些观点在后续发展中埋下了隐患,客观上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尽管计划生育政策现已不再实施,然而我们仍旧不禁要思考,从客观角度出发,人口众多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二、人口红利的双面效应
在工业化的浪潮中,人口成为了推动发展的核心力量。亚当·斯密曾精辟地论述道:“衡量一个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标志,便是其人口的增加。”
从古至今的造纸技术发展,到如今的人工智能进步,每一次的飞跃都离不开大量人才的坚实基础。
倘若人手不足,那么又有谁能够承担起保卫国土的重任?若无人,又怎能形成庞大的国内市场,实现内循环?若无人,又从何谈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因此,从这一层面来看,人类构成了事物进步的根本条件,若缺乏人口的持续增长,社会的进步将变得毫无可能。
美籍华裔的人口学专家易富贤指出,日本经济的衰退,其背后正是人口老龄化现象所带来的严峻警告。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口多自然是好事。
人口众多这一优势,必须由发展水平来作为其支撑。简而言之,人口规模带来的益处,是有条件的,即在经历了生产力显著提升的工业化进程之后。若非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或许会转变为一种“沉重的负担”。
新中国成立之初,因战争遗留的创伤深重,紧接着迎来了一波婴儿潮。那时,社会上普遍流行着“众人拾柴火焰高”和“英雄妈妈”这样的主流观念。
1953年,我国开展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人口普查。令人惊讶的是,仅仅四年之后,我国总人口数便已超过了六亿,这一数字比1949年的四亿人口增加了超过一亿。
当时,城市面临着就业压力巨大的困境,众多人口失业,这一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因此,“知识青年下乡”应运而生,成为了那个特殊时期的一项重要措施。
进入80年代,在美苏两国施加的压力之下,我国于1982年将计划生育确立为国家的基本政策。由此,我国诞生了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这一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实属罕见。
4、破解人口困局
在2000年,我推测生育率降至1.22,到了2010年进一步下降至1.18,这一数字明显低于维持人口稳定的2.1更替率。
实际上,在三十年前的1990年,我国进行的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已经显示,总和生育率仅为2.31。
曾经,某些自诩为人口学者的专家宣扬道:“若放宽计划生育的规定,生育率将迅猛上升,甚至可能飙升至5至6的水平。”
然而实际上,尽管实施了二孩和三孩政策,其效果却仅持续了四五年,目前的人口生育率正急剧下降。
当前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远不止生育率下降,更令人担忧的是,人口老龄化现象愈发严重。
必须认识到,一个由老年人构成的社会将失去希望与前景,日本的经验便是警示。
针对这一局面,我国政府采取了高瞻远瞩的措施,迅速做出了相应安排。一方面,致力于打击过高的彩礼费用,另一方面,努力降低婚姻的总体成本,旨在通过这两项措施,有效提升生育率。
另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为广大青年树立正确婚恋观、生育观;
此外,我们已经实施了减轻学业负担和生育方面的补贴政策,并且计划在未来的工作中,着重推进托幼服务以及劳动保障领域的改革与发展。
唯有越过这一难关,采取多种措施,方能摆脱“人口陷阱”的束缚,促使我国民族迈向伟大的复兴之路。
历史经验表明,人口问题并非易解之谜。正如周总理的英明见解所强调,解决之道在于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既要防止陷入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又要对低生育率可能形成的漩涡保持警觉。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我国14亿人民的创新潜能依然是民族复兴最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