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战地影像中隐藏的众生相与往事,使那些早已习惯于为王者感到震撼、为英雄默默垂泪的人们,得以探寻战争中所涌现的普通人的非凡。
这是一张让人难以忘怀的二战经典照片,记录了1945年冲绳战役中,美国海军第58特混舰队旗舰——“邦克山”号航空母舰(USS Bunker Hill, CV-17)在短短30秒内遭遇两架日军自杀式攻击机的撞击瞬间。画面中,浓烟滚滚,升腾至天际,舰上的官兵们正匆忙躲避。
本文就将讲述这张照片背后惊心动魄的故事。
1945年5月11日,日军实施了“菊水六号作战”,此次行动中,陆军和海军共动用了168架特攻机。在这场行动中,位于鹿屋基地的海军第七昭和特别攻击队被赋予了攻击美军第58特混舰队的任务。在清晨6点40分,该攻击队共派出6架零式五二型爆击战斗机(亦称自杀机),每架飞机都装载了250公斤的炸弹。参与此次行动的飞行员有:
队长名为安则盛,他是一位三中尉,现就读于旅顺师范学校,属于预备学生13期,年龄为21岁;他的座机编号是101。
僚机驾驶员小川清少尉,早稻田大学预备生,14期毕业,现年22岁,其座机编号为33。
筱原惟则少尉,立教大学・予备学生14期,现年24岁;高桥三郎少尉,座机编号181,毕业于宇都宫高等农业学校・予备学生13期,年龄22岁;座机编号165,身份同上。
茂木忠,少尉军衔,台北帝国大学预备学生,14期学员,现年22岁,所驾驶的飞机编号为105。
皿海彰一等飞行曹 (乙飞18期、17岁)、座机编号39
5月11日清晨,出击的那一天,第六、第七昭和队的队员们,聚集在用作飞行员宿舍的野里小学校园内,共同拍摄了一张合影。
合影结束后,队员们乘坐卡车离开了野里小学,前往鹿屋基地。然而,几个小时之后,他们便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出击前众人的签名
安则盛三
小川清
筱原惟则
左为皿海彰一飞曹
5月11日清晨,隶属于第58特混舰队的旗舰“邦克山”号航空母舰,正行驶于南西诸岛冲东部约122公里的海域。
此刻,“邦克山”号已在海上连续奋战了58日。在当天的战斗稍有减缓之际,全舰进入了轻度警戒状态(One Easy),通风口敞开,舰上的官兵,包括第58特混舰队司令马克・米切尔中将,都暂时放松了警惕。
1944年3月在帕劳海域的“邦克山”号
甲板上34架舰载机排列得井然有序,正进行着加油和挂弹的操作,与此同时,飞行员们则在舰桥下方的会议室召开着作战会议。
在10点04分这一时刻,执行战斗空中巡逻任务的海军陆战队杰出飞行员,同时也是荣誉勋章得主,隶属于第221海军陆战队战斗机中队的F4U-1C“海盗”战斗机驾驶员詹姆斯・埃尔姆斯・斯威特上尉(James Elms Swett)紧急通过无线电发出警告:“紧急情况!紧急情况!有两架飞机正朝‘邦克山’号冲来!”
