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届八十九岁的患者被诊断出患有甲状腺癌,该癌肿正在对其呼吸通道施加压力,给他带来了可能引发窒息的严重风险。武汉市第六医院的专业医疗团队能否成功进行救治?这次手术的难度相当高,其具体的手术步骤会是怎样的?
病情危急
近期,在武汉市第六医院,一位年届八十九岁的张奶奶顺利完成了气管切开手术,幸运地摆脱了生命危险。自四年前被诊断出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来,张奶奶的健康状况一直呈恶化趋势,尤其是从今年6月份开始,她的呼吸困难症状明显加重。最初,家人认为这可能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急性加重,但经过医院的深入检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引起这一病症的罪魁祸首是甲状腺肿瘤。该肿瘤对呼吸道产生了剧烈的压迫,使得张奶奶面临窒息的风险。随着压迫的加剧,张奶奶不得不依赖高流量呼吸机来维持呼吸功能。
紧急就医
7月16日,张奶奶病情紧急,被迅速送往武汉市第六医院呼吸科接受治疗。术前进行的CT扫描结果显示,张奶奶的甲状腺肿瘤体积较大,几乎与鸡蛋大小相仿,对气管造成了严重压迫。气管已经出现变形和狭窄的情况,其中最狭窄的部位直径仅有3至4毫米,肿瘤甚至有部分环绕气管。孙苏光主任强调,张奶奶年事已高,且并存多种基础病症,因此麻醉风险显著。手术过程中,哪怕是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引发气道完全阻塞,从而对她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危害。
方案确定
在面临这一充满挑战的形势之下,孙苏光团队始终保持着极高的警惕性。他们与麻醉科的刘芬主任以及狄高弘博士展开了多次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并最终制定了一套具体的操作流程。这套流程包括:首先将气管导管插入,随后立即实施全身麻醉。狄高弘博士负责实施咽喉及手术切口部位的局部麻醉操作,随后,在纤支镜的辅助下,他选取了最细的气管导管,谨慎地绕过气道假腔,并逐步完成了插管过程。
手术进行
手术在经过详尽的前期准备后正式启动。狄高弘博士在可视设备的辅助下,实施了精细的插管作业。紧接着,孙苏光医生迅速进行了气管切开手术,并成功放置了放射性粒子。手术期间,现场气氛既紧张又保持有序,专家们全神贯注,不敢有丝毫松懈。经过一个小时的辛勤努力,手术最终圆满完成,张奶奶的气道梗阻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术后恢复
术后,张奶奶顺利度过了出血风险期。目前,她已无需呼吸机的辅助,能够独立呼吸。同时,她的生命体征保持稳定。随着伤口的持续愈合,张奶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出院。孙苏光指出,张奶奶的治疗进程目前已顺利达成预期目标。这一成果主要归功于多学科团队的紧密配合、术前评估的精确性、以及麻醉和手术方案的精心设计。这些举措有效地减少了窒息的可能性,同时显著提升了张奶奶的生活质量。
治疗提醒
孙苏光指出,甲状腺肿瘤治疗的关键方法是手术切除。然而,老年患者往往存在身体机能下降及多种基础疾病。治疗过程中,必须对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手术耐受性以及肿瘤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基于此,需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此方法旨在减少手术风险,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老年患者病情变化无常,普遍认为多学科综合治疗至关重要。为此,我们恳切地邀请大家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此外,还请您为本文点赞,并积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