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硕记者:我身边流淌的是青海湖的第二大淡水河流——沙柳河。每年,有20%至30%的湟鱼会游经此地,前往上游进行产卵。为了享用一顿丰盛的“湟鱼盛宴”,大批水鸟已聚集在沙柳河岸边,其中以棕头鸥数量最多。它们在此处欢快地鸣叫、轻盈地起舞,随时准备捕捉湟鱼,一场“鱼鸟争斗”似乎一触即发。
与此同时,湟鱼成为了候鸟们的食物来源,它们正踏上了迁徙的征途。我们现场目睹了一排水箱,其中装满了经过人工养殖一年的幼鱼。这些湟鱼在一年后可以长至7.5至10厘米,其后的生长速度会逐渐减慢,每年仅能增加一至两厘米。当雄鱼达到三岁以上、雌鱼达到四岁以上时,它们便开始启动了洄游的旅程。
通常而言,湟鱼在洄游时所选的河流通常是它们诞生的那条。这一选择不仅受到遗传因素的制约,而且不同河流的水质、光照时长、水流速度以及湟鱼的捕食习性等方面也各有差异,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不同河流中的湟鱼在外观特征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今年三月至五月期间,青海地区的平均降水量达到了近二十五年来前所未有的低点,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流入湖泊的河流水量显著减少,进而使得湟鱼的洄游时间比往年来得晚了许多。尽管如此,近期强对流天气频繁出现,就在不久前,我们迎来了入汛以来最为强烈的降水。沿途候鸟的捕食、天气的变幻无常以及水流速度的加快,都给正在进行洄游的湟鱼带来了不少困难。
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呵护,湟鱼如今已不再是难以寻觅的存在,“半河清水半河鱼”这一独特的景象每年都会在此地重现,吸引了众多候鸟在河岸聚集,同时也吸引了众多远道而来的游客。人、鱼、鸟三者共同作用,使得青海湖在此时此刻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护鱼小队”救护湟鱼 守护青海湖
湟鱼在洄游途中面临诸多风险。为了确保有更多湟鱼能够安全抵达产卵地,青海湖周边地区活跃着由生态保护人员、牧民等构成的“护鱼队伍”。近期,青海湖的生态保护人员在巡查过程中发现,由于河水枯竭、断流,导致不少湟鱼搁浅。随后,一场针对湟鱼的紧急救助行动迅速展开。
视频加载中...
七月,湟鱼开始进入洄游的关键时期,青海湖的生态守护者斗格才让、亥毛太及其同事在青海湖的入湖河流文巴河进行巡查时,注意到在大小石块之间,许多湟鱼正在奋力挣扎和扭动,它们被困在了干涸的浅滩上。实际上,这种情况并非偶然,向公河、切吉河、编马河等另外五条重要的河流也都出现了湟鱼被困的情况。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黑马河镇的生态保护工作者斗格才让表示,近期气温持续攀升,使得青海湖周边地区的降水量显著减少,流入湖中的河流水位也随之降低。当前正值青海湖湟鱼进行河湖逆流产卵的关键时期,由于鱼群数量众多且水域变浅,因此出现了大量鱼类被困的现象。
湟鱼被困的数量众多,因此斗格才让和亥毛太迅速向附近的牧民及志愿者寻求援助。在黑马河流域,参与救援的人数超过60人,大家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利用自家的水桶、拖网、塑料布等工具,全力以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搁浅的湟鱼转移到有活水的区域。
斗格向我们透露,此类救援行动通常需耗时六七个小时。高原上的河水异常寒冷,刺骨的冰冷常常使得大家的双手变得通红并失去知觉,然而,为了能让湟鱼早日重返河道,继续它们的生存之旅,大家依然坚守岗位,毫不松懈。
“护鱼小队”负责看护青海湖周遭超过360公里的24条河流,队员们每日需步行超过10公里进行巡检,若遇到偏远河段,便搭建起随身携带的帐篷就地休息。他们不仅要救助搁浅的湟鱼,还需监督并阻止对湟鱼的非法捕捞活动。
除此之外,青海湖周边的三个州和四个县的政府机构,联合省市的农牧业管理部门以及执法机构,共同制定并实施了多项保护策略,加大了执法的强度,旨在协同推进湟鱼资源的保护与再生。
青海共和县综合行政执法局一执法队副队长李朝伟表示,近些年,青海湖生态保护工作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民众自发参与到救助搁浅湟鱼的行动中。现阶段,对于湟鱼的保护和救助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支持。