斯威特(1920-2009),生涯总战绩15.5架
这正是队长安则盛三与小川清所操控的零战,它们以惊人的速度直冲“邦克山”号,以至于舰上的炮手几乎无法及时作出反应。
安则盛三中尉操控飞机在低空沿海岸线缓缓逼近,行至接近目标时,突然拉高机头,向甲板投掷了一枚重达250公斤的炸弹,紧接着,他一边用机枪进行猛烈射击,一边疾驰进入停有舰载机的区域。
安则盛三
机体碰撞导致火势蔓延,34架载有燃料的舰载机在甲板上连续发生爆炸。他所投掷的炸弹击穿甲板,从侧面飞出,并在海面上空引爆。
安则盛三机撞击了停靠在“邦克山”号尾部、武器装备齐全且燃油充足的战机群,导致美舰甲板上瞬间爆发了熊熊烈火。
飞行甲板上,火灾的痕迹清晰可见。螺旋桨在高温下熔化,牢牢地固定在甲板上,其周围则是凝固的金属液体,流动的痕迹依然可见。
大约三十秒过后,小川清少尉操控的零战(美军将其称为彗星俯冲轰炸机)以接近垂直的角度进行俯冲,从舰尾方向逼近敌舰,他在无线电中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正瞄准敌方航空母舰,务必实施精准突袭。”
投掷250公斤重的炸弹后,其猛烈地撞击在了舰桥与飞行甲板相接的部位,这一行为符合日军特攻教科书中所规定的撞击标准,即需对舰桥底部这一至关重要的区域进行精准打击。
5月11日出击前的小川清
小川战机的撞击点与米切尔中将、参谋长阿利・伯克准将以及他们的幕僚们所在的地点相隔仅有6米的距离,幸运的是,米切尔中将和伯克准将都安然无恙,然而,第58特混舰队的13名幕僚和值班士兵却不幸牺牲。
阵亡的军官名单中有弗兰克・夸迪海军中校,他曾指挥“企业”号航母的第6战斗机中队和瓜达尔卡纳尔岛基地的第11战斗机中队,与日军进行了多次激烈的交锋,并且独自击落了两架敌机,后来转任航空参谋;此外,还有米切尔的副官查尔斯・斯蒂尔中校,以及米切尔亲自指派的航空医疗专家雷蒙德・黑格海军军医少校。
小川清机撞中“邦克山” 号舯部瞬间
小川清撞中的位置
他的炸弹在舰艇后部的升降机附近爆炸,随后汽油被点燃,引发了连锁反应,造成了一场大火,对“邦克山”号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
舰内被大量有毒烟雾所充斥,这些烟雾是通过通风系统进入的,导致在舰尾待命室内的第84舰载机航空大队22名飞行员因一氧化碳中毒或因氧气被炸弹爆炸消耗而窒息身亡。
邦克山号飞行员简报室的惨状。椅子的金属部分只剩下弹簧。
飞行员遗体
被炸毁的舰载机内泄漏出的航空燃油,伴随着熊熊火焰和滚滚浓烟,沿着为扑灭火势而注入海面的表层水流,持续流淌至第四甲板下方,最终在机舱装甲舱口上方聚集。
机舱内弥漫着浓重的黑烟,这导致了众多正在执行任务的舰员因一氧化碳中毒而丧生;第一锅炉房的全体人员无一幸免,第二锅炉房的半数人员亦命丧黄泉,而全舰死亡人数最多的部门则是轮机科。
除了遭受焚烧行刑或一氧化碳中毒而亡,众多水手亦因扑救火灾时注入的海水而困于舰艇内部,最终不幸溺水而逝。
小川清机投下的炸弹在爆炸后燃起了大火
幸运的是,尽管炸弹击穿了飞行甲板,却未能进一步穿透机库甲板,而是在机库甲板处发生了爆炸。“邦克山”号下方的机械舱室得到了装甲的有效保护。
“邦克山”号等埃塞克斯级航母在技术上的一个显著提升是装备了更为坚固的装甲甲板,而且机库部分还增设了额外的装甲层,这样的设计旨在确保炸弹在触及下方至关重要的机械与电子设施之前便已引爆。
小川清投放的重量达250公斤的炸弹于舰内发生爆炸,其威力在飞行甲板上形成了一个硕大的空洞。
罗伯特・肖克,这位来自“邦克山”号的美国海军潜水员回忆道,小川的飞机在穿透飞行甲板后并未彻底损毁,仍有一部分保持完好无损,并未着火。而那架飞机的残骸,则落在了“邦克山”号的机库甲板上,一半泡在水中。周围,由于带电电线,到处都是闪烁的火花。
在撞击处附近散落着的小川机(零战五二型)的引擎。
肖克发现小川在驾驶舱中已经没有了气息,他从小川的飞行服上摘下了名字牌,同时取出了小川在上一项任务中随身携带的信件、若干张照片、降落伞背带上的那条腰带,还有一块损坏严重的大型飞行员手表——这种手表是日本飞行员常常佩戴在颈间的款式。
