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教师编制改革从2022年开始?锁死总量引热议

“进一个、退一个”

鄂州市自2022年起着手对教师编制进行改革。今年2月,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中国机构编制》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坚守“三个导向” 合理调配教育领域编制资源》的文章。该文章由鄂州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提供稿件。文章指出,为应对即将出现的小学教师过剩问题,鄂州决定固定中小学教师编制的总量,以遏制编制的无序扩张。

近期,该文章在媒体上广泛传播,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在教师编制改革的话题上,鄂州相关部门礼貌地拒绝了《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申请。

根据上文所述,鄂州在中小学教师编制改革方面迈出的关键举措是限制新增数量。鄂州下辖鄂城区、华容区、梁子湖区、以及被称为“葛店经开区”的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临空经济区。鄂城区是该市的核心城区,这里一所公立小学的校长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他所知,从去年起,主城区内的小学便未再进行新教师的招聘工作。湖北省教育厅及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公布的2025年中小学教师招聘信息中,鄂州仅设有初中教师职位。据相关文章所述,自2023年起,鄂州每年新增教师的人数与往年相比,降幅达到了30%。

该文提及,2022年鄂州地区拥有编外教师共计2367名,其与编内教师的比例达到了1比3,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编外教师人数众多、引进方式不规范、薪酬水平偏低以及经费保障困难等。为此,鄂州采取了措施以逐步缩小编外教师队伍规模,具体做法是在招聘编内教师的过程中,实施“进一退一”的政策,即每新增一名编内教师,相应地必须减少一名编外教师的编制。通过实施针对编外教师的专项招聘计划,目前已有357位编外教师成功转为编制内教师。

孟刚在鄂州的一所小学任教了三十余载,现担任鄂城区某公立小学的副校长一职。他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鄂州主城区的教师长期面临人手短缺的问题,学校规模越大,对外聘教师的依赖就越重。然而,近两年来,当地政府开始推行对外聘教师实行与正式教师同等的薪酬待遇,并实施了“有进有出”的管理机制。

在控制了编制增量的基础上,鄂州对教师队伍的构成进行了重新安排。在区域间调配上,依据人口流动的方向,逐步将华容区、梁子湖区等人口外流区域的富余编制,转移至鄂城区、葛店经开区等人口增长较快的区域。经过三年的核编工作,总共实现了1729名编制的跨区域调配,其中,葛店经开区的编制数量增长超过了60%。在跨学段层面,鄂州市对小学教师编制进行了调整,减少了500个编制名额,并将这些名额增加分配至初中阶段。同时,已经先行将98名持有初中教师资格证的在职小学教师,调任至初中教学岗位。

文章中提到,截至目前,鄂州市已经精简了1074名非编制教师,使得非编制教师的人数减少了45.4%。同时,该市还为城区内生源增长较好的优质学校退还了377个教师编制名额。

人口、财政与地理

鄂州推进教师编制改革的原因,主要受到人口结构变化、地理分布格局以及财政负担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

孟刚指出,自2021年开始,鄂州的小学生人数呈现下降趋势,近两年招生面临的压力持续增强。他表示,位于市区中心地带的这类小学,目前班级数量已经减少,而众多乡镇小学由于生源减少,已经面临合并或撤销的命运。他进一步说明,在去年的秋季学期,部分主城区小学的一年级班级招生人数甚至未达到预期。

按照6岁作为小学入学门槛来计算,去年秋季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实际上出生于2018年。在那一年,鄂州市的出生率达到了5.0‰,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却出现了-2.0‰,这标志着该市在本世纪首次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相关文章指出,鉴于小学生源数量的下降趋势,鄂州市计划从2024年开始,将教育保障的重点从小学阶段转向中学阶段。

地理位置同样扮演着关键角色。鄂州与黄冈市区隔着长江遥遥相望,彼此相距仅有数公里,两地居民乘坐公交便能轻松往返。鄂州与武汉的距离也仅有几十公里之遥,武汉地铁十一号线更是能直接抵达鄂州。当地众多教师反映,鄂州市的人口规模并不庞大,常住人口大约为110万,许多居民会选择将子女送往外地接受教育。

