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夜幕低垂,十点半时分,东北某城商行的林女士,肩负着完成一项消费贷额度测试任务的使命,特意与同事进行了任务调换。这项任务是在当天刚刚告知她的,且要求务必在7月1日的零点之前圆满完成。林女士的银行有明确要求,消费贷测额必须在一座城市内进行,然而她的亲朋好友全部分布在外地。面对这一紧迫的境况,她四处搜寻却一无所获。直到夜晚,她终于找到了一位同样需要完成消费贷测额任务的银行同行,两人会面后,便各自扫描二维码,顺利地完成了任务的互换。
经济观察报记者观察到,在季末和半年末这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附近,许多类似于林女士的银行工作人员会向同事寻求消费贷任务的互相交换。除了消费贷业务,储蓄卡的开设、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绑定银行卡、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开设以及信用卡的申请等,都可能是客户经理们进行任务交换的范畴。
薛洪言,苏商银行特邀研究员,向经济观察报记者透露,银行从业人员之所以选择与同业进行指标交换,实乃在行业考核重压下的无奈之举。在银行业内部,客户经理、柜员等基层员工往往承担着沉重的业绩考核任务,这些任务与他们的收入、职业晋升以及岗位稳定性紧密相连。在业务指标难以达成的情况下,业界同行之间会达成一种“互助”的默契,彼此之间互相协助:你为我办理一张信用卡,我则为你促成一笔消费贷款,表面上看似双方都能从中获益,但实际上这不过是压力传导下的一种“自救”手段。
薛洪言指出,这种做法恰似一把双刃剑,它能在短期内减轻个人压力,然而同时也埋下了不少潜在的风险。
消费贷互换任务
林女士向经济观察报记者透露,她并未承担与消费贷市场推广相关的职责,然而她们支行每位员工在每季度都必须达成一定的消费贷额度目标。她本人早已超额完成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任务,却未曾料到在季度尾声,领导竟要求她一并完成因请假而未能完成的同事的任务。这项突如其来的工作让她感到有些手忙脚乱,幸好这项任务仅涉及额度测试,无需进行提款操作。林女士透露,完成额度测试可以获得30元的奖励,而提款操作则能获得100元的奖励。
对于众多负责零售业务的银行客户经理而言,消费贷款的完成情况与他们的业绩及收入紧密相连,若未能达成消费贷款的指标,其收入多少会受到一定影响。在6月末这个月末、季末以及半年末的交汇点上,业绩压力显著增加,银行客户经理对于任务调换的需求显得尤为急切。
李女士在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圳分行担任零售客户经理,她本季度末的业绩基础目标是消费贷款业务,每月需开发10名具备消费贷款额度测试资格的新客户。眼看着6月30日的季度考核期限仅剩5天,她仍有若干新客户指标尚未达标,于是她不得不在社交媒体上发出求助帖,寻求同行之间的指标互换,无论是消费贷款额度测试还是其他类型的指标均可。
记者在社交平台留意到诸多类似“银行消费贷款任务交换”“寻求北京伙伴进行消费贷款额度互换”或“银行员工消费贷款互助信息”的帖子,发布者自述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等机构的客户经理或柜台职员。
在考察互换任务的具体内容时,我们注意到其主要集中在额度测量上,参与者通常倾向于寻找同城的同行进行交换,这包括客户经理间的互助合作,亦或是各自推荐身边的亲朋好友帮助对方完成扫码,以此达成消费贷款额度测量的目标。然而,也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向记者透露,即便不在同一城市,他们同样可以进行额度测量,前提是必须已经在该行开设了储蓄账户。
李女士向经济观察报记者透露,银行员工之所以频繁发帖互助,是因为当前正在积极推动提振消费的专项行动。银行肩负着推广信用贷款的职责,为了拓展信贷业务规模,具体指标任务被分配给了基层员工。部分银行员工可能于6月30日后不再负责跟进消费贷款业务,然而,作为零售客户经理,他们仍需持续达成业绩目标。
北方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驻外客户经理向记者透露,他们不仅要进行额度测量,还需办理提款业务,然而却难以寻觅到愿意放款的客户。若二季度末未能达成消费贷款的既定目标,将面临相应的处罚,届时该季度的绩效奖励可能不复存在,甚至可能推迟发放。
其他任务互换
实际上,银行从业人员间的互助职责远不止消费贷额度测算,诸如储蓄账户的开设、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办理、信用卡的申请等,也都可能成为客户经理们相互协助的工作内容。