舰长乔治・阿尔伯特・赛茨海军中校(George Albert Seitz)重返舰桥,面对甲板与舰体内熊熊燃烧的火焰,他迅速发布了精确的损害控制命令。他首先要求随行的“威尔克斯-巴里”号轻巡洋舰(USS Wilkes-Barre, CL-103)以及多艘驱逐舰提供支援,协助救援舰员并扑灭火灾。随后,“威尔克斯-巴里”号轻巡洋舰靠近“邦克山”号,展开灭火行动,并负责接收伤员。
“邦克山”号舰上的伤员正在被紧急送往“威尔克斯-巴里”号,以便接受相应的医疗援助。该照片是在“威尔克斯-巴里”号左侧中部位置拍摄的,镜头对准了舰艇的尾部。在“邦克山”号舰尾,我们可以看到停放的SB2C俯冲轰炸机,其中一架的机翼已经遭受火灾烧毁;右侧舷的40毫米炮位已被炸毁;从舰身侧面流淌的消防用水,伴随着仍在燃烧的火焰所冒出的浓烟。而在“威尔克斯-巴里”号上,则可以观察到位于前景的四联装40毫米炮炮座,以及其上方的电子天线。
“查尔斯・S・斯佩里”号驱逐舰,即USS Charles S. Sperry(DD-697),此刻正停泊在“邦克山”号驱逐舰的旁边,协助进行灭火行动。在其后方,依稀能够辨认出“威尔克斯 - 巴里”号驱逐舰的上层建筑以及烟囱的轮廓。
众多海水涌入舰艇内部,同时消防用水也被投入其中,“邦克山”号舰体向右倾斜明显,然而,得益于全力进行的损害控制作业,最终成功阻止了舰艇沉没的命运。
然而,“邦克山”号所承受的人员伤亡极其惨烈,阵亡和失踪的将士共计396名,另有264人受伤,这一数字是神风特攻队单次攻击中导致一艘军舰伤亡人数的最高记录。
本舰的名称来源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即1775年6月17日发生在马萨诸塞州查尔斯镇北部山地的著名战役——邦克山战役。在这场战役中,英军与北美殖民地民兵展开了激战,双方共有341人英勇牺牲,其中英军226人,新英格兰殖民地民兵115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1945年5月11日这一天,该舰的阵亡人数竟超过了这场战役的牺牲者人数。
还有众多船员,他们或是被爆炸的威力抛入大海,或是为了躲避熊熊烈火而无奈跃入海中。詹姆斯・斯威特上尉迅速组织了大约24架正在空中盘旋的飞机,其中多数为F4U“海盗”式战斗机,这些飞机向受损航母周围被油污水覆盖的海面上的船员投放了带有颜色的标记和救生设备。
火势很快被遏制,紧接着便开始了遗体搜集行动。然而,由于遗体数量庞大,运送尸体的袋子显得极为短缺,以至于不得不将两具遗体装入同一个袋子中。
收集到的遗体中,部分因遭遇剧烈的燃油火灾而化为焦炭,而另一些则肢体不全,其凄惨景象甚至让健壮的士兵都难以正视。最终,装满这些遗体的尸袋在飞行甲板上整齐排列,形成了五列的队伍。
甲板上的舰员遗体
当时担任“邦克山”航空大队指挥官的罗杰・赫德里克中校,对于当天所发生的事件,其回忆内容如下:
上午十点钟,当警报等级刚刚有所降低,我正对鱼雷机中队当日下午的行事计划进行阐述,突然感受到了自杀式飞机撞击所带来的强烈震动。敌机恰巧撞上了即将起飞的下一波攻击队伍的集结区域,导致飞行甲板上的所有飞机均遭损毁。
短短三分钟内,又有一架攻击机击中了航母。此次,炸弹在脱离机体后直冲舰体,于舰桥底部引发剧烈爆炸,导致待命室内的飞行员几乎悉数丧生。
我和他人一同沿着通道匆忙撤离,在逃亡过程中,我从堆积的食品中取了一个橘子,略带尴尬地放入口袋。目睹了作为观察员的英国海军飞行员正在扑灭火灾,我立刻拿起水管,加入了他的救援行动。
18点时分,火势逐渐减弱,我们成功解救了被封锁在机舱内的船员。他们不畏酷热与浓烟,在火灾肆虐之际,始终保持航速在10节以上,完成了这近乎不可能的壮举。我见到了轮机长,他面容迷茫,如同幽灵般向我走来。想到他正是那艘舰得以持续前行的关键人物,我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于是只能将方才“擅自”摘取的橘子轻轻地递到他手中,除此之外,我实在无能为力。
