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爆发原因存疑!德国战后被制裁更狠却未再掀大战?

谈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多数人最先联想到的是德国在一战结束后的严厉惩罚,这导致了他们强烈的报复心理,进而引发了全球性的冲突。

这种观点实则存在疑点,二战结束后,德国遭受了严厉的制裁,不仅丧失了战前所扩张的全部领土,而且还失去了东普鲁士、波美拉尼亚等原本的核心地区,剩余的领土更是被分割成四个部分,同时还要继续偿还巨额赔款,那为何德国在二战之后并未再次挑起世界大战呢?

反过来思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这三大轴心国中,唯有德国最终战败,而意大利和日本则是一战的胜利者。尽管如此,他们并未像德国那样怀有强烈的复仇心理,那么,他们为何也会成为战争的策源地呢?

实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涉及多方势力激烈角逐的复杂历史事件。为了深入理解这一系列纷繁复杂的变化,我们必须追溯到1919年。那时,巴黎和会盛大召开,众多协约国代表齐聚巴黎,共同商讨如何对德国等战败国进行处置。

尽管与会国家众多,但真正掌握决策权的国家寥寥无几,具体而言,仅有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这五个强国。在处理一些至关重要的议题时,意大利和日本甚至会被排除在外,最终的决定权完全掌握在英、美、法这三个主要国家手中。

因此,巴黎和会这种在封闭空间内进行的政治协商,从一开始便注定了无法使所有国家,包括大多数战胜国,都感到满意。

例如在意大利,战后在西亚等区域的领土要求未能实现,其殖民地也未曾显著扩大,大部分利益都被英法美三国攫取。意大利民众深感在一战后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却未获得应有的补偿,因此将这场胜利称为“暗中被刺的胜利”,这也是该国走向法西斯主义的一个诱因。

即便是在英美法三国之间,也存在着众多难以化解的冲突。《凡尔赛条约》正式签署之后,法国元帅福煦曾发出一句预言:“这并非真正的和平,而仅仅是二十年的短暂休止。”果不其然,二十年后,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拉开序幕。

许多人误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以为福煦认为该条约对德国过于严厉,可能导致德国进行反击,然而实际情况却与此相反。

福煦堪称典型的“鹰派”人物,他坚定地主张对德国实施严厉的制裁。在会议中,他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莱茵河的左岸建立一个由法国庇护的“莱茵共和国”,并将法德两国的边界划定为莱茵河。此外,他还主张将德国本土分割成若干个国家,此举意在使德国重返统一前的分裂状态。

然而,这一要求遭到了包括英美在内的多国联合反对,特别是英美的强烈抵制。英国一直坚持“大陆均势”的外交策略,认为战后的德国已不再构成威胁。若德国被如此分割,那些新兴国家很可能会被法国的影响力所笼罩,进而使法国成为英国面临的新威胁。

美国不希望欧洲大陆出现新的强势力量,坚持主张维持德国境内的现状。因此,在英美等国施加的巨大压力之下,法国被迫放弃了其原先的立场。

福煦之所以提出“二十年休战”的预言,是因为他坚信,若德国被彻底分裂,那么它将失去复仇的能力。然而,当前和约对德国的惩罚力度不足,使得德国保留了发动下一次大战的可能。

然而,在巴黎和会上,各国强权并未察觉到这一点;德国是否能够再次挑起战火,那是未来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当前的首要任务是阻止法国,这便是所谓的“追求最大即时利益”。

领悟了此中道理,便能够洞悉随后发生的众多事宜。譬如,美国为何向德国与日本伸出援手,这既是为了从贸易中获益,同时也是为了通过这种方式对欧洲的英国、法国、苏联等国家施加牵制。若这些国家能够相互冲突,对美国来说无疑是最佳的局面。

至于德国和日本是否会向美国发动战争,这将是后续需要探讨的议题。鉴于美国本土被两大洋所环绕,受到德国和日本直接威胁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_简述布匿战争爆发原因_中国次贷危机即将爆发

这是战后的处理方式,既然德国已经崭露头角,为何英法仍旧持续采取妥协政策?让我们回顾到1938年这一历史时刻。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领导人汇聚慕尼黑,共同商议如何处置捷克斯洛伐克问题。然而,作为直接相关国家的捷克斯洛伐克,却未能获得与会资格,只能被动地等待其他列强的决定。

