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关键时刻,一部以抗战文化保护为主题的短篇评弹作品《烽火书魂》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此作品将那段鲜为人知的护书历史搬上舞台,其如何触动观者心灵,激发何种强烈反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剧目建组
7月17日,上海评弹团宣布组建了本年度的核心项目——中篇评弹《烽火书魂》的演出阵容。该阵容集结了高博文、吴新伯、陆锦花等众多技艺高超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在评弹艺术上拥有深厚的功底和卓越的技艺。他们的联合演出,为《烽火书魂》的精彩演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引发了观众对该剧的强烈期待。
首演信息
《烽火书魂》计划于九月中旬在兰心大戏院启动首场演出。这场演出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使得该剧具有了更为深刻的历史价值。兰心大戏院,作为上海知名的文化表演场所,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预计将为观众呈现一场难以忘怀的视听盛宴。
故事背景
抗战初期,上海局势异常严峻。日本侵略者不仅肆意掠夺经济物资,而且将目光投向了江南地区的藏书机构。江南的藏书世家面临严重困境,他们精心收藏的古籍面临着被劫掠的严重威胁。在此情境下,以郑振铎为领头的文化界人士果断地站了出来,承担起挽救江南古籍的使命,随之,一场旨在守护华夏文化核心的战斗在不经意间缓缓开启。
护书团队
1940年,郑振铎、张元济、张寿镛、何炳松、张凤举共同发起成立了文献保存同志会。该组织向教育部提交了请愿,旨在借助中央图书馆的财政支持,秘密开展对重要古籍的采购工作。在团队中,郑振铎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承担着最为繁重的职责。他以购书为名,与书商巧妙周旋,为国家成功收集了众多珍贵的善本和珍本。
护书成果
在连续两年的时间里,郑振铎对藏书楼中的古代文献进行了大量搜集,涵盖了嘉业堂的藏书在内,累计获得4864部,总计约为48000册。这些文献中,包括了300余种宋元时期的刻本以及众多各朝各代的孤本。最初,这些文献被迁移至香港大学的冯平山图书馆进行妥善的保存,但在日军占领香港期间,不幸遭遇了掠夺。抗日战争胜利之际,张凤举前往日本,旨在找回被掠夺的古籍,最终成功保障了江南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创作特色
《烽火书魂》这部作品系“长三角一体化”创作团队倾力打造。该团队中,编剧一职由许静波教授担任,他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而唱词创作则由杜竹敏完成,她亦出自复旦大学文学系。在剧中,他们巧妙地融合了丰富的历史事实和文学内涵,运用评弹艺术中的“说、噱、弹、唱”等技巧,生动地重塑了文化先贤的形象,并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崇高品格。
这部《烽火书魂》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印记,您是否对其抱有浓厚兴趣?敬请于评论区发表您的观点。同时,请不要忘记为本文点赞并广为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