这是在机库内部拍摄到的邦克山号舰艇后部的升降电梯。画面中清晰展现了因火灾导致的高温所引起的变形。在美军军舰发起攻击不久后,它们也提供了协助,其中驱逐舰“威尔克斯-巴里”号更是冒着巨大风险,撞击了碉堡山号的右舷炮座,使得被困的炮手能够直接逃至巡洋舰的甲板上。由于右舷炮座是在舰体原设计之外额外增设的,因此在机库发生大火时,炮手们失去了逃生的路径。
邦克山号甲板尾部景象凄惨。炮位后方的炮手们多数英勇捐躯。更有不幸者,被高温融化的铝液牢牢粘附在甲板上,最终被活活烫伤至死。
火灾直至次日清晨方才被完全控制。我未曾提前得知相关情况,误踏入了机库甲板,未曾想那里竟成了停尸之地,大队所有遇难者的遗体悉数安置于此。那幕景象,我终身难以忘怀。翌日,我们全体成员怀着哀悼之情,为他们举行了海葬仪式。
当时,轮机长小约瑟夫・卡迈克尔少校正在办公室处理公务,遭受撞击后,他立刻冲向甲板,迅速前往机舱。他与超过500名轮机员一道,在充满浓烟的机舱和锅炉房中坚守了将近20个小时,竭尽全力确保军舰的航速和消防水泵的正常运作。
除此之外,当传闻“舰长已经下令弃船”的消息传入他的耳中,他随即通过舰内广播大声呼喊:“我是轮机长,我们的军舰绝不会被淹没,请大家安心”,这一举动极大地提振了舰员的士气。随后,他荣获了海军十字勋章的荣誉。
当舰上的水兵们正忙于扑灭火势时,浓烟弥漫之际,毕业于台北帝国大学(现名台岛大学)的茂木忠少尉驾驶的飞机,在10时18分突然向邦克山号发起冲击,径直飞向舰桥的控制室。
邦克山号与驱逐舰群展开激战,茂木忠不幸被防空炮击中,机体失控,飞越甲板后坠入大海,最终机毁人亡。至此,第七昭和队全军覆没,其余三架飞机的下落亦未可知。
在众人齐心协力扑灭火势、展开救援之际,“邦克山”号舰内部却发生了多起犯罪事件。遇难者身上的手表被窃,指环亦被掠走。舰上的邮局遭受重创,保险柜亦出现裂缝,更有士兵在他人灭火的空档,利用喷灯撬开了受损的保险柜,盗取了里面的财物。
面对眼前这混乱的场面,愤怒至极的军官果断下令实施包括死刑在内的严厉惩罚,同时为尸体布置了全副武装的岗哨,彻夜守护以防止有人盗窃。除此之外,所有水手被召集在一起,接受了彻底的搜身以及储物柜的检查,目的是为了查清他们是否藏有赃物。
一旦发现携带非法所得之人,便即刻将其囚禁于封闭空间,仅供应面包与清水维持生命。此外,他们还连续数日遭受剥夺衣物、以消防用水浇淋的残酷体罚。待母舰抵达乌利西环礁的前线基地后,盗窃者被转移至他处,然而他们的最终去向成谜,航海日志亦未提及任何处罚的记载。
火势被有效控制后,赛茨舰长向“威尔克斯-巴里”号发出请求,希望拖拽“邦克山”号。为了确保拖拽作业的顺利进行,“邦克山”号开始缓缓改变航向,在此过程中,舰内积聚的大量海水从舷侧溢出。与此同时,舰员们将舰上的残骸抛入海中,当完成70度的转向时,舰体的倾斜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小川清在1922年于群马县碓氷郡八幡村(今属高崎市)降生,完成群马县立高崎中学学业后,1942年秋季成功进入东京早稲田大学政经学部深造。同年12月10日,他响应了日本海军的学徒出阵号召(即在大学期间服兵役或成为军官),并以海军二等水兵的身份加入了横须贺第二海军兵团。
小川清在早稻田第二高等学院(大学预科)的时光,照片中他站在后排右侧,背景是富士山附近的野外训练场景。1941年4月5日,他迎来了18岁生日的同一天,成功考入了早稻田第二高等学院。次年9月30日,他顺利毕业,紧接着的第二天便踏入早稻田大学政经学部的大门。
早稻田第二高等学院时期小川清的成绩单
1944年2月1日,他正式成为海军预备学生,隶属于第十四期飞行专修班,并加入了土浦海军航空队。在学业及飞行训练上,他表现突出。同年5月25日,他顺利完成了基础课程,并于同一天被调至谷田部海军航空队。在那里,他驾驶练习机接受飞行训练。到了同年9月28日,他完成了学业,随后加入了神之池海军航空队。在 12 月 25 日荣获海军少尉的军衔之后,1945 年 5 月 5 日,他正式加入了第七二一海军航空队,并投身于战斗第三〇六飞行队的行列。
刚被授予少尉军衔时的小川清
特攻出击的一个月前,在谷田部基地的小川清。
小川清(中)摄于1945年5月10日出击前一天
