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氪报道,深圳的赛感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赛感科技」)近期成功获得了数千万元的Pre-A轮融资,此轮融资由招商局创投主导,琥珀资本和产业方博杰股份共同参与投资。所获资金将主要用于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及市场应用的探索。
赛感科技在2023年正式成立,该公司致力于研发、生产和销售柔性传感技术产品,特别关注于新一代高性能柔性智能传感器以及机器人电子皮肤领域。公司的技术源于南方科技大学超柔性电子学实验室,基于材料、结构、器件、系统全链条的关键技术创新,成功研发了高灵敏度、大测量范围、快速响应、高线性的柔性智能传感器和电子皮肤等产品,这些产品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包括人形机器人、消费电子、汽车电子以及医疗健康等。
郭传飞,作为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担任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长聘教授,同时也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涵盖了高性能电子皮肤、人体柔性电子技术以及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此外,他还曾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成功申请了40多项专利。至于CEO熊赓超,他曾在海尔广科担任总经理,并在海尔智慧家庭北京创新中心担任总经理,积累了丰富的产业化和商业化经验。科研团队由超过20位博士及博士后构成,他们专注于柔性传感器、电子皮肤、新型材料以及微结构等领域,并已积累了超过十年的技术研发经验。
柔性智能传感器,它是一种利用可弯曲、可拉伸的柔性基底材料,诸如硅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等,构建而成的微型传感阵列集成器件。这种器件能够感知压力、温度、应变等物理量,并且具有轻薄化、高弹性以及良好的环境适应性等特点。采用柔性传感器构建的仿生集成系统,即电子皮肤,能够复制人皮肤的触觉、温度感应以及互动特性,近年来在智能传感技术领域备受关注,其市场体量也呈现出迅猛扩张的趋势。
赛感科技高性能离电传感器(图源/企业)
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报告中指出,2022年全球柔性触觉传感器市场达到了约15.34亿美元的规模,预计到2024年这一数字将增长至26.7亿美元。根据预测数据,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2.2亿美元,而到2029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亿美元。
赛感科技借助离电材料和微结构体系的结合,运用了纳米界面离电电容技术,该技术是通过改变电子导体与离子导体的接触面积来引起传感信号的转变。随着接触面积的扩大,传感器便能产生更为明显的信号输出。传统传感器在灵敏度和量程上往往难以达到双重优势,而「赛感科技」则推出了高性能的离电传感器,其具备从毫克级感知直至百公斤级承载的全面量程覆盖能力。
例如,这种单点传感器在0至2000千帕的压力量程范围内能维持线性反应,其检测下限可低至1帕斯卡,甚至低于10毫克的压力。这表明,即便施加非常微小的压力,这种高性能的离电传感器仍能在极低噪声的环境中输出明显的信号,从而实现信号与噪声的高精度区分。因此,它非常适合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等对精度和灵敏度要求极高的精细操作领域。
赛感科技高性能离电传感器(图源/企业)
在材料选择上,「赛感科技」采用了非吸湿性的离子凝胶等离电材料,并融合了微结构仿生设计理念。具体来说,它通过优化蜂窝状阵列的几何参数,在仅0.1毫米厚的柔性基底上成功构建了双电层电容结构。这样的设计使得传感器不仅具备高弹性,还具备了良好的环境耐受性,从而有效解决了传统柔性传感器在湿度干扰和温度串扰方面的难题。
该技术特性在众多场合中显现出其显著的实际应用潜力。以家庭服务机器人为例,当它执行叠衣服的任务时,能够识别衣物的材质,感知物体的软硬,随后借助传感器精确地调整机械臂的力量,以防止因用力过猛而损坏衣物;在端茶送水的过程中,它还能根据杯子的重量和材质实时调整抓取力度,有效避免杯子滑落或破碎的情况发生。
在零售等场合,人机交互较为频繁,机器人与人类握手、拥抱等身体接触时,传感器能够即时检测接触力度,并相应调整力度反馈,确保交互体验的舒适性;同时,通过设定阈值,能够启动安全制动,有效降低因力度控制失误而导致的人机碰撞风险。
赛感科技的CEO熊赓超向硬氪透露,通常传感器具备六大关键性能,包括灵敏度、响应速度、检测阈值、线性度、量程以及循环稳定性。目前,我们已成功实现从原材料、结构设计、器件制造工艺、制备技术到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整个流程的自主掌控,这有助于显著提升传统传感器的不足,并真正实现了高灵敏度与宽量程的完美结合。
硬氪得知,赛感科技专注于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消费电子以及汽车电子等多个领域,并已推出相应的触觉传感解决方案。该公司已成功进入安踏等行业的头部客户供应商行列。在深圳与广州两地,赛感科技均设有车间和生产线。此外,其全球首条离电型柔性触觉传感器量产线已于2024年全线贯通,目前正进入批量出货阶段。
全球首条离电型柔性传感器量产线(图源/企业)
在未来的发展中,「赛感科技」将不断强化对产品研发及更新的资金投入,借助高等学府的学术力量,致力于人形机器人电子皮肤技术的前沿探索;并且,通过技术普及,专注于优化用户交互体验,推动柔性智能传感器在更广泛的领域和场景中得到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