华南师范大学的特邀教授刘善槐将学龄人口这一现象比喻为“排浪式”的起伏:在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阶段,学龄儿童的数量减少,同时由于编制总数过多或教师数量过剩,很难有针对性地增加新教师;而中学教育阶段则还在经历着“迎峰—度峰”的阶段,师资需求将呈现上升和下降的趋势。刘教授认为,鄂州的改革举措旨在应对这种“排浪式”的人口波动,通过跨学段教师的调配,可以有效缓解师资结构性短缺的问题。

田志磊,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时透露,鄂州市敢于推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编制改革,这背后既有来自人口增长和财政负担的双重压力,同时也得益于鄂州自身的一些独特条件,这些条件为改革创造了有利时机。

鄂州市占地1596平方公里,位居全国内陆地级市面积之最。据孟刚所述,若从主城区出发,前往各乡镇的路程不过两小时,不少乡镇小学的教师于下班后,会选择返回城区安家,“这实际上为教师跨区域流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即便在鄂州市主城区,学生家长若没有当地户籍和房产,只要他们能提供稳定的工作证明以及长期租房的相关证明,他们的子女依然可以在主城区的小学就读,这一政策进一步促进了市域内学生资源的流动。

前述文章提到,鄂州市的教师编制数量占据了该地事业编制总量的近半数,约48%。这样的编制限制对于减少财政开支具有积极作用。查阅鄂州市2023年的财政决算报告可知,该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了90.2亿元,而支出则高达165.59亿元,且支出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收入的增长速度。依据“教育投入持续增加”的方针指引,2023年度,全市的教育经费投入达到了24.6亿元,较上年同期实现了20.7%的显著增长。

“调配跟不上需求”

_教师编制被取消了吗_教师编制会不会被取消

孟刚指出,由于适龄学生人数减少及部分学校进行了合并,鄂州市的小学教师编制整体上显得较为充裕,但在部分主城区,情况则显得较为紧张,而在乡镇地区则相对较为宽松。然而,教师岗位的调整并非易事,并且由于各学校间存在较大差异,编制调整的步伐明显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鄂州地区非正式教师的占比相对较高,这一现象本身便揭示了教师编制数量与实际需求之间的不匹配。据一位曾在2023年之前负责鄂城区某小学教师招聘工作的教师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该校师资力量本就紧张,然而在最近两年,由于编制不足,学校未能吸纳新的教师加入。孟刚提到,在他所在学校过去拥有编制名额的情况下,通常会在华中师范大学等知名师范院校选拔教师。然而,现在大部分编外教师都源自省内的一般本科院校,他们的人员变动频繁,这对维持教学水平造成了一定影响。

孟刚表示,期望能吸引教学能力卓越的教师加入我们的学校。他指出,鄂州各区的乡镇小学中,教师若调至主城区,必须面对更为严格的教学标准。一位来自梁子湖区的在编小学教师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透露,近两年来,她所在学校的学籍学生数量持续减少,许多教师都渴望能够调往主城区工作。

孟刚指出,当前鄂州地区部分初中校面临师资短缺问题,而小学教师跨学段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轻初中教学负担。然而,多数小学教师学历或资质不符合要求,具备跨学段流动资格的往往是年轻教师,而这些年轻教师必须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后才能进行调配。

小学教师是否能够适应初中教育岗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的唐智松教授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这主要看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育经历。有的教师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可能难以适应初中的教学需求;而另一些教师则拥有中学教育背景和相应的资质,通过培训后便能胜任这一职位。他指出,调岗后部分教师可能无法继续教授原学科,尤其是当学科跨度较大、专业性较强,且教师本身缺乏相关背景知识时,调岗决策需格外谨慎。另外,教师转岗所涉及的培训内容及评价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尽管小学适龄儿童数量有所下降,但关于教师是否过剩的问题,尚不能草率得出结论。唐智松如此表示。刘善槐亦强调,通常在评估教师是否过剩时,会以现有的编制规范和班级规模作为基础。然而,实际情况是,我国班级规模普遍较大。若未来能够减少班级人数、改善师生比例等编制标准,教师需求可能会出现更大的空缺。