第七昭和队的队长安则盛三的遗体与美国的F-4U机队一同被火焰吞噬。他1924年诞生于兵库县上郡町,曾在旅顺师范学校接受教育。后来,他成为从7万人中脱颖而出的4726名合格者之一,加入了第13期海军飞行预备学生行列。在这一期学员中,包括他在内,最终共有1605人英勇牺牲。
在飞行训练阶段,安则盛三(位于后排左侧)的身影映入眼帘,其背后便是那被誉为"红蜻蜓"的海军专用训练机(此类训练机通常采用橘红色涂装,因而得名)。
第七昭和队的成员均为日本高学历的杰出人才,他们在接受飞行训练时累积的飞行时间不多,然而在修习飞行课程的过程中,他们展现出了极高的专注度。此外,他们团队协作精神显著,不愿在特攻行动中徒劳牺牲,于是私下里达成一致,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击沉美军舰艇。
1945年4月1日,谷田部航空队昭和队的第十四期预备学生以及乙飞第十八期的预科练习生们合影留念。其中包含了小川、筱原、茂木、皿海等几位成员。
“邦克山”号在离开战场之后,先是退守至乌利西环礁,随后又驶向珍珠港。在5月25日至28日的这段时间里,它停靠在了福特岛。接着,为了接受维修,它返回了美国本土,并凭借自身动力完成了1.1万公里的航行。
在前往乌利西环礁的航程中,举行了一场容纳300多人的海葬仪式,小川清的遗体亦在其中。此举成为美国海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单次海葬活动。然而,由于遗体装入的运尸袋内重量不足,不得不将高射炮弹的弹壳作为补充重量一同放入袋中。
米彻尔中将将旗舰转移至“企业”号航空母舰,然而仅仅三天后,即5月14日,“企业”号不幸遭受神风特攻队的猛烈袭击,受损情况严重,不得已再次将旗舰转移至“伦道夫”号航空母舰。
“邦克山”号舰艇于华盛顿州布雷默顿的普吉特湾海军造船厂接受了全面的大修,该舰艇在6月4日至7月22日的这段时间里,一直停留在干船坞中接受施工。施工结束后,它被转移到码头继续进行维修工作。鉴于这艘舰艇是造船厂历史上接受修理中受损最为严重的舰艇,它最终未能重返战场,而是在那里见证了大战的落幕。
5月12日,"邦克山"号受损后驶向乌利西,14日顺利抵达,随后准备启程回国。17日,该舰再次起航,25日抵达珍珠港,最终于30日返回布雷默顿进行维修。然而,当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之际,"邦克山"号仍停留在船厂,因维修无法投入使用。直至1973年,该舰才被出售并拆解。
二战结束之后,众多埃塞克斯级战舰因不再需要而变成了所谓的封存舰队。埃塞克斯号、提康德罗加号、约克城号、列克星敦号、邦克山号以及好人理查德号,这些舰艇从远处望去依次排列。在朝鲜战争爆发时,这些埃塞克斯级战舰中的大多数重新回到了服役状态,唯有邦克山号和富兰克林号依旧保持着封存状态。这组照片拍摄于1948年4月23日,地点在布雷默顿普吉湾。
罗伯特·肖克始终珍藏着小川清的遗物,不幸于2000年11月7日离世。到了2001年3月27日,正值“菊水六号”作战56周年之际,他的孙子在旧金山,得益于公司上司的日本籍妻子提供的帮助,将当年在邦克山号上搜集的小川清个人物品,归还给了小川清的侄孙女小川洋子、小川洋子的母亲小川幸子,以及小川清的大学时期的老友国峰正雄。
小川清的个人遗物
附录
小川清出发前留下的遗书:
「父亲母亲大人~
阿清已经成为神气的特攻队员要准备出击了
想到这20多年在父母的辛苦养育下长大成人
心中充满了感谢 因为深深相信唯有我的牺牲~
才能换得你们日后幸福的生活
我已经抱着要回报两位养育大恩的觉悟
穿越那浩瀚无边的白云~
我抱着平静坦然的心情出征 丝毫没有任何生死挣扎的念头
人终归是要迎接死亡的 活在悠久大义多么永恒的光辉岁月里
也不会为现在留下些什么
也请父亲母亲大人能为我感到高兴
还有请母亲大人 一定要注意保重身体好好地过日子
也诚心祝祷家中的每个人生活能繁荣顺心
阿清也会住在靖国神社里~
同时在父母亲大人身边无时无刻的为大家祈福
阿清要面带微笑地出征去了
出击的那天如此、也永远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