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缅怀滑稽戏表演大师李九松九十华诞,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即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于去年重新编排了滑稽戏中的经典之作《三毛学生意》。今年六月底,该剧在上海兰心大戏院再次登台,连续三场演出门票抢购一空,现场观众反响十分热烈。
7月2日,上海文联成功举办了纪念李九松的座谈会和《三毛学生意》艺术研讨会。此次盛会由上海市曲艺家协会携手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共同承办,吸引了上海滑稽界众多前辈艺术家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会上,姚祺儿、龚仁龙、陈国庆、毛猛达、舒悦、钱懿等嘉宾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上海市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的负责人潘前卫在会议中提到,李九松老师扮演的老娘舅形象深受观众喜爱。此外,在其演艺生涯中,还有一个角色同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就是滑稽喜剧中的经典人物——三毛。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缅怀这位滑稽表演艺术家的卓越贡献,并交流探讨《三毛学生意》这一经典作品的复排成果。
《三毛学生意》这部作品是由滑稽大师范哈哈根据张乐平的漫画改编而成。其中,滑稽大师文彬彬成功塑造了舞台上的首个“三毛”形象。李九松则是文彬彬的弟子,这部剧作更是他个人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问世于1958年,不仅标志着海派滑稽艺术的巅峰,也成为了几代上海市民共同的回忆。文彬彬、范哈哈、嫩娘老师、李九松老师等人的出色表演,使其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象征。潘前卫表示,“经典的重现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探寻与当代观众的情感契合点。此次复排,不仅是对艺术传统的继承,更是一场文化的传承接力。”
复排活动特别邀请了我国戏曲导演协会的理事、著名笑星舒悦来担任指导工作,同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杰出的滑稽表演艺术家王汝刚老师也担纲艺术指导。此外,张乐平先生的儿子、备受尊敬的漫画家张慰军先生则担任了艺术顾问的职务。
本次演出以“两代同台,三代齐聚”的形式展开,首场演出中,资深艺术家陈国庆担纲主演,随后,中生代笑星舒悦和薛文彬也加入了主演行列,同时启用了年轻一代的小丑演员薛宽,他们共同诠释了“三毛”这一深受观众喜爱的经典角色。众多观众熟悉的喜剧演员如钱懿、陈靓、吴爱艺等也加入了表演团队,使得传承有序,经典形象得以重现。
李九松。
纪念李九松,他把滑稽戏唱到落眼泪
在研讨会上,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的负责人陈东发表见解,他认为,此次会议的主题应当更名为“沪语根基稳固,滑稽戏演绎天地间”。他指出,我们的滑稽戏不仅以上海话为表演语言,还融入了各种地方方言。在滑稽戏和独脚戏中,江南文化的精髓得以充分展现。
座谈活动当天,首先缅怀了李九松先生,同时亦围绕上海的文化与方言展开了深入探讨。中国曲艺家协会的副主席、上海市曲艺家协会的主席吴新伯表示:“李九松先生的艺术创作深深扎根于上海的这片肥沃土地,他运用纯正的沪语乡音,讲述着充满活力的本土故事,守护着这座城市的独特文化基因。他坚信方言是文化的生命线,并持之以恒地通过滑稽戏和独脚戏等形式,为上海方言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三毛学生意》剧照
姚祺儿、龚仁龙、陈国庆、毛猛达等滑稽界的知名人士与李九松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彼此在私底下关系也十分融洽。他们纷纷回忆起与李九松共度的诸多生活点滴。在回忆的过程中,毛猛达不仅感慨万分,还对李九松在艺术上的造诣以及他所塑造的三毛形象表示了由衷的敬佩。他认为,李九松能够将滑稽戏演绎到让人落泪的地步,实属不易。
陈国庆发言
毛猛达表示:“三毛不过是个不起眼的角色,看似悲剧,实则蕴含着悲喜交织的元素。他全程未曾有过戏剧性的表现,反而始终伴随着笑声。然而,最终却让我泪流满面,三毛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这让我亲眼见证了李九松老师在塑造三毛这一形象时所付出的心血,他对这部戏中的三毛角色怀有深厚的情感。”
探讨滑稽现状,直面“内忧外患”
在此次研讨会中,众多来宾也对滑稽剧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其中,滑稽剧演员钱懿特别指出了当前滑稽剧所面临的“内部困扰与外部压力”。
钱懿发言
青黄不接的问题困扰着我们,人才断层严重,我已年过45,后继无人。关键在于,他们是否愿意前来?令人担忧的是,现在的孩子们连上海话都难以听懂,又怎能欣赏滑稽表演呢?这并非滑稽演员应承担的责任,整个语言环境正在逐渐恶化。上海话的本土表演艺术自然也在走下坡路。如今,滑稽演员们正努力教孩子们讲上海话,这一行为本身就颇具讽刺意味。
外部挑战在于,众多表演形式涌入上海,上海这座包容万象的城市,例如脱口秀,以及即将开幕的德云社,对我们的票房构成了压力。许多观众对我们行业缺乏了解。然而,得益于自媒体的兴起,我们的演出场次并不少。去年一年我们演出了498场,今年虽然有所减少,但整体票房表现尚可,观众对我们行业依然给予了支持。
《三毛学生意》剧照
文艺评论家方家骏强调,需明确滑稽戏的演进方向。滑稽戏源于独脚戏的演变,通过独脚戏的片段拼接,形成了一种典型的滑稽艺术样式。我们虽致力于喜剧创作,但这并非我们的文化根源。喜剧种类繁多,包括外国喜剧、中国喜剧,以及开心麻花等。如今,脱口秀和相声流行,那么,我们的独特之处又在哪里呢?在未来的创作中,无论是新作品还是旧作,我们都必须深入思考。要挖掘滑稽戏独特的传统魅力,明确其发展方向。“此外,他还强调,滑稽戏的发展不能局限于上海,而要面向全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技术性的挑战,比如上海方言的使用问题,像‘棉毛裤’这样的笑料,外地观众可能难以理解。这些问题都将是我们在未来需要认真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