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公布了一则有关药品集中采购的关键通告。通告指出,共有55种药品被纳入了第十一批集中采购的申报名单之中。同时,还有68种药品尽管符合要求,但并未被收录。本次集中采购政策进行了多项新的调整和考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集采通知发布
7月15日,国家医疗保障局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公布了一则通知,涉及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的相关药品信息填报事宜。通知中明确规定,药品信息填报的截止时间设定为2025年7月31日下午4点。经过逐个阶段的严格筛选,共有55种药品品种顺利进入本次集中采购的申报名单。这一举措标志着该采购活动正式启动。
未纳药品名单
国家医保局最近发布了68种药品的目录,这些药品均符合集中采购的基本要求,然而它们并未包含在本次集中采购的申报数量范围内。未被包含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这些信息将为企业及行业提供参考依据,并且对药品市场的布局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集采品种特点
分析过往的集中采购数据后,我们注意到,通常被纳入集中采购的药品往往具有较长的上市历史、专利保护期已过,且由多个企业生产,属于常规药品;而创新药物则不在此列。这一现象反映出集中采购对药品临床应用成熟度的高标准筛选,同时其目的在于确保药品的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
集采考量因素
央视报道显示,本次集中采购活动旨在维护行业创新动力,对已纳入医保并在协议期内的药品品种予以排除。同时,活动对市场规模设定了明确标准,并强调2024年的采购金额若不足1亿元,相关药品将无法进入采购目录。同时,针对某些在临床使用中抗菌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药品,目前尚未被纳入采购体系。这一决策的制定,是在对临床应用现状及市场状况进行全面考量之后的结果。
未纳主要原因
根据分析公布的数据,68种未被包含的品种主要归因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其中23种品种因数量极少,其采购总金额未达到10亿元人民币;其次,另外19种品种尚未启动一致性评价程序,且同时拥有新旧批准文件;再者,还有10种品种在临床应用中存在较高的风险。关于剩余的16个品种,它们面临各自的障碍,包括专利侵权等风险,以及针对主要抗菌药物的挑战。
新增管控要求
央视报道指出,此次大规模采购活动显著提高了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明确表示,将对参与国家集中采购的企业进行严格审查,并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以实现全面监管。同时,他们还将对价格较低的中选药品和委托生产的药品进行额外检查,旨在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我国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实施了多项创新举措和周密的评估标准,针对这些新出台的规定,您如何评价它们对药品市场可能产生的效应?欢迎点赞并转发本篇文章,同时分享您的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