林女士在网金部门任职,主要负责手机银行账户的注册以及将银行卡与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绑定。她每年都设有任务目标,这些目标需按月分解并完成。林女士在银行业的职业生涯已超过十年,自担任柜员一职并需进行营销推广活动起,她就时常向亲朋好友寻求帮助以达成工作目标。岁月流转,多数可联系的对象都已尝试过,她不得不另辟蹊径,探索新的客户开发途径。
近些年,她发现银行业内同仁们倾向于通过相互协助的手段来达成各自的业绩评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同行乐于进行相同任务指标的互换,而另一些则偏好交换不同的任务指标。比如,银行员工A协助B申请一张信用卡,作为回报,B同样为A申请一张信用卡,或者为A开设一个个人养老金账户。林女士渐渐也开始采用了这种互帮互助的方式,不过她更偏爱那些与特定任务目标相对应的交换,这是因为她对涉及的业务领域有着更为深入的认识。
在与同事互借任务的过程中,她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感悟。她认为,任务能否顺利交换,关键在于双方的诚信。以她自己的任务为例,她需要请同行协助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绑定各自的银行卡。然而,她发现很多银行员工虽然答应帮忙,但在完成绑定后,第二天便解除了绑定;这种现象并不罕见。然而,这种绑定后再解除的操作并未被纳入考核标准。
林女士记得,银行的工作人员曾为她统计过一个月内新增的21个银行卡绑定,但她发现其中11个很快就被解绑了。在这种情形下,若她要完成5项任务,便不得不与同行互换8至10个指标,以避免同行未能履行承诺。
另一位负责信用卡业务的银行员工也对记者透露,他与业内同行交流过信用卡相关事务,发现违约现象同样普遍,比如今天答应协助申请信用卡,而到了第二天却向客服表示不再办理信用卡。
王蓬博,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银行员工倾向于相互交换工作任务,其根本原因在于业绩评估带来的巨大压力。通常,银行设定的业务目标与员工的薪酬、职位晋升等密切相关,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可能导致收入减少等问题。此外,由于部分银行的考核周期较短,员工为了规避惩罚和争取奖励,便出现了通过指标互换等方式来完成任务的普遍现象。
薛洪言进一步指出,尤其是那些刚踏入行业的员工,他们不仅缺乏稳定的客户资源,还要承受“零业绩”的威胁,因此只能借助社交平台寻找同样承受压力的同行进行业绩指标交换,有时甚至需要自己垫付资金来补贴客户,以提高测量金额的成功率。然而,这种行为实际上只是银行将考核的压力在员工队伍中进行了转移,而非真正意义上拓展客户的行为。
打破“唯数量论”的考核惯性
薛洪言指出,这种互换行为就像一把双刃剑,虽然能在短期内减轻个人压力,却同时也埋下了不少隐患。最直接的表现是数据出现失真:完成互换的指标并不能准确反映市场的真实需求或客户的真实认可,反而可能掩饰了业务中的不足之处;员工可能会过分依赖“捷径”,而管理层也可能对市场的潜力或产品的竞争力做出错误的判断。
除此之外,更深层次的影响还体现在资源浪费与风险积聚:为了完成交换任务,员工或许会引导客户进行不必要的业务操作,从而消耗客户的信任;同时,“刷量”式的信用卡或贷款申请,也可能催生违规放贷或过度授信的风险。
他坚信,从长远角度考量,这种表面上的繁荣景象将使得银行对自身业务健康状况的评估产生偏差,进而引发资源配置的不当。
王蓬博同样持有这样的观点,即银行应着重关注业务品质和客户的实际需求,并在考核体系中加大客户满意度及业务长期风险等方面的评估权重。银行需实施更具弹性与长远视角的绩效评价机制,同时考虑多种因素进行全方位的考量。通过推出新产品、服务创新以及跨行业合作,开拓新的应用领域,以此助力银行员工更高效地实现业绩指标,缓解短期压力,并推动银行的持续发展。在制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的过程中,银行还可以将员工技能的增强和知识的更新纳入评价标准之中,进而推动银行员工在追求短期业绩的同时,也不忘实现长远发展目标。
为了打造一个健全的绩效评价机制,关键是要摒弃对数量指标的过度依赖。针对这一点,薛洪言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银行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改进:
首先,我们需要减少对单一规模指标的重视程度,并引入诸如客户活跃度、对长期价值的贡献以及服务质量等更加多元的质化评价标准。以信用卡业务为例,考核时可以更加注重持卡人的用卡频率和分期还款的转化率,而非单纯的开卡数量;在养老金账户的管理上,则应更关注资金的留存比率,而非仅仅是开户的数量。
其次,需构建具有差异性的评价体系,以区分对现有客户的深入挖掘与对新客户的开拓工作,力求避免单一指标对员工服务质量深度的过度压缩。
最终,加强过程监管和技术辅助,运用数字化手段监控实际业务进展,降低对结果数据的过度依赖,并且向员工提供客户需求分析工具,确保业绩实现与实际服务场景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