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四年的时光匆匆结束,众多日本学子纷纷踏入职场的大门。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在中国被看作是“镀金跳板”的硕士研究生在日本却似乎并不那么受欢迎。根据数据,日本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长期维持在约98%,而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却不足十分之一,这一现象与我们熟知的国内大学毕业生纷纷加入“考研大军”的现象形成了强烈反差。
为何日本的大学生普遍对读研持消极态度?究其原因,实际上反映了日本社会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以及企业选人用人的策略。
在日本,尽管学历备受重视,却并非决定个人成败的绝对要素,更不会被过分夸大成为“扭转命运之关键”。对于日本企业来说,员工的潜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相较于所持学位数量,显得更为关键。
我们期望的是那些能够持续成长的青年才俊,而非那些学术体系已将其模式化的“专家”。日本某上市公司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这样直言不讳地表示。
这并不是一句虚言,而是整个日本职场文化的真实写照。
日本对于“学习”的理解,与我国民众的看法存在一定差异。他们坚信,真正的学习并非局限于课堂上的机械记忆和闭关自守,而是在职场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归纳。众多企业均设有完善的新员工培训机制,自员工踏入公司大门的那一刻起,他们便如同一张待书写的白纸,开始接受重塑。企业为你提供了平台和条件,你所应致力于的,是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而非过分强调你的专业是否与岗位匹配。
大学毕业后直接步入职场,这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层面的考量,更是一种文化层面的认同。
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无疑是通往成功的一条途径。然而,这条路主要针对科研人才和学术人才。即便是东京大学、京都大学这样的顶级学府,并非所有学生都以攻读研究生学位为最终目标。只有那些立志投身研究工作或计划未来投身高等教育领域的学子,才会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在日本人的思维里,过分强调学历有时会导致个体对现实社会的敏锐度降低。瑞可利这家日本人才中介机构进行了一项企业调研,他们询问企业:“你们更倾向于招聘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调查结果显示,众多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本科生,原因相当明确——研究生和博士生通常年龄偏大,反应速度较慢,且不少人的性格固执,不易被培养。
这种态度看似过于严格甚至有些刻板,然而它实际上揭示了日本企业对于新入职员工的真实期望。
日本人通常不喜欢单纯追求过度教育的人,因为过多的理论可能导致他们与现实脱节,进而可能滋生自负情绪,不愿接受企业安排,而这恰恰是日本职场文化所深恶痛绝的。日本社会历来重视“协同合作”与“积累沉淀”,崇尚“前辈后辈”之间的秩序感。即便拥有博士学位,过于强烈的个人主义在如此环境中也难以立足。
自然,这并非全然如此。以理工科领域为例,特别是那些与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制药等尖端科技紧密相关的企业,它们对硕士甚至博士毕业生的需求正在逐步提升。然而,即便在这些领域,企业更重视的仍是毕业生是否能够融入团队、是否能够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而非他们发表了多少篇论文、理论水平有多高。
此外,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是经济压力——在日本,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不仅意味着数年无收入,还涉及承担更高的学费负担。日本私立大学的学费原本就较高,再加上生活费用,许多家庭不愿意再额外承担经济压力。同时,学生自身也更倾向于早日实现经济独立,依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
日本社会并未受到“学历歧视链”的束缚。报考国家公务员的最低学历门槛仅为高中毕业,这意味着即便高中毕业,也有机会成为国家公务员。本科毕业生若进入大型企业,凭借勤奋和忠诚,可以逐步晋升至管理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企业选拔干部时,业绩是首要考量,而学历并非决定性因素。何况,日本的职场晋升机制并非如美国般纯粹以业绩为评判标准,它更侧重于“资历”这一概念,注重稳定和经验的累积。在这种体制中,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之间的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便变得不再明显。
在某种程度上,日本社会并不倡导“学历焦虑”的风气,亦不推崇“升学崇拜”的观念。他们更重视的是个人是否愿意脚踏实地地工作,以及是否能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
这正解释了为何在日本,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并非是躲避现实的“避风港”,而是一条对个人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成长路径。选择这条道路的人,他们要么怀揣着对学术的热爱,要么抱定研发事业的决心,他们的目的并非是为了逃避就业市场的压力,而是为了实现更为专业化的追求。在日本社会中,这种“理性自律”的精神尤为突出。
因此,并非日本的大学生因为“懒惰”而不愿意继续深造研究生课程,实际上,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成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