鄂州地区人口减少后,许多小学的班级规模普遍降至三四十人,学校通过减少班级数量来应对学生数量的下降。孟刚以实例说明,原本120名学生可以分成三个班,若人数降至大约100人,仍可维持三个班,但若人数进一步减少,可能需要合并为两个班,每个班的学生数将超过40人。他指出,尽管一些乡村小学的班级规模已经显著减小,但由于教育资源有限,主城区小学实施小班化教学目前仍不切实际。

刘善槐指出,现行的城乡统一编制标准,以师生比例为主要参考,存在科学性不足的问题。他认为,实施科学的小班教学,班级人数应控制在25人以内,这无疑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唐智松则提出,若要推广小班化教学,小学需同步调整教师的工作量以及教学标准,并且加强相关的培训工作。

“建立超越区县的编制池”

教育领域正面临人口变迁的挑战,鄂州市的应对策略符合时代潮流,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唐智松指出,在人口结构发生变动的大背景下,小学教师在不同学段、不同地区间的流动现象或许会逐渐增多。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需构建与人口变动相协调的基础教育资源整体分配体系,设立市县联动的基础教育管理体系,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整合不同学段的教育资源,并强化学段间的灵活调整和资源余缺的合理配置。

刘善槐指出,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教师编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愈发凸显。他认为,在教师编制的协调过程中,“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模式构成了一个制约因素。目前,教师的编制和人事管理权由各地县级部门掌握,缺少更高层次的统一规划,这导致在学龄人口相对稳定时可以满足师资需求,但若人口出现剧烈波动,师资的配置便难以迅速作出调整。

刘善槐提出,需构建一个超越区县范围的编制资源库。为了应对学龄人口的变化,他建议推动教师编制的灵活流动。对于师资暂时短缺、人口持续增加的地区,可以适度放宽编制总量的限制;而对于人口减少的地区,可以尝试建立教师有序退出的机制;对于那些长期存在空编却难以补充的地区,则可以设立编制的周期性回收制度,以此来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

鄂州之外,近期不少地区对教师编制体系进行了调整。据福建三明市教育局近期公布的人大代表建议答复函显示,三明市的中小学教育在未来将遭遇小学教师编制过剩以及中学教师编制不足的双重挑战。为此,该市将尝试跨区域互助的策略,并计划从教师资源较为充裕的县(市、区)挑选教师,进行跨区域交流与支教。自2024年8月份起,天津市武清区的公立中小学校正式推行教师聘任及岗位管理机制,此举旨在终结“一次聘用即终身任职”的传统做法。同时,浙江省宁波市及其他地区亦相继发布相关文件,旨在改善教师团队的整体结构,并尝试构建一套教师退出机制。

田志磊指出,2023年,我国义务教育在校生数量已攀升至1.61亿的高点,但各地区间的差距相当明显。他提出,应构建教育资源配置的预警系统,加强省级层面的统一规划,设立涵盖不同区域和学段的实时监控系统,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以便更有效地解决学龄人口变动引发的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问题。

鄂州被誉为“湖北的改革试验田”。孟刚指出,当前教师在市域内不同区域间的流动仍存在显著障碍,若要将现行的编制统筹机制推广至更大规模的城市,将遭遇更多困难。与此相比,“鄂州地域面积不大、人口数量较少,规模小便于灵活调整,在试点改革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

(应受访者要求,吴小然、孟刚为化名)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所有文章图片内容,由AI一键生成,根据关键词和其他参数进行文章自动采集、加工、发布。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www.zzc-media.com XML地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证号:1412020002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证号:104420004 备案号:晋ICP备19004532号-1
友情链接 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 永川行政服务中心 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 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

关于站点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是长子县的一个重要媒体机构,主要负责新闻宣传和媒体融合工作。由原‌长子县广播电视台和‌长子县新闻中心合并组建,成立于2018年12月,标志着长子县新闻宣传工作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长子县融媒体中心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会堂四楼,是长子县新闻发布和宣传活动的主要枢纽‌。

搜索Search

搜索一下,你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