英法最终选择向德国让步,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了德国,德国军队轻易地占领了这块重要的战略地带。希特勒宣称“这将是德国最后一次领土要求”,然而,第二年德国便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紧接着又向波兰索要但泽地区,这无疑是对自己承诺的讽刺和打脸。

这已是往事,众多人误以为绥靖政策仅是英国首相张伯伦的个人抉择,认为他是个畏惧与德国正面冲突的胆小鬼。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张伯伦在任时不断强化军事力量,特别是大规模修建了众多机场和雷达设施,这些举措为日后不列颠空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究其根本,张伯伦的绥靖立场并非出自个人意愿,他在英国民众的广泛意愿面前,仅如一叶扁舟。若他违背民意,民众自会推举一位支持绥靖的首相,届时《慕尼黑协定》仍将得以签署。

为何如此?那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英国留下了深刻的伤痛,国民们普遍不愿再卷入战火。他们渴望保持现有的和平局面,守护好自己的殖民地。对于苏台德地区,地处遥远,多数人并不予以重视,所以便顺其自然地放弃了。

这也说明了为何张伯伦在签署条约后回到伦敦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并因此成为了英国最受欢迎的首相之一。若绥靖仅仅是他的个人选择,那么他回国后理应遭遇广泛的批评和指责。然而,实际上,当时英国社会普遍持有绥靖的立场,而像丘吉尔那样坚定反对德国的人却寥寥无几。

法国的状况甚至比英国更糟,一战的西线主要战场位于法国东北部,法国所承受的损失更为惨重,而其基础实力却远不及英国,甚至比不上战败的德国。尽管法国表面上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之称,但实际上,他们既缺乏资金,也缺乏人力来维持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

法国在一战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牺牲了一代人的生命。因此,他们普遍不愿再卷入另一场大规模战争。即便在德国突袭波兰之后,仍有众多法国民众坚决反对加入战争,他们高呼“为何要为了但泽牺牲自己”。

苏联自20年代起便与德国展开了紧密的合作。鉴于其在巴黎和会上遭受排斥,苏联与凡尔赛体系亦持有不满。其核心目的是要瓦解这一体系,并重振往日俄国的势力版图,而非对德国实施遏制。

这也说明了为何里宾特洛甫能与斯大林轻松交谈,毕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苏德间的联系远胜于苏联与西方国家的联系。1939年,苏联与德国更是缔结了互不侵犯的协议,共同分割了波兰领土。

尽管斯大林深知希特勒的扩张企图,且明白这份条约难以持久,然而这毕竟是未来的事情,现阶段这无疑是捍卫苏联利益的最佳选择。

形容二战前各盟国的状况,若用一个词概括,便是“目光短浅”,这并非个人之短,而是集体乃至国家层面的短视。然而,这种短视亦带有一定的无奈,因为大多数人更倾向于关注眼前的利益。

由此可见,所谓的制裁与复仇主义,仅是二战诸多成因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并非推动战争进程的核心动力。若仅以传统观念中的“正义与邪恶的对抗”或是报复、复仇等角度去审视二战,那么对于理解战争期间发生的诸多事件将变得相当困难。

为何盟国起初未能齐心协力抵御敌人,法国为何迅速溃败,苏德两国缘何紧密协作,英国为何屡次采取妥协政策,美国又为何向轴心国输送石油?这些秉持正义的国家,为何不能携手共同抵御法西斯侵略者呢?

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根本不存在绝对的正义或邪恶。正义与邪恶往往只是表面上的角色扮演,而真正持续的则是背后利益的较量。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所有文章图片内容,由AI一键生成,根据关键词和其他参数进行文章自动采集、加工、发布。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www.zzc-media.com XML地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证号:1412020002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证号:104420004 备案号:晋ICP备19004532号-1
友情链接 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 永川行政服务中心 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 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

关于站点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是长子县的一个重要媒体机构,主要负责新闻宣传和媒体融合工作。由原‌长子县广播电视台和‌长子县新闻中心合并组建,成立于2018年12月,标志着长子县新闻宣传工作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长子县融媒体中心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会堂四楼,是长子县新闻发布和宣传活动的主要枢纽‌。

搜索Search

搜索一下,你就知道。

温馨提示

裁剪旋转.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