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曾将日常生活的点,如早餐时刻,转变为一种潮流,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此现象产生不满,这一变化背后究竟有何原因引发?
早餐照片的乌托邦时代
Twitter和Instagram在早期风靡一时,吸引了众多用户热衷于发布他们的早餐照片。一时间,普通人有机会将日常生活的碎片化瞬间公之于众,这种新颖的体验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在某种程度上,这一现象反映了社交媒体所追求的理想化图景,即数十亿人可以将个人生活的零散片段上传到网络平台;同时,这些普通事件也生动地描绘了社会底层的生活现实。
分享背后的意义
当时,参与发布帖文并展开互动,即意味着投身于一项备受推崇的业余生活项目。在以内容为核心、实行精英化管理的体系中,无论是个人还是事件,只要发布得体,都有可能变得引人入胜并迅速传播。众多人将其看作是参与一场盛大的活动,坚信每个人日常生活的点滴都蕴含着丰富的价值。
分享热情的消退
艾玛·赫尔丝,一位超过三十岁的法律专业人士,提出公众对于过度分享的态度变得更加谨慎,这一转变被认为是对十年前分享行为的正面调整。众多Z世代及更年轻的使用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个人生活时,显现出明显的反感和抵触。以24岁的卡妮卡·梅赫拉为例,她认为这一代用户更倾向于充当旁观者,他们更愿意浏览而非主动分享。
年轻一代的态度
塔里克·贝卡雷维奇年仅17岁,他与他的朋友们尚未踏入一个可以无拘无束分享的时代。他们正专注于研究Instagram轮播图的布局。他个人认为,随着内容逐渐向视频化方向发展,他并不倾向于在视频这一媒介上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年轻一代对于社交媒体的分享模式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看法。
社交媒体的弊端
社交媒体的搭建并未鼓励用户任意发布信息。这样的设计可能导致用户因缺乏关注而感到沮丧,算法更倾向于优先展示热门账号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通常包含评论、挑衅和自我推销,而非日常生活的普通片段。佐治亚大学的学生本顿·威廉姆斯指出,他现在很少看到朋友的动态,这让他觉得分享生活点滴的意义似乎正在逐渐减弱。
分享时代的转变
全球性危机导致个体生活状态出现显著差异,进而引发了强烈的情感波动。传播机构创始人阿里·莫兰表示,公开个人生活细节可能不够谨慎。多数人倾向于在私密群聊或短信中分享,认为这样更为安全。展望未来,我们可能步入一个“零发布”的时代,届时普通民众在社交媒体上停止分享个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